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7月06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志業體活動報導 人文真善美盛會 迎接大數據時代

人文真善美盛會 迎接大數據時代

E-mail 列印
「文宣就是『點金石』,透過文宣將活動關鍵拉出來,讓活動的本質被看見。」儘管媒體認為文宣是造浪者,但是慈濟基金會文史處住任賴睿伶則認為,在慈濟歷史中,文宣比較像「點金石」。

2024年2月24日及25 日兩天,雖傳統農曆新春年節期間尚未結束,國議廳內卻有約一百八十位來自全臺各地的慈濟志工聚集於此,為了參與「2024全臺慈濟文宣研習營」學習新知與善用科技而來。2月24日一早,國議廳內鑼鼓鏗鏘聲響徹,舞獅也在臺前賣力舞動著,為這新春期間的學習之旅,增添一分溫馨、喜氣與歡樂。

◎世代更迭

慈濟慈善基金會執行長顏博文細數,2020至2023幾年來,全球無論在社會、經濟甚或是政治……歷經了無數衝擊,疫情衝擊、能源危機、通貨膨脹、戰爭衝突以致難民流離失所、地球暖化、錯誤訊息及假新聞對民主造成威脅等災難接踵而至。「可預見的2024年全球態勢將持續惡化,人類將面對永續與人工智慧轉型及更大的挑戰……」

除此之外,顏博文更提出對慈濟的前瞻觀測:疫情過後,慈濟人將大量回到心靈故鄉花蓮靜思精舍充電;而近兩年不少資深慈濟志工漸漸凋零,慈濟法脈傳承、世代交替,進入關鍵時期。

「2023年至2027年最快成長與最快消失的職業」螢幕上幾個斗大的簡報標題,顏博文向面前一百八十位文宣營學員提起,AI/機器學習專家、永續發展專家……將是未來數年間最快成長的職業。

繼而,他也不得不說起,人工智慧科技的負面效應,以摩根大通為例,他們每天需要對抗四百五十億次疑似網路攻擊事件,因此,為因應這時代趨勢所帶來的影響,Infodemic(資訊疫情)管理勢在必行;回到臺灣,顏博文也慨歎幾年來慈濟遭受無明新聞波及,並提醒大家三不:不要擔心、不要點閱、不要再傳。

顏博文更分享,聯合國秘書長古特瑞斯(António Guterres)在「2024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Annual Meeting 2024 )」,以「全球治理的未來(The Future of Global Goverance)」為主題的發言:「我們不能用在祖父母時代設立的系統,來建構子孫的未來。」他語重心長表示,很多政策、看法及做法都要與時俱進,接引年輕人是慈濟的未來。

◎創造最美

「如何在團隊中保持創意,創造最美的訊息?」慈善基金會副執行長何日生也針對「文宣力」分享其經驗與見解。「倒影比真正的影像還要美……」他以中國學者作家朱光潛及德國哲學家康德分別提出的「美是一種心理的距離」及「美是一種沒有目的的快樂」說起,很多著作及樂在其中的藝術家都蘊含有「美」,「美是一種沒有目的的快樂,為創作而創作是最美的詮釋。」

何謂美?何日生談起,面對一位孩子往生而哀傷難過的母親,證嚴上人勸說她:不要悲傷,否則孩子的業力會愈重,要祝福他。「從悲苦中轉為平靜,這種超越,就是一種美;美讓心靈沉靜、豐富、更提升。」何日生提醒大家,創作並非只是要獲取他人肯定或是要討好人,而是要以善與愛為表達理念,傳達最好的情感,也就是一種心的超越。

「創作的起點,是一種超越的心。」何日生提起,畫家賴美智參加慈濟之後,就不再創作;因參與訪視志工,擁抱苦難人的愛,她得到心靈平靜與喜悅,那分愛可以超越創作的美與喜悅,是一種善的美。「人人都是中心,人人都可以創意,人人各美其美。」何日生指出,一個團體中必須有不同的美學,人人被賦予創作美的能力,這是通向愛與善,追求共善,達到人人心靈提升與美的表現。

因而,他提醒大家,屬於群體的美學,應該要以超越的心去包容、融合。「在慈濟創作不容易,大團體裡,必須容許差異、容許創作、容許表達、接受反饋……」追求統一是有危機,因為覺性是個人的,而覺性的終點卻是共通的;要拋棄個人執見,以個人之美學激發人的善,成就大我生命的美學,才能引領群體生命的提升與發展,他認為,這才是這次文宣營最大的目標。

