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6月02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志業體活動報導 如何做一位說動聽故事的人!

如何做一位說動聽故事的人!

E-mail 列印
「共善—慈善的面向與人文表現」是2018年全球人文真善美研習營(第一梯)的精彩課程,6月21日邀請曾榮獲第39屆金穗獎 一般組最佳紀錄片獎的陳芝安來分享,主題「說動聽故事的人」,陳芝安開門見山說:「我 們不僅要說故事,還要說動聽的故事!」

過去,媒體是寡占事業,是少數人能夠從事的事業,過去只有少數人能夠做媒體,能夠製作產出,而且需要透過電視才能讓大家觀賞。現在,科技發達,人人都可自拍影片,自己配樂,就上傳網路,每個人都可能是媒體人,人文真善美志工更有這方面的專業。陳芝安謙虛說,看到這群人文真善美志工不禁要緊張,因為人文真善美志工是她的夥伴,也是她的競爭對手。

◎如何產生影響力

「要做一個說動聽故事的人」,在每個人都可以成為媒體人的時代,這是有一個很重要的關鍵。「臺灣用臉書發訊息,有沒有希望朋友來按跟你按讚,如果有人來按,就會覺得我今天發的這一則有人來關注,當有人觀看,代表你會發生影響力!

人人都會說故事,但身為媒體人,到底要怎麼樣產生影響力?這個世界上,最有影響力的人是誰呀?學員們異口同聲說:「證嚴上人」。陳芝安言及上人真的非常有影響力,上人可以把他腦袋裡的東西,傳到你的腦袋,還讓你相信!陳芝安再強調,說故事可以產生影響力,因為上人天天跟我們說事情,幾乎都是用說故事的方法。

一個好故事,一定要有三個元素、一定有主角,而且這個主角不能夠一帆風順,一定要遇到困境,遇到困境以後還不能一蹶不振,一定要試圖解脫,大家看過《超人》影片?有沒有主角?有沒有遇到困境?一定有,而且試圖解脫,不然他怎麼可能賣座!我們說的故事,也要跟《超人》一樣,要在我們身邊尋找慈濟的故事,身邊找到這樣的好故事。

◎好故事要怎麼拍

如何拍出好故事的影片?在活動的時候,找人物為什麼困難?不知道誰有故事可以講?到底好故事在哪裡?在茫茫數百人之中,要找誰來說故事?方法很簡單,設定篩選條件,陳芝安舉一個「助學金故事」為例。

理解發助學金要從裡面找故事?其實可以有很多面向,可以拍慈濟志工發助學金很困難的過程;也可以拍裡面的小孩。他的家庭如何貧困?怎樣幫助他?也可以拍校長或老師。陳芝安問:「你會想要拍哪個角度?你覺得什麼角度可能會比較動人?」

一連串的問題,都是拍影片之前要考慮的因素,陳芝安說當她知道要拍這助學金影片之前,就把這個訊息發給學校,並把她所要的條件告訴學校:「第一,要找的是特別貧困的學生;第二,要住在偏遠的地方,地理環境很特殊的地方。」陳芝安設定這兩個條件。

到了現場,陳芝安和導演並沒有開始拍,依她的篩選條件,校長幫她找了十位同學,她也不急著拍,先針對這十位同學採訪,從對話裡面去找,陳芝安強調身為媒體人要有要跟別人不一樣的「新聞鼻」,要有敏銳的嗅覺!

校長找了十位同學,陳芝安也只能從中篩選一個和兩個,怎麼篩選?她要跟同學談,問他家在哪裡?為什麼要領助學金?家裡有什麼困難?更重要的是口條,表達能力,因為我們拍的是紀實影片,主角一定要有口語表達能力,因為他能不能表達,攸關這個片子是否能傳遞的比較精準。

陳芝安舉一個她拍「助學金」孩子的故事。她問孩子平常會和同學做甚麼事?孩子說,週六日偶而會和同學一起吃火鍋。吃火鍋跟助學金,看起來是無關。但陳芝安去拍了,她需要一個日常的環境,因為累積對這個人物的觀察或細節,所以那一天安排了這一場火鍋。

當年孩子們十七歲,陳芝安問了這些同學一個問題:「現在拿到助學金,很奮鬥,十年後,你們如果再回到這邊,你覺得那時候你在做甚麼?」他們就開始想,有的說:「十年後,我已經娶妻生子」、「我要當官」......他們開始談起他們的抱負,對未來的想像等。

拍一個助學金的題目,問到未來的人生,變得很生動!好像是一個貧困的高中生奮鬥的歷程,一個小小夢想,在這火鍋裡面正在煮沸當中,慈濟是一個加溫的人,是給他們及時雨的人。這樣故事很精采吧!

