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6月29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志業體活動報導 踏出第一步 圓母親與外婆遺願

踏出第一步 圓母親與外婆遺願

E-mail 列印
來自馬來西亞雪蘭的張巧晶和二女兒丘宇潔,帶著母親和外婆的遺願,參加2024年七十六期全球靜思生活營。從5月24日至26日一連三天,國內外三百多位賢達人士,齊聚花蓮靜思堂展開研習。

◎母愛堅韌 子女的 護家神山

心中仍不忘2019年6月3日凌晨,母親陳秀英留下在人間最後的眼淚後,平靜離世。「五年了,母親的叮嚀言猶在耳,希望我和家人都能成為慈濟人。」以前張巧晶總覺得,只要讀《靜思語》、看大愛臺,證嚴上人的聲音偶爾在耳畔響起,就足夠了,不需要追逐外相。

「父親在我三歲時病逝,母親一肩挑起養育我們六個兄弟姊妹的責任。」家裡是開雜貨店的,因為有母親的呵護,張巧晶從小就不知道什麼是缺,但必須要做。每天早上七點前開門,全年無休。晚上還得收菜、地瓜等農產品批發出貨,母親每天起早趕晚,一天只能睡幾小時。

回憶二十多年前,兄弟姊妹在母親的資助下,在鄉下成立工廠。在吉隆坡的公司曾經一度把錢賠光還負債,不敢讓母親知道。大哥病了幾年,陷入植物人狀態達幾個月。巧晶只有努力賺錢,但是因為操勞過度也病倒了,工廠瀕臨關門,心中許多牽掛放不下。大哥離世後,生意才漸漸好轉。

「當時,我很無助,有位師姊介紹我看《靜思語》,我不理她,她一直跟著,讓我很煩心。」後來師姊把書送給巧晶。「我心想不要來騙我,多少錢我付,你不要再跟著我了。」回家後,她好奇翻開書來看一看,就這樣,「我每天都看靜思語,心也開始很平靜。」

「小時候母親帶我去拜拜,神紙(紙錢)買很多,我必須要全部燒完的。還好志工把母親接引一起做志工。」母親破除迷信,從付出中得獲心靈的安定與快樂。

◎無常師 大引航

此次,張巧晶是第一次回到臺灣,看到很多上了年紀的志工親切充滿活力,感覺像是看到母親一樣,那麼喜歡做慈濟。記得母親在生病期間的一個晚上,下著很大的雨,電話的另一端,傳來母親說要換臺幣救災的聲音。準備隔天早上托美雁師姊帶回臺灣交给上人。張巧晶才明白,母親彌留之際,已經病到不行了,還交代我們要來慈濟。

這三天的飲食也是一級棒,回想2009年母親和大女兒丘宇萱在馬來西亞志工郭思慧的邀約下,遠赴臺灣參加「全球實業家靜思生活營」。張巧晶至今才理解母親和大女兒多年前到慈濟後,回到馬來西亞都改吃素了。

無常是老師,母親和大女兒也是受口足畫家謝坤山的人生故事影響,如今宇萱不忘和外婆的約定,在英國就讀UAL master碩士學位,專攻畫畫。今年十二月畢業,希望在教育上作育英才。

5月24日在臺北的第一天課程中,林育帆和媽媽的現身說法,勇敢面對人生的故事。他經歷意外車禍,脊髓損傷,從此過著坐輪椅的人生。慶幸他有一位愛他的媽媽,帶他一起做志工,陪他走過生命的幽谷。

「這故事讓我想起一位跟育帆一樣,活出生命奇跡,又有影響力的已故友人。」張巧晶有了方向,重新思考未來如何讓自己的生命更有價值。

◎竹筒歲月 心靈的家

從花蓮靜思堂回靜思精舍路上,遊覽車行進間,山就在眼前襯著靄靄白雲飄呀飄,整個人都放鬆了。閉上眼深深的呼吸,感覺非常的寧靜,師父們克勤克儉的勞作,除了生計,更希望將好的東西照顧大家的健康。

大自然的一草一木,聽德安師父分享早期在精舍的發放,志工不慎將米掉到地上,但不可以將地上的米放進精舍的米缸裡。她覺得上人很嚴格,要做到誠與正,救濟歸救濟,公私要分明,秉持「一日不做一日不食」的原則,自力耕生。張巧晶:「看起來不怎麼樣的小事,上人一直堅持在做。而這些小事確是很重要,很不容易的事。」

走著走著,離大殿有些遠的前方,有一個大竹筒,德安師父為學員介紹慈濟的竹筒歲月。張巧晶更進一步了解,上人帶領二眾弟子,胼手胝足的艱辛。也讓她回想到母親在世時,每逢家庭聚會,總不忘分享竹筒歲月的故事,並向家人募心募愛。也因此,天天投竹筒行善已經是成了家人的習慣。

「我早該回來了,深深的感受到上人老了。」這幾天豐富的收穫,腦海裡滿滿的,都分享不出来。曾經有一次在海邊很放鬆,忽然間腦海出現上人的背影,和一句「信己無私」,巧晶终於明白,為什麼有那麼多人願意緊緊跟隨上人。

