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6月29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藍毘尼阿育王柱廣場 慶佛誕念佛德

E-mail 列印
「全體面向摩耶夫人廟。恭迎上人!」當司儀王綺楨(慈惟)嘹亮的口令一下,全場為之震驚,一時之間還很不解,以為王綺楨說錯臺詞。伴隨著音樂,由尼泊爾執行團隊慈濟志工陳吉民與邱建義捧著上人法照,緩緩步入會場, 這時大眾才頓時明白。

上人的法照來到現場,大眾眼前彷彿穿越二千五百多年,回到佛陀時代。佛陀降生人間,證悟,此刻大眾似乎回在古印度……

◎古建築物 意義深遠

今年(2024年)尼泊爾的浴佛慶典共有三場,除了5月12日早上在阿育王柱廣場,僅有慈濟志工參與浴佛,及當日下午一場在藍毘尼國際會議中心(Lumbini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Hall)舉行的大型浴佛典禮,還有於5月15日在首都加德滿都世界和平寺(world peace temple)慶祝佛誕。

5月12日一群靜思弟子,來自新加坡、馬來西亞、臺灣共五十一位、以及二十七位本土志工,在這殊勝的日子,在佛陀的出生地——藍毘尼,以《無量義經•德行品》梵唄,恭敬虔誠地讚頌佛德,慶祝「佛誕節、母親節、全球慈濟日」。

清晨五點,天色昏暗,大地安詳,一片寂靜無聲,一群志工有的扛著旗桿,有的肩上頂著音響,有的拉著行李廂,為了讓典禮準時開始,大眾踏著快速的步伐,前往藍毘尼園阿育王柱廣場。

藍毘尼花園入口處有一警哨站,約莫一公里遠,就是摩耶夫人廟(Maya Devi Temple)的收費站。依尼泊爾習俗,很多寺廟入內都須脫鞋,在進入摩耶夫人廟前,為表達對摩耶夫人與佛陀的恭敬,也有一座放置鞋子的櫃子,步行約一百公尺,就到達阿育王柱廣場。

廣場旁豎立一根高約六公尺,直徑四十五公分的圓柱,此柱乃阿育王對佛陀出生地的敬意,親自造訪此地,在柱上刻有阿育王的敕文:「證實此處為佛陀誕生地……」以此證明佛陀在此降生人間。

在二千五百多年前,摩耶夫人從迦毘羅衛國王宮出發,在回天臂城的娘家待產,途中經藍毘尼花園,下車沐浴,當她上岸後用右手攀住一棵無憂樹的樹枝時,悉達多太子降生了。這棵無憂樹本也在廣場的不遠處,現今已不復存在,而是帶去國外的母樹種子長成的樹種,再次帶回栽種而生。

阿育王柱旁,座落一間白色磚牆的古建築,就是摩耶夫人廟,廟頂上有四方體佛像,每一面都畫著一雙佛眼,象徵佛陀「慈眼視眾生」,兩眉間多一個佛眼,象徵無上的智慧;佛眼下方的鼻子「?」形狀,是尼泊爾數字「1」,代表和諧一體。

高聳入雲的三隻佛眼似乎期待著底下一群慈濟人,能將佛法再次傳揚在佛陀故鄉……

◎各守崗位 莊嚴道場

一抵達廣場,志工先在浴佛臺上鋪上白紗,上面再放些棉花,將開啟的蓮花燈藏於棉花間,如此一來猶如清晨的曙光從雲層間透射出來。打開行李箱,掀開保護膜,原來是一尊尊代表清淨無染的「宇宙大覺者」佛像,將佛像供奉上浴佛臺上,讓人心境感受到清涼寧靜。

另一群志工則忙著豎立起一支支的佛教旗與慈濟旗,旗幟在廣場周邊隨風舞動,與白色磚牆的摩耶夫人廟相互輝映,宛若在感念夫人與感恩佛陀降生人間。志工們各守崗位,各各手腳俐落,不一會兒功夫,場地已經布置完成。

