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6月29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尼泊爾志工洛基 發願慈濟六十邀萬人浴佛

E-mail 列印
「看到穿『藍天白雲』制服的志工,我就很感動,因為這是我看到唯一真的身體力行的團體,想到、做到,就是實力。」來自尼泊爾藍毘尼的本土志工洛基(Rakesh Tripathi)有感而發地說。

首次來臺參加 「2024年76期全球靜思生活營」的他,與來自全球十一個國家,三百多位國內外學員,一連三天(5/24—5/26)在花蓮靜思堂展開學習。

◎了解慈濟草創艱辛 增強回饋家鄉的信心

第一天(5/24)上午,從海外回來的學員,參訪臺北慈濟內湖環保站,洛基對於環保的感受特別深。他看到許多年長者用心做資源回收,讓老年生活更充實,也從中得知慈濟如何改善全球環境問題,做到減輕環境負擔。

尤其是「環保一條龍」,讓他明白透過科技,將寶特瓶抽絲、紡紗,進而製成衣服及各項物品,更令他嘖嘖稱奇。

隔天(5/25),營隊學員來到了花蓮靜思精舍。每次到了新的地方總會覺得很緊張的洛基,雖是第一次來到精舍,卻感到心很安定、很清淨。「因為看見穿『藍天白雲』的志工,就像家人一樣。」而穿著這套制服的慈濟人,恰是與他在尼泊爾見到的慈濟人一般穿著,讓洛基感覺就如同回到自己的家一樣。

在精舍巡禮中,引導洛基這一組的德瑝師父,全程用英文介紹精舍的大殿、主堂、靜思草原,以及點滴日常等,更讓他倍感親切。洛基說:「在精舍的大自然環境中,感覺很真實、很生活化;師父們簡樸的生活,讓我明白要運轉這個大家庭,真的不容易。」

今年三十二歲的洛基,來自佛教家庭,有四個兄弟,一個妹妹,普遍受高等教育,目前是藍毘尼社會服務基金會董事,也是Barsha Eco Trade綠色產品貿易創辦人。

在他的家鄉,貧窮人多,而了解慈濟草創時的艱難,也知道「小錢也能行大善」的道理,讓洛基更有信心了。跟著慈濟人一起在家鄉當志工的他說:「我要繼續帶領鄉親用心付出,翻轉手心,行善積福。」

◎擁愛相助 重建家園

2015年4月25日,尼泊爾發生7.8級地震,慈濟人前往救災,讓他對慈濟開始有了深刻的印象。洛基回想,「當時還有很多餘震,許多建築物還在倒塌,很多在首都加德滿都的人都離開自己的國家,但我和慈濟人卻倒著來到加德滿都幫忙。」

地震前,洛基長住在杜拜;地震後,他的哥哥默帝耶法師(Ven. Metteyya Sakyaputta)叫他回鄉幫忙,目前已定居在尼泊爾。震後的家鄉,處處斷垣殘壁、百廢待舉,要進入災區賑災很難,還需要把米分裝好,以方便送進災區等等,都讓洛基忙得不可開交。

當時哥哥動員鄉村的人,載了大約五十九輛卡車的米,還動用一百六十五架次的直升機,來來回回將物資送上山,救助缺米的寺廟,但還是有許多地方無法送達。洛基當時負責協調運米的工作,回憶著:「我們幾乎二十四小時在救災,吃住都在帳篷區裡面。」

◎感佩慈濟人 聚極微光照亮世間

當時,慈濟聽說洛基他們在救災,主動來到營區,問他們是否也可以幫忙其他人?洛基說,當時有很多慈善團體都過來幫忙,但是來自新加坡、馬來西亞、臺灣等地的慈濟志工,真的是身體力行,在地震發生後分批來到加德滿都關懷災民,而不像當地有些有錢人,都趕著要離開加德滿都。

洛基提到,有一山區的災況非常嚴重,山上的寺院都倒塌了,出家眾下山一趟,走路就要十四天。四百位僧人,必須下山暫住兩年,等寺院重建後再返回山上。

「我從來沒有看過這樣的團體,可以馬上動員協助。」洛基面臨到最大的挑戰,就是無法將物資送到偏遠的山上,還好有慈濟主動來幫忙。「跟慈濟合作,不僅很快速地將物資送到山上,還展開義診,救治許多需要的傷患。」

洛基深刻感覺到,穿「藍天白雲」制服的慈濟志工,用這樣少的資源,卻可以及時幫忙這麼多人。尤其從2022年4月至今,新加坡、馬來西亞慈濟人足跡踏遍尼泊爾藍毘尼,讓洛基不禁感動地說:「小小的人力,卻要大大的承擔,目的是希望能翻轉佛國。」

