全球社區網

07月01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志業體活動報導 變的是環境 不變的是初心

變的是環境 不變的是初心

E-mail 列印
來自全球十九個國家地區,三百多名學員回到花蓮靜思堂,參與為期五天(11/30-12/4)「2023年海外慈濟培訓委員慈誠精神研習會」第三梯,接受證嚴上人授證成為委員慈誠,其中,來自加拿大的胡漢容與陳素 雲是十六對夫妻同行之一,夫婦同心同師同志願,攜手共行菩薩善道。

「為了好玩,以及未來旅遊的便利。」夫妻倆單純好奇地展開諮詢,之後由於讀高二的孩子不願回學校讀書,毅然提出加拿大的移民申請,胡漢容與陳素雲回溯二十年前的因緣,2003年舉家遷移楓葉國度,定居在加拿大西岸大溫哥區素里市。

◎越洋的慈濟因緣

讓身心得以儘早安頓,如同多數移民家庭,學習英語融入社區刻不容緩。然而語言隔閡,原是電子科技業建廠負責人的胡漢容,並不容易找到與背景相近的工作。先是為韓國籍老闆整理廣大庭院,除了園藝管理,雞蛋、牛奶產品的消毒,木地板貼邊等等,即便多屬勞力活,卻也安然自在。

太太陳素雲曾與胡漢容一起,在一家電子零件公司上班,陳素雲在生產線末端區插零件,經常性頭暈,後來經家人提醒才恍然大悟,可能是焊錫時高溫散發毒性所致⋯⋯「二十年來換過很多工作,做過最多的是塑膠射出。」刻苦耐勞的移民精神令人讚歎。

2003年初來乍到,隨即經由朋友邀約,參與慈濟加拿大分會素里互愛區的掃街、食物銀行等的活動,因為持續上班,假日才能參與活動,直到資深慈濟志工吳淑如夫婦熱誠接引,報名2021年志工見習課程。

點滴了解慈濟四大八法印的同時,也省思自己的「來不及」,珍惜遲來的因緣,勇敢承擔協力組長,素里人文學校行政主任。當志工經常臺灣、加拿大兩地往返,還暫代掃街與食物銀行窗口職責。

COVID-19疫情影響,改變很多,「減少人群接觸,縮短時間,兩班改成一班,而且食物先打包好,再連同牛奶遞上給領取食物的大眾。」退休後投入慈濟活動,夫唱婦隨的胡漢容與陳素雲分享著食物銀行發放的現況。

三個兒子最近三年間相繼成家立業,分別住在日本沖繩、臺北林口區、加拿大本拿比市,空巢後的兩人更加相知、相惜,連老外鄰居都調侃,為何倆人總是行影不離。

陳素雲高齡八十五的媽媽老化失智,與弟弟同住。經常重複幾十次的問句,卻已叫不出面前女兒、女婿的名字。疫情漫長,三年沒回臺了,陳素雲把握孝養機會,回臺灣新店陪伴媽媽。除了參與北區培訓開課、中區培訓圓緣兩次實體課程,兩次加拿大線上培訓課程,臺灣與加拿大西岸時差十六小時,得從夜裡十二點撐到翌日清晨八點。

回臺四個月期間,也落實新北市新店文山社區服務。「剛抵達桃園機場,就有志工馬上來電邀約勤務。」舉凡香積、靜思堂福田、環保站、告別式,也幫忙製作弘法利生致贈的匾額。今年三月援助土耳其、敘利亞強震,新店深坑老街募款,也到臺北內湖環保站打包濟助物資,與在加拿大的志工投入,有著完全不同的體驗。拿到靜思語書籤「能付出愛心就是福」,陳素雲歡喜地說,「真的,做得很法喜。」

◎薫法用心體會多

參與《法華七喻》品書會,與會成員分配每次進度,分享對照自我生活實踐的體會,導讀前要先行消化咀嚼,不擔心自己的認知有誤,因為資志工會一旁指導補充,培基佛學底蘊的胡漢容覺得參與分享,有收穫,沒有壓力。