如何採訪到動人的故事?陳芝安提醒,在拍攝現場找到主角以後,要一直問他,一直問他,東問西問,就可以找到你想要的線索,所有的線索主角不會主動告訴你,就是自己要去詢問。

◎結合企劃的安排

陳芝安繼續說,那天他們先拍了助學金的發放,之後,他問這位孩子:「領到助學金要做什麼?」 孩子說他欠了好幾個月的房租,他要去還房租,要把領到的助學金拿去繳房租,還跟同學借了錢,陳芝安說他們不是只拍他領助學金和慈濟人擁抱這些畫面而已,他們還拍他去還去付房租、還債。慈濟人解決了他的燃眉之急,這份助學金,可以讓孩子安心就學,透過這個人物故事,這一份助學金變得很不一樣。

陳芝安播放《奔流》影片,並為大家進行賞析。陳芝安說影片中的那首音樂是老師寫的班歌,旋律還可以,但是清唱不好聽,她就拜託老師想辦法到搬一台鋼琴過來。第二天,果然有一台鋼琴在教室裡,而且還找到音樂老師來彈琴,全班一起唱老師為他們寫的歌,歌詞中寫滿老師對他們的期待,還請老師上臺為他們勉勵,這些都是安排的,不是自然而然而發生的,可是卻是很自然,有真性情、真感情!

其實陳芝安先知道有這件事,知道有班歌,要想辦法有一台鋼琴,讓老師說一些勉勵的話,還得讓孩子也上臺,因為這位孩子是我們的主角,當然有安排兩、三個人上臺,這整個場面都是安排出來的。

要拍一個人物,要讓這個人物立體,是要花很多功夫的!這個過程中,你會發現我們是不斷地去發掘,找到證據,同時要創造事件,然後讓那個情緒到最後會沸騰,讓大家感動。聽完陳芝安的解析,掌聲如雷貫耳,學員們讚歎的眼神,溢於言表。

◎歸納七種元素

陳芝安簡單地為學員歸納七種元素:
第一,設定篩選條件;第二,找到人物;第三選出事件;第四,創造事件;第五,做好訪問,要做一個很賺人熱淚的訪問;第六,找到證據,從這些細節裡,找到讓人足以相信的證據;第七,刻畫細節。把這七個元素逐一檢查,你都做到的時候,也可以做出很動人的影片。

「我可以去你家嗎?」是陳芝安說故事之前,必定會問主角的一句話,因為要了解故事人物,一定要到他家才能了解他的背景,才能深入故事的精髓,故事需要甚麼畫面、需要那些相關人物的訊息,都需要充分蒐集後再企劃,再去拍攝的影片,才能說出動聽的故事。陳芝安鼓勵學員要勇於說:「我可以去你家嗎?」

慈濟故事有很多種說法,決定用何種方式和大眾溝通?就決定了組織的風格。缺乏人性的曲折,缺乏令人信服的細節敘述,會讓組織開始空洞化,若用語彙和圈內思維,容易和外界築起高牆。陳芝安鼓勵學員把故事說動聽了,影響力就會出現。

「助學金的故事」,十年前接受慈濟幫助的孩子,因為慈濟的幫助脫貧;十年後,他上大學畢業。巧的是,昨天(6/20)傳了一張照片給陳芝安,這孩子已買房子,2017年娶妻,三個月前得子。因慈濟的幫助,改變一個貧苦孩子的命運與人生,真是感人。

感動別人之前,先要感動自己。陳芝安寶貴的經驗,一連串的分享,讓學員收穫滿滿,更能懂得如何提升自己成為一位說動聽故事的人。

圖左 :入寶山不空手回,學員用心筆記,希望能夠成為一位說動聽故事的人。[攝影者:楊文道]
圖右 :學員求法若渴,與講師陳芝安的互動,很熱絡。[攝影者:楊文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