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7月01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志業體活動報導 看見自己的心 關懷生命研習

看見自己的心 關懷生命研習

E-mail 列印
「在學校的選修系統裡,沒有一門課,能再回來修同樣的課程,唯有慈濟人文課,修過之後再回來陪伴接下來的同學。」慈濟科技大學蔡裕美副教授在「2024年慈濟科技大學春季關懷生命營」中,語重心長提醒同學們,「關 懷生命」課題,不會隨著課程告一段落而結束。

於1999年中部發生921地震,慈濟護專開設的慈濟人文課講師靜思精舍德慇師父,帶著學生發起希望感恩之旅;同學們投入希望工程鋪設連鎖磚,為受災災民盡一分心力,學生們都深受感動。於是,為延續這分感動與年輕學子對生命抱持著向上與向善的熱忱,始自2000年,慈濟科技大學每年都展開「關懷生命研習營」,從不間斷,至今走過二十五年歲月,共計已舉辦五十場。

◎營隊因緣 師長勉勵

有鑑於東部醫療人才招募不易,為了培育具有慈悲為懷的護理人員,證嚴上人於1989年,在花蓮成立了慈濟護專,1997年學校改制為慈濟技術學院,又於2015年更名為慈濟科技大學。三十五年來,學校在專業技能與人文素養並重下,孕育出很多跨領域的專業人才與胸懷慈悲濟世的醫護人員。今年(2024年)慈濟科技大學將繼續邁進另一里程,即將升格為慈濟大學。

2024年3月22日、23日,於智耕樓B1演藝廳舉辦「2024年慈濟科技大學春季關懷生命營」,擔任學員長的慈濟志工黃莉芳,鑒於這一季關懷生命營,可能是「慈濟科技大學」主辦這營隊課程的圓緣,她特別提醒一百六十四位四技一年級同學:「這次關懷生命營是歷史的一刻,珍惜課程中講師分享的生命故事。」

「你活在這個世界上的意義是什麼?」開營時,教務長陳清漂蒞臨會場與同學共勉。他認為,每個人活著的意義,都不一樣,人人都要自己去找出那個價值在哪裡?他以哈佛大學一位教授的一個小故事,與眾共勉。「那教授說,當他死後,見到上帝的時候,上帝評估他這一輩子的成就,不是看,賺了多少錢,或是事業多成功,都不是……」陳清漂強調,是看人這一生幫助多少人,讓他變成更好的人?

陳清漂諄諄提醒同學們,在這營隊裡,慈濟志工或慈濟人,他們來做這些事情,是為了什麼?「他們的付出,與西方的價值其實是吻合的,你們可以好好去思考這個問題。」他更以「虛懷若谷」這句成語勉勵同學,進來慈濟科技大學已經半年,要有一個像空蕩蕩山谷的胸懷,無限地學習、容納各種東西,好像永遠都不足,切勿覺得自己已經非常聰明了。「這樣,會阻礙學習的動力。」陳清漂苦口婆心勸誡學生們。

「我非常感恩,德慇師父二十幾年來,每一學期都很堅持舉辦這個關懷生命營。」全人教育中心陳翰霖主任很讚歎這樣的營隊。他指出,「關懷生命營」在學校是一很重要的特色,慈濟志工歷年來的投入與付出,成就了關懷生命營,這是非常不容易的一件事;慈濟志工及同學志工們,利用自己假日時間或是課餘時間,一心一意就是要成就這一場盛會,陳翰霖在現場表達深深感動之意。

而慈濟科技大學即將在2024年與慈濟大學合併,走入歷史,他為大家打了一劑強心針:「慇師父的關懷生命的計畫也通過,獲得教育部下學期的補助,下學期很確定可以繼續執行。」陳翰霖認為,由此可說明,教育部是很鼓勵、很支持慈濟科技大學的辦學及舉辦關懷生命這樣的營隊。陳翰霖再次道感恩:「師父很辛苦、非常幸福的堅持,讓同學們都有機會學習。」

◎課程分享 生命故事

在四十五歲時,無常來臨罹患癌症的慈濟志工陳俞臻,專程從彰化來與四技一年級同學分享「尋找生命的意義」。當時,經過一年治療後,她更懂得珍惜生命。「生命是什麼?」陳俞臻告訴同學們,雖然生命無法長久,但是生命價值卻可以永恆。她勉勵同學們,經得起打磨,耐得起寂寞,扛得起責任,肩負起使命,人生才會有價值。「珍惜時間、把握當下、廣結善緣,改變生命的密碼,其實就在一念之間!」她再次苦口婆心提醒同學們。

「大家都希望好命嗎?」大愛電視臺主播倪銘均問起臺下同學。此時,人人都回答「希望。」然而什麼是好命?「看大愛臺會讓你轉念,轉念就會轉命。其次,當志工,跟一群好人在一起,就會改命,讓自己的生命越來越好……」倪銘均仔細引導大家,認識如何好命;從「轉念、轉命」,讓生命更好之外,他以《靜思語》「心念轉,幸福來。」分享,倪銘均提起一個切要問題和解答:真正讓人快樂的是環境或是心境?「很簡單,改變心境,人生就更美好。」