陳素雲不擅分享,總是一旁靜靜聆聽。平日喜歡聽法,陳素雲說,「聽進多少沒有多想。」以前看到先生處理事情,陳素雲總有不同的看法,有時,先生固執己見的回應,更讓她火冒三丈,聽經學法久了,陳素雲覺得自己,「似乎比較不執著了。」聽上人說法,不道人是非,與人閒聊時更要提點自己,不經意的附和,也沒必要,陳素雲「防心離過」不造業。

回花蓮靜思精舍五天,每天早起做早課、出坡、隨師,時間緊湊心靈充實。幫忙師父們採收桂花、金銀花、月亮玫瑰,精舍慈悲護生的有機農法,出坡拔草時,「整片翠綠分辨不出芫荽與雜草。」經過兩天下午的努力,讓芫荽擺脫束縛清新亮相,陳素雲倍覺成就感。

與堅韌的雜草相比,芫荽顯得脆弱許多,拔草過程一個不小心就傷了嫩脆的芫荽,赫然發現失手時,趕緊種回,「也不知它是否還能存活?」胡漢容當下體會,心要安住,想到上人《靜思晨語》裡提到「靜慮思惟戒定慧」,專注在每個正在做的事情,呼應出坡除草的經驗,「生活中更是要謹言慎行」。

◎期許道心永不變

大型活動需要人力與時間成就,胡漢容與陳素雲接受靜思精舍德淵師父邀約,在營隊開始前兩天(11/28、11/29)加入臺中寮房組工作團隊,服務學員做住宿準備。添滿洗髮精、沐浴乳,清運垃圾,分發床單、被單、枕頭套,再由女眾志工套被單、鋪好床,上下來回一到六樓間,腿有些痠,但不覺得累。從一向被寵愛的學員調換角色,服務這次受證住宿全球寮房的學員,兩人心裡特別歡喜。

營隊報到後,再度調回學員模式,課程上初次聽聞,「宗」是人生的宗旨,「教」是生活的教育,「宗教」成了終生的教育與學習,胡漢容耳順之年後更肯定持續學習,豐厚生命的價值。以前上過「學佛行儀」,這次示範領帶長度、別領帶夾的細節,胡漢容特別有收穫。

時代在變,需要很多的權巧方便來淨化人心,優化慈濟法脈宗門,不是百年、千年,而是永續,胡漢容分享嶄新的感受。加拿大與臺灣兩地環境不同,加拿大建設志業體的專案即將進行,與過去臺灣的工作背景相近,胡漢容自我期許,未來將盡一分心力。

「因為環境、任務的改變,作法或許有異,但這顆跟著上人腳步不斷求法,讓自己變得更好的道心不會改變。」用可變,朝著不變的方向邁進,沈著內斂的胡漢容攜手勤奮的同修陳素雲同行菩薩道,為上人淨化人心的悲願齊心努力。

圖左 :工程出身的胡漢容回臺灣新店,落實社區到廚房炒大鍋菜做香積。[攝影者:胡漢容提供]
圖右 :陳素雲(右ㄧ)彎下身來,為土耳其、敘利亞強震災難募愛心。[攝影者:陳素雲提供]

圖左 :胡漢容(左ㄧ)與陳素雲(左二)攜手在新店深坑老街為馳援土敘地震募心募愛。[攝影者:胡漢容提供]
圖右 :胡漢容回花蓮參與海外受證營隊接受專訪,侃侃聊因緣。[攝影者:歐明達]

圖左 :陳素雲在花蓮靜思堂參與海外受證營隊,聊起二十年移民甘苦談。[攝影者:歐明達]
圖右 :終於盼到給上人授證的日子到來,資深志工同時也是培育幹事的陳姿伶(左)陪伴傳承,為陳素雲(右)別上佛心師志的叮囑。[攝影者:潘常光]
圖左 :資深志工為胡漢容(右)別上佛心師志上人的期勉,來不及的感觸惕勵著自己要更勇猛精進。[攝影者:潘常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