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6月22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志業體活動報導 科技蘊慈悲 化教材淨人心

科技蘊慈悲 化教材淨人心

E-mail 列印
「回去後會教導孩子從小就要愛護地球好好做下去。」慈悲科技的分站,令前進小學第一顆種子教師韓加慧,更加堅定不只要孩子「知」還要孩子「力行」。

慈濟每一項科技產品研發的背後,都是一顆顆看見受災者的需要, 而生起慈悲的心。經過921震災,在上人的帶領下使用科技設計救災產品,因為慈悲也要有智慧,2017年慈濟基金會暑期教師營,首度將慈悲科技融入教案。

◎慈悲科技 真心呵護

「清淨源頭護大地,環保毛毯無得比;用時方便收時易,福慧家具創新意。」環保科技站順口溜站呼,讓學員一入場就感受到站主的熱情。

2017年「大愛引航品格學堂」教師研習營,首次將慈悲科技的設計排入課程,並讓學員分組練習將它的理念融入靜思語教學,激盪靜思語教案。

環保科技為了要服務有需要的人,周靜宜希望將環保概念帶給孩子有服務的價值,而不是享樂;最終的目的就是要回饋社會。

大愛感恩科技研發員林正雄用親切的語氣,向學員介紹螢光帽、眼鏡、可以踩踏碎石防穿刺鞋,八仙塵暴燒燙傷患者穿著的壓力衣等。

以往裁製毛毯剩餘的碎布,都以廢物焚化處理;現在為了清淨源頭護大地,重新研發將碎布碾散再製成各項賑災物品。

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後,慈濟基金會在四川雅安市援建「前進慈濟小學」,2010年校舍落成,2011年慈濟教聯會前往進行「靜思語教學」,身為前進小學的第一顆種子教師,韓加慧老師平時積極在校推動環保回收,帶著學生走入社區撿收寶特瓶。

這次回來參加營隊,學生還要她好好了解回收的寶特瓶都是如何處理?想起助學及冬令發放時慈濟都發放的毛毯和杯子,學生和家長都說好用,她更篤定這是一條正確的路,「回去後會教導孩子從小就要愛護地球好好做下去,這些是設計教案的好題材。」

而戶外的慈悲科技分站,站主一一分享設計背後的救災故事——

臺南0206震災時,火箭爐,不但可以煮熱食、燒開水,更是當時寒冷天氣下,眾人取暖的所在。而行動廚房更是在正常的三餐之外,現場提供熱食,可以說是災區的深夜食堂,當時它微弱的光,彷若在溫暖導航。

福慧床與桌椅收展方便,讓救災人員不必睡地板,可以隨時坐下來休息,每一個細節的設計,都是悲心。

◎見苦知福 教案點子松

到了教學點子松,學員不再坐在臺下聽課,而是以「行動廚房——香積飯」、「太陽能路燈——簡易屋」、「火箭爐——淨水船」、「環保毛毯——福慧家具」四個單元選站。以讓大家發揮教案創意,從慈悲科技分站的學習延伸到靜思語教學。

「要以加拿大亞省大火,編教案故事嗎?要引導孩子幫助別人喔!體驗發放的過程,省思受災的心情……」大家圍成一團,你一句我一句互相討論,寫下草案,共識後再將草案寫在海報上。

管惠美是加拿大慈濟本拿比人文學校校長,學校有二千位學生,環保是他們最想發揮的教育,今年八位一起回來,明年邀約十位學員回來深耕慈濟人文。她說,在營隊中從其他國家學習很多,科技可以助人,要帶回加拿大告訴孩子。

「有苦的人走不過來,有福的人就要走過去。」擅長美工繪畫的陳程代表說明他們的教案,教學主題是「行動廚房-香積飯」,除了培養孩子見苦知福、惜福的觀念,還要培養孩子發揮生命良能,付出無所求。

經過921震災,在上人的帶領下使用科技設計救災產品,因為慈悲也要有智慧。「我們設計以週為單位,引導學生將點子記錄下來。」陳程接著說明在生活實踐方面,因為人生無常,不知何時會發生困境,所以都要珍惜當下,珍惜糧食。

曾裕真老師讚許大家在這樣短的時間裡,就能體會經由靜思語製作這樣的教案,「這些資料我們將好好保存下來,期待學生能深入體驗,這一切也從一個決心開始。」

◎靜思語 淨人心

聽到上人開示,在教育的洪流中,需要一股的清流。來自桃園的張惠雯感觸甚深,也覺得因為時代環境的改變,家庭教育的式微,確實現在的孩子比較難教。「不過,要用對的方法,對的事,堅持做就對了。」

十年前張惠雯自認為自己是用一個大姊姊的身分來教孩子,但十年後結婚,當了媽,才真正懂得上人開示,「用媽媽的愛心來教孩子。」今天感動特別深,要對學生多點包容,大人要不斷地陪伴與引導,並給予更多的機會。