自2009年10月至2004年6月,經過八大回合全身高劑量化療、兩次骨髓移植、十三次螺旋刀放療……曾經罹患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的慈濟志工黃采緹,以自身病痛與治療經過與同學分享「髓緣之愛」。從對生命的絕望到獲得骨髓捐贈而重生,她體會生命的意義與價值,發願加入慈濟志工行列並分享她的生命故事。黃采緹以「相髓有愛.重生無礙」,鼓勵同學捲起袖管,參與骨髓驗血,成為一個能救人的人。

課務團隊更用心安排一部描述一位罹癌母親如何傳遞母愛與身教,於臨終前教育幼子,如何學會獨立、堅忍的感人肺腑影片「天堂的媽媽」;而後,更由慈濟志工及學生工作人員燃起有形的福慧燈代表點點心光,在此溫馨氛圍裡,人人點亮內心盞盞心燈。大家在聲聲引言中,低頭奮筆直書或握筆長思,只為傳達心中一分感念與思懷。此刻,在演藝廳內如此靜默中,不時傳出如此清晰的啜泣聲,是人人正各自為遠方那一位心所惦記的親友,一筆一畫寫下心中的傾訴。

◎阿嬤的愛 殷殷期盼

從小就是阿嬤帶大的資訊管理系潘柏宇,父親在他讀國小的時候就因車禍不在了,母親也在去年罹癌症離世。「我跟阿嬤的關係像家人又像朋友,可以跟她嘻嘻哈哈。」為陪伴已經八十三歲的阿嬤,他決定繼續留在花蓮讀書。

多年來已經習慣獨自面對,潘柏宇從「尋找生命的意義」課程分享,學習到如何走出自己的一條道路,及如何去關心別人;而《天堂的媽媽》影片,也勾起他思念起也是因癌症往生的媽媽。孝順的他寫了兩封信,一封給阿嬤,告訴她,在大學過得很好,請阿嬤不要擔心,會照顧她;一封告訴媽媽,有時間會去看看、關心外公、外婆與姑婆,也希望媽媽保佑,身體健康、平平安安,也保佑阿嬤與外公、外婆還有姑婆。

家住宜蘭,醫學影像暨放射科學系的林祐辰分享,一開始是因為家人建議選擇慈濟學校及科系,而且本身對這所選讀科系及將來就業工作內容也有很大興趣,便進入慈科大就讀。到學校已有半年多時間,他覺得校園很漂亮,慈誠懿德爸爸媽媽對大家都很好,很照顧他們。林祐辰展開笑容說:「這是真的,每次禮拜三就有免費的東西吃,可以省一頓午餐錢。」

「髓緣之愛」課程的分享讓林祐辰很感動:「我覺得她懂得感恩的心,值得我去學習。」進入慈科大就讀後,他發現自己的想法有些許改變了,林祐辰認為自己有找到人生目標;而在參加關懷生命營後,他更發現那個目標不能只有自己,要多花點心思去幫助別人。「就是不能只有自己,眼光不能只有在自己好的方面。」藉由教育的力量與影響,林祐辰的視野變得更廣、更遠了。

「1999年的921,讓我們牽起了這樣的因緣,延續了25年……」靜思精舍德慇師父與同學分享,大家就是前世和上人有約,才來慈濟所創辦的學校就讀。「上人所創辦的學校,除學識之外,要做一個有品德的人,懂得修養自己,學習看見自己的心。」師父再次叮嚀,希望在兩天課程裡,大家用心體會。「哪一位講師跟你有緣,希望他的話語能夠永遠銘刻在你內心,這是我們所有工作人員的期望。」

圖左 :陳翰霖指出,「關懷生命營」在學校是一很重要的特色,慈濟志工歷年來的投入與付出,成就了關懷生命營,這是非常不容易的一件事。[攝影者:薛崑城]
圖右 :潘柏宇從「尋找生命的意義」課程分享,學習到如何走出自己的一條道路,及如何去關心別人。[攝影者:薛崑城]

圖左 :德慇師父再次叮嚀,要做一個有品德的人,懂得修養自己,學習看見自己的心。[攝影者:薛崑城]
圖右 :「髓緣之愛」課程的分享讓林祐辰很感動:「我覺得她懂得感恩的心,值得我去學習。」[攝影者:李志成]

圖左 :從對生命的絕望到獲得骨髓捐贈而重生,黃采緹體會生命的意義與價值。[攝影者:張清和]
圖右 :倪銘均,「看大愛臺會讓你轉念,轉念就會轉命。其次,當志工,跟一群好人在一起,就會改命,讓自己的生命越來越好……」[攝影者:張清和]

圖左 :陳俞臻告訴同學們,雖然生命無法長久,但是生命價值卻可以永恆。[攝影者:張清和]
圖右 :蔡裕美提醒同學們,「關懷生命」課題,不會隨著課程告一段落而結束。[攝影者:薛崑城]
圖左 :陳清漂與同學共勉,每個人活著的意義,都不一樣,人人都要自己去找出那個價值在哪裡?[攝影者:薛崑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