◎文史文宣

慈濟基金會文史處主任賴睿伶,從1967年成立的《慈濟月刊》與其特色,及2023年10月出版的《慈濟週報》與其特殊性、功能性,說明文史與文宣兩者的關聯與差異。

《慈濟月刊》有九大主題:時事報導、佛教動態報導、社論、名僧文章轉載、佛經講記、佛典故事、名僧回憶錄、副刊讀者投書與慈善行動徵信等,由此文史處更歸納出《慈濟月刊》的歷史定位,它是一本慈濟人精神糧食的刊物,是菩薩大招生的利器,也是留存了臺灣佛教史與展演期刊的新風格,更是一部兼具臺灣本土性與國際性的當代慈濟發展史。

而文宣室出版的《慈濟週報》,具有國際觀,文稿內容輕短多樣,訊息集中在八版中,具有可快速翻閱的特色,不僅傳遞當週慈濟訊息,快速介紹慈濟,令受眾了解慈濟做了什麼,也傳遞了慈濟的信念與價值觀,更藉著週報看見當前世界和臺灣社會現況等功能性。

文宣透過各種社群媒體傳遞慈濟訊息,招呼更多人一起歡喜做慈濟事,賴睿伶認為,文史與文宣是一體兩面,今日的文宣引導的行動、力量,是明日的歷史足跡,文宣走在行動之前;文史走在行動之後,同時並存與交互影響。她覺得,文宣就是點金石,透過文宣將活動關鍵拉出來,讓活動的本質被看見。

她以上人講述《妙法蓮華經序品》的「本跡開二門」表示,「本、跡開二門,其實二門終歸於一。」賴睿伶再一次強調:「文宣裡有文史,文史裡有文宣,在未來道路上,既清晰又模糊。」她期待與各區開啟更多對話,讓「無量法門」悉現在前,就能得大智慧,通達諸法。

◎文宣轉變

「從策展到布展以至展布,隨著歷史演進,文宣樣式類別不斷翻新。」文史處文宣室主任羅政忠分享,文宣已從平面化至數位化、視覺化乃至故事性及一致性的發展。因應媒體多元變化,文宣從虛虛實實中不斷演變……猶如「真空妙有」已從平面來到無所不在的空間,不僅技術日益更迭,線上、線下更需做資源與人力整合,以期能提高效率,為每一次專題活動,帶來更大的價值與影響力。

他很期待在每一次活動中,從2021年9月,結合多媒體組、官網數位平台組成立的文宣室,都能將文宣做到「翻轉對慈濟的印象、轉譯慈濟脈動」,羅政忠表示,因應未來趨勢,透過轉譯讓慈濟語彙讓更多外人知悉,文宣所呈現的是淺顯易懂,讓民眾有感。

而展覽模式的轉變,也從平面模組化到互動式參與、知識性,隨著時代演變,做與時俱進改變。除了回溯過去展館獲得好評的分享,羅政忠也呈現未來策劃展出的計畫案:「好好玩動手做蔬食」、「證嚴上人獲獎與肯定」、「隨喜捐款機台設計」、「上人桌上世界地圖從平面至互動多媒體的建置」等,並與公部門合作展覽,希望能接引更多人走進慈濟,活絡道場。

「文史如跑馬拉松要有耐力,文宣如短跑充滿爆發力。」文宣室高專陳怡君說出她看待文史與文宣的觀點。她更分享近幾年特別倚賴,常幫她解決難題的「Chat Gpt」對「文史與文宣」兩者關係的陳述:「文史如登山,攀登歷史文化高度需要耐心與毅力;文宣如攀岩,需要快速準確地傳遞訊息。」陳怡君很是讚歎它的答案之妙,如此精確、有深度。

文宣室數位平臺組的功能執掌:網站建置與經營、社群媒體經營訊息發布與募心募愛企劃專案執行等並介紹慈濟三大官網,入口網、資訊網及社區網。「AI是未來趨勢,藉著眾多軟體生成圖(Midjourney)、文(ChatGPT)、影(Sora)內容。」她指出,AI浪潮將文宣轉型帶入新境界,包括自動生成內容(廣告文案、社群媒體帖子、影片和圖像)、智能分析文宣效果、個人化內容推薦等。陳怡君衷心期許人人「用善念破圈,用創意出圈,接引更多圈外人認識慈濟。」

