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6月29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志業體活動報導 八感傳導 躬身入局相隨

八感傳導 躬身入局相隨

E-mail 列印
來自臺中,任職於朝陽科技大學副產合長的劉素娟教授,在證嚴上人面前分享用「八感——感恩、感覺、感心、感應、感動、感悟、感召、有感。」總結這幾天在營隊的收穫。

◎老是寶 醫護法親送祝福

首先當然是滿滿 的「感恩」,2023年底,九十二歲高齡的父親劉清福生病住院,醫院發出病危通知。慶幸在臺中慈濟醫院醫護團隊的照顧下,及時搶救回來,得以返家休養。母親劉周阿菊也於父親住院前幾個月,因摔倒大腿骨折開刀,復原神速,如今可以拄著助行器練習走路。

2024年3月16日,靜思精舍德寧師父與慈濟志工前來太平家中關懷。住院期間,慈濟法親也不斷到醫院祝福,兩位老人家心中充滿感恩!女兒們的擔憂,心中許多的來不及,都化作無限的祝福。

雙親胼手胝足,父親選擇隱居於臺中市太平區山上耕讀園,過著簡樸的生活。一生自學通過書記官普考、司法官高檢、臺中詩社總幹事等,在代書的專業名號在社區傳開來。

父親習慣將平日生活的點滴寫下來,晚輩憂心父親的身體在自然的法則之下等不了了,促成劉素娟帶領家人將父親的手稿緊急整理,集結成書《耕讀居 九二叟 學儒居士 劉清福詩集》。

家有一老如有一寶,劉家有二寶都是慈濟的榮譽董事,是子女們精神的依靠。從禍不單行,到福星高照,時來運轉,劉家以善、以愛傳寶。

◎有愛無礙 拉近有情距離

第二是「感覺」,每一個人都沒有分別心,對每個人都平等尊重對待。經德寧師父蒞臨家中的開示邀約,及大姊劉秀美(慈濟志工)的鼓勵,隔天(3月17日)她和先生吳壬堯即報名參加,5月24到26日一連三天,在花蓮靜思堂舉辦的「七十六期全球靜思生活營」。

5月24日第一天課程,劉素娟聽到志工羅明憲分享「入苦難知有情」,在零下攝氏三十度參與國際賑災。慈濟人的發心「哪裡有苦難,我都願意!」讓她深感佩服與對慈濟的認同。她說:「慈濟是安定社會良善的力量。」志工在付出中見苦知福,知苦更要惜福造福,與眾生結好緣。

她從小生長在臺中太平區山區生活貧苦,父母靠山種植農物,養育五個孩子。全球極端氣候,災難頻扔,苦難的人多。劉素娟感同身受,在教育場域她也常以同理心,把握因緣幫助別人。不一定是捐錢,而是在別人需要時,提供所需要的幫助,無私付出,與人持善結好緣。

◎讓人變得有機

5月25日靜思靜舍巡禮,劉素娟表示,親手將父親的詩集送到德寧師父手中。與師父一見如故,雖然時間、空間不同,能再次相見,心中充滿「感心」。早上靜思家風之後,課程每個流程都規劃得很流暢,到精舍深度體驗了。

人與人之間是有互動、有眼神交流的,有感同身受的「感應」。第五個是滿滿的「感動」,國內外學員雖然未曾見面,但就像一家人一樣,處處充滿溫暖。

這幾天課程都在講蔬食,但自己在教育的領域,希望能傳承給年輕人。可是像最近2024年5月21日臺中捷運車箱內,二十歲洪男醫專生發生砍殺的事件,劉素娟「感悟」在教育的領域發現一群人是無感的。她說:「所以將來在年輕人這部分,如何讓人變得有機,是我們要來做的。」

第七個是感謝上人的「感召」,「我要更努力,回去用自己的影響力,感染更多人一起來做 。」

◎躬身入局 起身而隨

最後總結這次的旅程實在太「有感了」,劉素娟把握難得的時間參與,有感於慈濟的傳承、永續精神。「我願意入世實踐利他與律己,讓人感動且有所啟發,願躬身入局起身而隨。」

圖左 :2024年3月16日受到靜思精舍德寧師父與慈濟志工,前來太平家中的關懷父親劉清福(中左)及母親劉周阿菊(中右),家人心中充滿感恩![攝影者:劉秀美提供]
圖右 :經靜思精舍德寧師父蒞臨家中的開示及邀約,及大姊劉秀美(慈濟志工)的鼓勵,隔天(3/17)劉素娟(中)跟先生吳壬堯(左)即報名參加七十六期全球靜思生活營。[攝影者:劉秀美]

圖左 :劉素娟教授(前排左一)聽到志工羅明憲分享「入苦難知有情」,在零下攝氏三十度參與國際賑災。慈濟人的發心「哪裡有苦難,我都願意!」讓她深感佩服與對慈濟的認同。[攝影者:李彥緰]
圖右 :「慈濟是安定社會良善的力量。」見苦知福,知苦更要惜福造福,與眾生結好緣。劉素娟教授(前排左一)有感而發。[攝影者:李彥緰]

圖左 :5月25日靜思靜舍巡禮,劉素娟(左二)親手將父親的詩集送到德寧師父手中。與師父一見如故,雖然時間、空間不同,能再次相見,心中充滿感恩。[攝影者:林萬教]
圖右 :5月25日早上「靜思家風」課程之後,隨後就到靜思精舍深度體驗了。課程每個流程都規劃得很流暢,劉素娟(右三,三十四號後方)「很感心」。[攝影者:李彥緰]

圖左 :「慈濟是安定社會良善的力量。」劉素娟教授(第三排左八)在大殿前留影,感動志工在付出中見苦知福,知苦更要惜福造福,與眾生結好緣。[攝影者:楊凱誠]
圖右 :圓緣時刻,與精舍連線,國議廳的學員們專注聆聽,國內外學員在證嚴上人面前的分享。[攝影者:李彥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