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7月05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志業體活動報導 無語良師利他精神 實業家效法貢獻

無語良師利他精神 實業家效法貢獻

E-mail 列印
「寧可在我身上劃錯百刀千刀,也不願在病人身上劃錯一刀。」慈濟大學無語良師以他的無私精神,成就醫學教育的人文典範。

2024年5月25日,慈濟大學曾國藩教授,為2024年七十六期全球靜思生活營學員分享 「無語良師-大捨之愛」。

◎無語良師 利他為典範

曾教授受先提及,花蓮是一個地震頻繁的地帶,為什麼慈濟要在花蓮創立大學?花蓮社會經濟、教育、醫療資源上樣樣弱勢,而且人民生活困苦,教授說,「主要來自上人的因緣際會。」

證嚴上人一直秉持著,「既然決定留在這個地方,應該要為這塊土地做一些事」的理念,創立了佛教克難慈濟功德會,幫助貧苦的民眾。進而在花蓮地區的醫師協助下,先於花蓮市開設義診所,醫治民眾的小病痛,但是大病痛呢?交通的隔閡仍沒辦法處理,才有了蓋醫院的想法。

醫院蓋好後,醫療專業從業人員不願意來東部,才有了「自己創學校」的想法。1994年慈濟大學醫學系成立,在臺灣不管本土或是外來宗教,慈濟是第一個創立醫學系的宗教團體,決定在解剖教學上做突破。

曾教授表示,解剖教學在醫學系裡面,牽涉到人往生之後的人體身上做切割,讓學生學習人體構造上面的知識。1995年慈濟推動「大體捐贈」,鼓勵人往生後捐出遺體,是一種創新的思維,卻也奉行佛陀教法「頭目髓腦悉施人」,亦是佛陀累生累世,捨身命、為眾生的「身教」。

2002年曾教授開創的模擬手術教學,不只是全臺唯一、也是世界唯一,「因為沒有一個醫學院,像慈濟有充沛的人力、資源;而且捐贈大體的來源,百分之八十來自慈濟人及他們的家人。」曾教授讚佩慈濟人真偉大,不只協助推動,自己也做捐贈。他期許醫學系的學生,在面對每一位大體老師時,心中務必保有「誠」字。以現代醫學教育的觀點培育「良醫」,除了有很好的技術之外,還關心病人的感受、家屬的難跟苦,以及病人跟他的背景。

慈濟稱呼所有奉獻身體,不講話的老師為「無語良師」,無語良師奉獻他的身體,讓學生切割,學習醫學常識。「大體老師」付出無所求,對他個人沒有任何直接的好處,只為讓這些未來的醫學生成長,才能去照顧社會上的人,是利他的典範。

◎解剖教育為培育良醫 不以營利為首

學生上解剖課時,解剖臺上躺著的是一個人,而不是標本,慈濟用什麼樣的做法,達到這樣的目的?曾教授說,「事實上是秉持上人的教育理念。」上人說,他不是醫學教育專家,沒有辦法真正告訴大家要怎麼做,但是從宗教家的角度,他期許老師們要想辦法做到讓「亡者靈安 生者心安」。

慈濟本著「亡者靈安 生者心安」八個字,朝著規劃,透過互動讓家屬,甚至捐贈者安心。如果相信往生者有魂的話,也會認同慈濟學校的教育。

模擬手術,大體老師必須在往生後八小時送回到慈濟大學進行各種檢驗,之後存放在零下三十度的冷凍區,保留皮膚的彈性、器官組織,啟用的前三天再讓大體回溫,身體跟活人幾乎是一樣的狀態。曾教授強調,「學生可以在老師身上動刀,做各種的模擬手術,這一切都是為了教導學生學會珍惜和感恩。」

他還說,當學生接觸人體的這一堂課,不可把老師的遺體當作是一個學習的工具,或是將來行醫賺錢的工具,而是一個能跟人可以貼近的良醫。

大體解剖完成,學生最後為無語良師舉辦入殮、送靈、感恩追思、火化、入龕典禮,以及一系列的人文活動,除了表達對大體老師的感恩與尊敬,也期待學生可以從中學習,未來能成為一位真正的好醫師。