◎共識共行

「畢竟未來是科技化的時代,為了因應趨勢,來學習運用AI……」來自臺北永和北二合心區慈濟志工曾彥禎可說是為數較少的慈濟年輕世代志工,年輕又有活力的她,抱著要與世界潮流接軌的想法,參與這次文宣營。

從何日生副執行長分享的「文宣力:美學、創意與團隊」主題,她印象深刻,有所啟發。「美是一種超越,創意的起點是超越的心,個人的美學創意是引領群體向上,生命的提升與發展。」曾彥禎期許回到社區後,從愛出發,用活潑的方式接引更多年輕人,讓他們了解慈濟。

曾為「慈濟大專青年聯誼會」的一員,曾彥禎在去年臺北小巨蛋入經藏,陪伴參與2023《無量義 法髓頌》經藏演繹的年輕人,她更希望融合這次營隊所學,再以年輕人熟悉的科技方式,鼓勵更多年輕人,更深入了解慈濟,繼而一起來做志工。

而來自彰化,參與人文真善美志工近十年,在社區承擔文字、編輯的慈濟志工張翎慧分享,社區很多文字志工利用AI(Chat Gpt)撰寫文稿,卻令她常感覺到內容缺少情感溫度,也沒抓住主題。「何副講的要讓結構、觀念、技術整合運用在文宣上,讓更多人知道慈濟精神……」這正是她參與文宣營學習到的。

對於何日生副執行分享的主題「文宣力:美學、創意與團隊」她心有戚戚焉。「美最終將通往善,讓美善合一,無縫接軌。」她認為這需要長期的訓練與分享。

而如何讓年輕人與年長者在做的過程中,能夠融合?從文宣室主任羅政忠分享的「文宣架構的轉型與趨勢」,張翎慧也心有所感並認為,這是很重要的一個課題。回到社區,她希望眼界與心能更打開多一點,不再只是依循過去的脈絡做,要用更寬廣眼界去看世態的演變。

留在人文真善美功能團隊十多年,張翎慧覺得有被賦能。她歡喜分享,當深耕在文字編輯裡,看到一篇篇文稿在編輯後,能呈現出撰稿者的歡喜心,她就覺得很有成就,內心也充滿法喜。

這一場專為人文真善美志工設計,將引領大家進入文宣嶄新世界的研習活動,帶領大家一起迎向未來大數據時代。承擔首次文宣營主辦的羅政忠指出:「這次文宣營先取得共識,同理年輕人的想法與思維,相信往後就有辦法影響年輕人……」他繼而說明,此次文宣營主要目的,他並提出其重點是要先讓慈濟志工們調整想法與觀念,大家能夠共識,才會增長共行的機會。

圖左 :回到社區,張翎慧希望眼界與心能更打開多一點,要用更寬廣眼界去看世態的演變。[攝影者:劉鴻榮]
圖右 :曾彥禎期許回到社區後,從愛出發,用活潑的方式接引更多年輕人,讓他們了解慈濟。[攝影者:羅明道]

圖左 :國議廳內鑼鼓鏗鏘聲響徹,舞獅也在臺前賣力舞動著,展開「2024全臺慈濟文宣研習營」。[攝影者:羅明道]
圖右 :羅政忠表示,透過轉譯讓慈濟語彙讓更多外人知悉,文宣所呈現的是淺顯易懂,讓民眾有感。[攝影者:劉鴻榮]

圖左 :顏博文語重心長表示,很多政策、看法及做法都要與時俱進,接引年輕人是慈濟的未來。[攝影者:劉鴻榮]
圖右 :賴睿伶再一次強調:「文宣裡有文史,文史裡有文宣,在未來道路上,既清晰又模糊。」[攝影者:陳毅麟]

圖左 :何日生提醒大家,創作並非只是要獲取他人肯定或是要討好人,而是要以善與愛為表達理念,傳達最好的情感。[攝影者:羅明道]
圖右 :陳怡君衷心期許人人「用善念破圈,用創意出圈,接引更多圈外人認識慈濟。」[攝影者:劉鴻榮]
圖左 :人人專注課程學習,跟隨慈濟脈動與未來趨勢,走進社群媒體與AI的世界。[攝影者:劉鴻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