天空布滿了灰濛濛的雲朵,這讓王綺楨不免擔憂起來。她說,為了讓此地連線到花蓮靜思精舍的畫面看起來莊嚴肅穆,她提醒大眾,在活動中若遇到下雨,「大家心要定、心要定,勿慌亂。」

在〈爐香讚〉唱誦中開啟了典禮的序幕。灰濛的天色漸開,露出些許光芒,就如佛陀捨親割愛,出離生活優渥的皇宮,五年參訪、六年苦修、證悟成佛,為人間帶來光明。

若沒有當初佛陀一念悲心,證悟滅除煩惱之道,就沒有如今的佛法,世人心靈則仍被拘禁在幽冥中。因此人們要發出至誠懇切的心來讚頌佛德:「天上天下無如佛,十方世界亦無比;世間所有我盡見,一切無有如佛者 。」

「大哉大悟大聖主,無垢無染無所著……」伴隨著梵唄聲,大眾以恭敬虔誠的心,步伐整齊一致,讚頌佛陀清淨無染的大慈悲心與智慧,發願走入人群開啟人人光明的心燈。

今天是五月第二個星期日,是「母親節、佛誕節、慈濟日」三節合一的日子,真是吉祥的好月。

上人曾開示,「母親的生育,讓我們有這個身體;佛陀的教育,讓我們的慧命成長;慈濟的精神,讓我們懂得人生目標,從事有意義的工作。因此慶祝母親節是宏揚孝道,慶祝佛誕節是感恩慧命成長,慶祝慈濟日是要讓我們慇勤精進。」

◎菩提電視 現場轉播

一旁,菩提電視臺也特地在今天早晨架設了三臺錄影機,準備做現場轉播,讓尼泊爾人民也看得到這場隆重莊嚴的浴佛大典。在準備中,執行長桑吉(Sanjeeb Tuladhar)也前來關心架設情形。他和志工述及和上人的一段因緣。

「佛陀在藍毘尼出生,但是鮮少人知道佛陀是誰,因此當我得知這個事實,決定在電視上宣傳佛教。」桑吉是一位虔誠的佛教徒,感於佛教在藍毘尼的衰微,發心藉著媒體來宣揚佛教教義。

2015年尼泊爾大地震的時候,桑吉先生陪同員工一起去拍攝地震情形,「當時拍到慈濟在發放物資,瞭解到慈濟在日常生活中展現了佛教精神。」對此,他感到很震驚,於是開始與慈濟志工接近。

有個因緣,他回到花蓮見上人,上人在開示中說,希望世界上沒有災難,世界上沒有痛苦。這樣的悲願讓他很感動,因此他發心要協助慈濟舉辦活動。

上人希望他能將《無量義經》翻譯為尼泊爾文,拿到經本時,他認為,「小小一本沒什麼!」開始翻譯後,愈覺得這部經很深,有很多他不懂,他就去請教其他法師。而每當他在翻譯時,上人身影就浮現在他的腦海中,思念著上人。從此桑吉先生也致力於支持慈濟的活動。

◎佛法難遇 把握生命

馬來西亞志工林俊業(本旭)身材壯碩但說起話來溫文儒雅,是一位真善美志工,對自己的理想總有一分的執著。與人合夥經營公司,這次為了尼泊爾浴佛放下事業,全權交待給合夥人,和太太黃瑞燕一起飛往藍毘尼。

他看過《了凡四訓》後,了解原來人的命運是可以自己掌握的,後來又接觸了上人,更敬愛上人的「人人平等觀」,覺得上人要將這麼美妙的佛法,實踐在人間,是多麼不可思議的事,於是2014年一頭栽進了慈濟,三年後受證慈誠。

本身患有僵直性脊椎炎已有二十年,發炎、疼痛不斷,但在會場卻看他身手矯健,飛奔走竄在會場中,就是要補足美好影像,為眾人留下歷史足跡,雖然上班,每週也堅持出席至少兩次的勤務。