上人說,這一切的禮儀都彰顯了大體老師的無畏施。依佛法來說稱為「覺有情」,覺有情就是菩薩。凡夫與菩薩在一念之間,這一念願意捨,是無畏的大師,所以是生命的勇者。一群人生命的勇者,在生前已交代清楚,不讓子孫猶豫,這就是大體老師的偉大。

二十多年來,慈濟大學的模擬手術教學已經名聞國際間,除了醫學生的實習之外,每一年更有來自全球已經在執業的醫師來到模擬手術室,在大體老師的身上教學,讓大體老師做了最有溫度的貢獻。

◎大捨之愛 實業家效法貢獻

曾教授四十分鐘的分享,感人肺腑,讓現場很多學員頻頻拭淚。來自印尼學員Aayushi說,除了那些過世的人,捐贈自己的身體給那些醫學院的學生做研究很好之外,讓她印象深刻的就是,老師教學生,要把這些雖然已經往生的人,也要當成自己的老師,學會尊重他、為他祈禱,再送他們最後一程,圓滿他的人生。這種「尊重」讓Aayushi覺得,是整堂課讓她最感動的地方。

善果餐飲集團總經理巖心鏞,感佩上人利他的精神,幫助很多人。一堂醫學專業課程,不用說話的大體老師,不希望學生將來在病人身上劃錯一刀,在生命的最後一段,還能夠付出自己的一分力量,這些學生是如此的敬重大體老師,「真是希望有一天,自己也可以成為大體老師,做人生最後的貢獻。」

來自臺灣移民署南投收容所副隊長陳俊輝,也因為聽了曾國藩教授這堂課,很感動。陳俊輝提及,三十年前公職在臺北,與慈濟結了緣,成了慈濟長期會員,每月只繳交善款,而後工作調任至臺中即斷緣。

2015年,調任至移民署南投收容所擔任分隊長,認識慈濟志工洪啟芬和他太太,再度開啟他的慈濟因緣,得以與這次靜思生活營連結,啟發人生的哲學。尤其「無語良師-大捨之愛」這堂課,講師介紹大體老師的奉獻,讓醫學系的學生實體學習,畢業後才能救更多需要幫助的人。陳俊輝感動地說:「現在不做要等到何時?」他發願跟著洪啟芬夫妻的腳步投入慈濟,做一位能幫助人的人。

化無用為有用,發揮生命最後的良能,大體老師的生命雖然走入終點,卻藉由這群新生代醫師,讓另一個生命得以重新開始。

圖左 :來自印尼學員Aayushi聽到「無語良師-大捨之愛」課程,看到慈濟大學醫學系學生對大體老師及家屬的尊重,感動得頻頻拭淚。[攝影者:曾富春]
圖右 :臺灣移民署南投收容所副隊長陳俊輝(前排右一),聽講師介紹大體老師的奉獻,以身為慈濟的人為榮。[攝影者:林萬教]

圖左 :善果餐飲集團總經理巖心鏞,感佩上人利他的精神,他希望有一天,自己也可以成為大體老師,做人生最後的貢獻。[攝影者:管海玲]
圖右 :「無語良師-大捨之愛」一堂四十分鐘的生命教育,能讓另一個生命重新開始,三百多位參加七十六期靜思生活營的海內外學員,甚為觸動。[攝影者:簡鴻海]

圖左 :慈濟大學曾國藩教授,為2024年七十六期全球靜思生活營學員擔綱分享「無語良師――大捨之愛」,曾教授讚佩慈濟人真偉大,不只協助推動,自己也做捐贈。他期許醫學系的學生,在面對每一位大體老師時,心中務必保有「誠」字。[攝影者:簡鴻海]
圖右 :大體解剖,最後醫學系的學生為無語良師舉辦入殮、送靈、感恩追思、火化、入龕典禮,以及一系列的人文活動。[攝影者:簡鴻海]
圖左 :醫學系的學生,由靜思精舍的法師,帶領師生用繞佛繞法的方式向大體老師禮敬。[攝影者:簡鴻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