精闢課程接二連三,德佩師父在「教育愛‧智慧行」分享上人的教育理念,教育不只在學校,更是不分年齡,包含各行各業各階層,慈濟四大志業皆有人文教育。

「教之以禮,育之以德,傳之以道,導之以正。」慈濟在十六個國家建有二百零一所希望學校,遍布在全球。

上人贊歎馬來西亞從幼兒即開始靜思語教學,教他們惜福愛物、待人接物,了解人間疾苦,給他們故事教育還帶他們走入人群,去宣導靜思語,分享給別人聽,令人感動。

來自大陸深圳的黃穩老師,快筆記下德佩師父的分享。「如果早點有能力,就可以幫助他。」聽完課他既遺憾又歡喜,遺憾自己能力不足,在孩子輟學時,沒有用心處理,輾轉聽到孩子因為輟學變壞被關,心中無限難過。

喜的是,回來三度回來參加慈濟靜思語研習營,黃穩覺得靜思語淺顯易懂,用靜思語教學,確實可以讓孩子們受益良多。

來自湖南長沙的王滔,是位企業投資人,覺得慈濟的八大法印中每個環節都是教育,也很感恩上人帶著教育者或志工都是淨化人心。

「這種帶動是一種善、一種真。」他說,要達到教育目的首先要從個人做起,也要把所有的法融入心中,才有可能去影響周遭的人進而再帶到社區去,

深圳團隊還有臺灣的李文義老師上臺現身說法「愛之深‧教之切」講他們靜思語教學的經驗,義大利溫珍藍老師覺得很受用,「因為我來這裡的目的,就是想要知道實際案例是怎麼操作!」

李文義老師特別把他所有的家訪,還有學校整個慈濟人文聯繫在一起,協助個案中的小孩,讓這小孩從中輟生變成一個非常有自信的小孩,「把靜思語教學串連成一個教案,真的用到了極點,我學到了很多!」

◎發現教學 自我成長

「偏鄉教育‧希望未來」講師何縕琪教授一開始問學員:「說到偏鄉,你想到什麼?」第一位舉手回答的是來自泉州的陳盛華,他說:「偏鄉就是落後、貧窮、教育資源匱乏。」

「在別人的需要,看見自己的責任。」何教授今年暑假帶著慈大學生到偏鄉,進行史懷哲計劃。

課堂上,何教授以看圖說故事,呈現偏鄉孩子在參與活動後的改變,孩子學習做DIY LED燈,懂得感恩想要送給教導他的老師。知道他們的長處,一點一滴的陪伴,可看到孩子的優點與亮處。

左手脕還打著石膏的周靜宜,看到何教授分享偏鄉教育,她覺得自己需要調整:「教學方式應有彈性,順應不同的學生,不同條件,以學生為出發點,要看到別人的需要。」

百年樹人,善的種子需要時間發芽,教師要時時精進。學員們在緊湊的課程中勤作筆記、自我內化。只為了給孩子生活教育、人文教育、品格教育,讓他們一輩子受用,將來為社會奉獻,這都是老師們共同的心願。

圖左 :「回去後會教導孩子從小就要愛護地球好好做下去。」慈悲科技的分站,令前進小學第一顆種子教師韓加慧,更加堅定不只要孩子「知」還要孩子「力行」。[攝影者:郭明娟]
圖右 :「擁抱」是國際語言,你有多久没有擁抱孩子了?心中有愛、人見人愛,法無定法,受用就是妙法。[攝影者:王永周]

圖左 :講師團隊帶領學員生活體驗,體驗擁抱的力量,讓愛感動擁抱大力量。[攝影者:王永周]
圖右 :臺南0206震災時,行動廚房更是在正常的三餐之外,現場提供熱食,可以說是災區的深夜食堂,當時它微弱的光,彷若災溫暖導航。[攝影者:李雅貞]

圖左 :香積組一餐要準備,志工圍在一起撿青菜,臉上的笑容,從來沒有少過。[攝影者:林碧枝]
圖右 :「在別人的需要,看見自己的責任。」何縕琪教授分享今年暑假帶著慈大學生到偏鄉,進行史懷哲計劃。[攝影者:郭明娟]

圖左 :德佩師父在「教育愛‧智慧行」分享上人的教育理念,教育不只在學校,更是不分年齡,包含各行各業各階層,慈濟四大志業皆有人文教育。[攝影者:李美伶]
圖右 :每天的課程「靜思智慧愛」從聆聽證嚴上人《衲履足跡》影片,感受上人對每位老師身為教育工作者的責任與使命。[攝影者:莊煌明]
圖左 :工作人員用心在各個細節,生活組志工做麵線,搭上風味料理,期盼學員可以將味覺轉換成難忘的溫暖記憶。[攝影者:林碧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