有人問他為何這麼投入?「遇到佛法太遲了,再不做就來不及了!」因為他了解生命無常,更知道把握生命的重要,在忙碌中也常忘了病痛。

近幾年佛國需要團隊來支援,更是義不容辭,看見佛國子民貧困,猶如仍停留在二千五百多年前,佛陀所見的景象。光靠悲歎無濟於事,唯有投入,才有機會翻轉他們的命運,唯有注入佛法甘泉,才能豐富他們的生命,因此常常放下事業來到佛國。

◎實踐佛法 放下仇恨

馬來西亞志工林秋廷(慈鋓),感恩上人的法語讓她解開對父親的怨恨,懷著一分報父母恩、佛恩、上人恩德的心情,她存到機票款,馬上回到佛國付出。她分享,一直聽到上人說,要我們來佛國,她是很想來 但是因為礙於天氣,還有需要一些時間籌備旅費。

這一次因緣具足能來到藍毘尼,她非常珍惜,也很感恩能夠在這樣一個殊勝的日子來到佛國。「今天是母親節,上人說過,要用健康的身體去服務人群,就是報答父母恩,很感恩能有此機會來此付出回報父母。」

今天也是佛誕日,非常感恩上人的佛法。一句靜思語「原諒別人就是善待自己」,漸漸放下對爸爸不顧家的不滿和怨恨,勇敢地跟爸爸和解。爸爸在臨終前告訴她,他沒加入慈濟,而進入基督教,感到非常慚愧 。她告訴爸爸:「不用懺悔,因為有信仰是最開心的事情。」

「佛陀的智慧讓我們父女的關係化解,這見證了佛法是可以用在生活中,人心是可以淨化的,社會是可以祥和的。」她也發願,存夠機票費用,想再次回到尼泊爾付出。

「大家心口一念,化解惡念結善緣,祈求天下無災,歲歲年年。」正如〈祈禱〉一曲中所說,藉由佛法來解開彼此的怨念,消除瞋恨。正當唱頌〈祈禱〉時,下起一場大雨,普潤乾涸大地,也清涼了煩躁的心地。

世間有佛陀的誕生,才有佛法,有了佛法,世人就能了解如何走向康莊的大道;佛法猶如茫茫大海中的燈塔。只要堅定的心不動搖,一定會能依循明燈的指引而上岸。

圖左 :馬來西亞志工林秋廷,感恩上人的法語讓她解開對父親的怨恨,懷著一分報父母恩、佛恩、上人恩的心情,存到機票款,馬上回到佛國付出。[攝影者:古繼紅]
圖右 :天未亮,一群慈濟志工有的扛著旗桿,有的肩上頂著音響,有的拉著行李廂,為了讓典禮準時開始,踏著快速的步伐前往藍毘尼園阿育王柱廣場。[攝影者:洪德謙]

圖左 :「全體面向摩耶夫人廟。恭迎上人!」當司儀嘹亮的口令一下,透過菩提電視臺轉播下,兩地連線,上人應該也看到了尼泊爾浴佛現場。[攝影者:古繼紅]
圖右 :正當唱誦〈祈禱〉時,下起一場大雨,大眾仍如如不動,等待儀式結束潔才趕緊合力收起佛像。[攝影者:古繼紅]

圖左 :志工豎立起一支支的佛教與慈濟旗,旗幟在廣場周邊隨風舞動,與白色磚牆的摩耶夫人寺相互輝映,宛若在感念夫人與感恩佛陀降生人間。[攝影者:攸尼斯]
圖右 :在尼泊爾發心立願的種子志工,如雨後春筍般冒出。[攝影者:古繼紅]

圖左 :志工先在浴佛臺上鋪上白紗,上面再放上棉花,將開啟的蓮花燈再藏於棉花間,如此一來猶如清晨的曙光從雲層間透射出來。[攝影者:洪德謙]
圖右 :林俊業(前)本身患有僵直性脊椎炎已有二十年,發炎、疼痛不斷,他覺得「遇到佛法太遲了,再不做就來不及了!」積極投入志工服務。[攝影者:洪德謙]
圖左 :菩提電視臺執行長桑吉是一位虔誠的佛教徒,感於佛教在藍毘尼的衰微,發心藉著媒體來宣揚佛教教義,更致力支援慈濟活動。[攝影者:林俊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