「很感恩二女兒丘宇潔陪我一起回來」,更感動女兒帶了母親臨走留下的慈濟包包回來,難以想像,「我母親給宇潔在慈濟這條路的影響力。」

◎孺慕之情 相約在慈濟

丘宇潔,一雙水靈的眼睛,逢人就笑,侃侃而談對外婆的思念,以及這幾天的收穫。

「外婆在我很小的時候就活躍於慈濟。」宇潔記得以前去外婆家過夜,一起睡覺時,老人家總是特別早起床,看大愛臺,聽上人講課。她還會抄經,跟著大愛臺做運動。「當時的我只是覺得外婆特別喜歡慈濟;如今,我也帶著外婆的遺願回來了。」

不論走到哪裡,總覺得都有外婆走過的足跡。5月24日這一天,海外的學員在臺北內湖環保站參訪,「寶特瓶經過許多步驟後變成了賑災時用的毛毯,讓我感受到這是一石二鳥之舉——既救地球,也救世界,非常有意義。」宇潔特別感動慈濟對地球的承諾。

25日終於回到嚮往的心靈故鄉——靜思精舍,跟著團隊開懷巡禮著。天氣非常熱,地球好像在發燒。「我覺得自己好像快中暑了,只能在樹蔭下休息。」儘管如此,印象深刻的是,大自然的綠化境教,讓人放鬆了。師父們辛勤修行,每天的勞作,讓她很感動。

一日之計在於晨,5月26日早上,臺上青年志工帶動學員律動著〈阿爸牽水牛〉的歌曲,人人盡情地跳著。丘宇潔笑開懷,比劃著「阿爸牽水牛,走過魚池邊,魚兒肥肥,水裡游來又游去……」

短短的三天裡,每一位志工的熱情都讓人感受到無盡的愛與溫暖。透過「無語良師大捨之愛」的課程,即使人離世了,還能成為偉大的大體老師。丘宇潔:「不管是上課、參訪,觸及感動處,常常讓我熱淚盈眶。在精神上得到了昇華,也對自己的生活,有了新的思考。」

在這裡沒有階級之分,人人都能付出,並且成為更好的人,無論是醫生、大公司的CEO、普通的阿公阿嬤等等。「還是像我一樣是個迷惘青年,在慈濟,我們都能成為有用的人。」

◎利他出發 行善付出

這幾天宇潔最大的收穫與感觸是「利他」,她赫然發現慈濟人的共同點都是為了別人,而非傳統的為自己。「這讓我大開眼界,因為外界的聲音總是告訴我們要『以自己為主』。」她體會出發點若為自己,或許會有金錢上的利益,但心靈上並不會得到滿足;反而為別人著想時,不僅會越做越有能量,金錢與利益也會自然發生,而不用強求。

回到生活中,「我將開始嘗試用『利他』的心態出發。」宇潔發願,「我要每周茹素一次,並逐漸增加頻率。」期待漸漸自己的生活圈變得不同,與朋友們的關係也能更好。「延續外婆對慈濟的情感,把這份愛傳承下去。」

未來,丘宇潔自信地說:「回到家鄉,我要報名培訓,多了解慈濟,以行善和付出為目標,讓自己成為有價值的慈濟人。」媽媽張巧晶也要和女兒一起培訓,母女情深,在花蓮靜思堂感恩廳菩薩像前擁抱相約。

圖左 :來自馬來西亞雪蘭莪州的張巧晶(右)和丘宇潔(左),帶著母親和外婆的遺願,參加2024年七十六期全球靜思生活營。母女倆感動志工唱著歡迎歌,夾道迎接。[攝影者:顏啟烒]
圖右 :2015年12月6日馬來西亞雪隆分會在馬來西亞雪蘭莪州萬撓三育華小,舉辦慈濟獎助學金頒發典禮。陳秀英師姊(前,張巧晶的母親)引領學生及家長進入活動場地。[攝影者:馬俊豪]

圖左 :課程中有一段林育帆走過生命幽谷的影片分享。「這故事讓我想起一位跟育帆一樣,活出生命奇跡的已故友人。」張巧晶(左二)專注聆聽,重新思考未來如何讓自己的生命更有價值。[攝影者:李彥緰]
圖右 :來自馬來西亞的丘宇潔(左一)滿心感動:「不管是上課、參訪,觸及感動處,常常讓我熱淚盈眶。精神得到昇華,我的人生也有了新的思考。」[攝影者:李彥緰]

圖左 :儘管天氣非常熱,印象深刻的是,靜思精舍大自然的綠化境教,讓人放鬆了。師父們辛勤修行,每天的勞作,讓來自馬來西亞的丘宇潔(第三排右四)很感動合影留念。[攝影者:楊凱誠]
圖右 :德安師父為學員介紹慈濟的竹筒歲月,讓張巧晶(投竹筒者)回想母親在世時
,總不忘分享竹筒歲月的故事。也因此,天天投竹筒行善已經是成了家人的習慣。[攝影者:李彥緰]


圖左 :回到生活中,「我將開始嘗試用『利他』的心態出發。」丘宇潔(左二)發願,「我要每周茹素一次,並逐漸增加頻率。」[攝影者:黃南暘]
圖右 :一日之計在於晨,臺上青年志工帶動學員律動著〈阿爸牽水牛〉的歌曲。丘宇潔(中)笑開懷,比劃著「阿爸牽水牛,走過魚池邊,魚兒肥肥,水裡游來又游去。
……」[攝影者:楊凱誠]

圖左 :來自馬來西亞的張巧晶(第一排左三):「我早該回來了,深深的感受到上人老了。」這幾天豐富的收穫,腦海裡滿滿的,都分享不出来。[攝影者:顏啟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