他敬佩證嚴上人雖然不曾出國,卻在「信己無私,信人有愛」的信念下,匯聚小小的力量,讓大愛走過一百三十六個國家地區,「在慈濟,每個人就像一盞燈、一根蠟燭,燃燒自己,照亮別人。」

◎慈濟人施以教育與培訓 改善鄉親生活

2019年,慈濟基金會副總執行長林靜憪(碧玉)前往尼泊爾,計畫要在當地建立慈濟聯絡處、醫院、學校等,洛基主動表明可幫忙翻譯。由於他跟藍毘尼市長的關係很好,於是介紹市長與林副總認識。

洛基向市長說明慈濟此行的目的,是因為當地醫療缺乏、輟學率非常高,約有三分之二的學生無法完成小學教育,而有了教育,孩子的未來才有希望。

市長問洛基,慈濟到底是什麼樣的團體?他回答市長,「這個團體是可以讓你用心去相信,他們會做得到的。」2019年,慈濟順利援建藍毘尼國際佛教協會洗腎和義診中心,接著想在藍毘尼辦學校、醫院,希望市長可以幫忙找土地。

在洛基和哥哥(默帝耶法師),以及藍毘尼發展局的協助下,終於在2023年11月取得用地。

「慈濟早該來了,現在把法脈帶進來,相信會更好。」慈濟來到藍毘尼,洛基最是歡喜。他說,慈濟不只是來幫忙鄉親,還在當地開縫紉班、電腦班,培訓當地人有一技之長,改善鄉親的生活,也改變了他們一些不好的生活習慣。

◎火災無情 人間有愛

2024年4月,迦毘羅衛縣發生火災,摩耶夫人農村自治市與耶輸陀羅農村自治市也受災。洛基感恩慈濟新加坡分會副執行長邱建義(濟澍),放下家業、事業,和太太李國香(慈坪)等人,為受災的災民提供協助。

陪同洛基來臺參加靜思生活營的邱建義提到,當時他請洛基幫忙安排,讓慈濟志工能走入鄉村了解災情。令邱建義感到驚訝的是,洛基在短短半小時内,便透過朋友幫忙聯絡上市長和里長,請他們陪伴慈濟人一起進入村莊勘查。即使是假期,市長也馬上號召員工準備受災名單,才能夠快速造冊發放。

「跟慈濟合作,讓災民更安心,是發揮一加一大於二的力量。」慈濟的救災方式,從關懷、勘災、造冊、發放、義診等,都令洛基很感動。他說,從經典裡是沒有辦法學到身體力行的,而如何化為行動,就是如慈濟做的,是真正將佛教實踐在人間,這也是他積極要學習的。

◎發願積極參與志業 帶領鄉親耕福田

洛基和哥哥默帝耶法師,同樣出生於佛陀的誕生地藍毘尼。默帝耶法師從2017年起,受政府聘為尼泊爾藍毘尼發展信託副主席,致力於婦女和兒童教育的發展,並創辦女子修道院、兒童圖書館、菩提學園、和平教育中心等。

法師在今年(2024年)卸下職位,剛好可以協助慈濟推展志業,結合當地僧伽,甚至帶動本土志工等。目前洛基也全職協助哥哥所創辦的基金會,幫助當地需要幫助的人。

從2023年起,每年的浴佛節,慈濟人都在藍毘尼辦理浴佛典禮,洛基不僅積極參與,也邀約當地法師參加。

今年五月的浴佛典禮(5/12),從藍毘尼到加德滿都的場次,他都全程參與籌備工作,且全力配合,並召集了一百零五位年輕人來學習浴佛的禮儀和手語。浴佛當天更配合慈濟志工承擔小組長,做整場的動線引導,讓全場動線流暢。

這幾年,洛基跟著新加坡、馬來西亞的慈濟志工在當地推展志業,今年更報名參加志工見習。談起這次參加靜思生活營,他最大的收穫就是,「我看到每一樣東西、每一件事,都想複製回去當地(尼泊爾)落實。」

洛基發大願,2026年慈濟六十周年,他要在當地邀集一萬人參加浴佛大典。

圖左 :來自尼泊爾藍毘尼的本土志工洛基(Rakesh Tripathi,右一),回憶2015年4月25日,家鄉發生7.8級地震,牽起了他和慈濟的緣。[攝影者:不詳]
圖右 :洛基(Rakesh Tripathi,前排右一)聆聽由邱國樑醫師主講的「醫齊攜手,愛無所不在」。大醫王視病猶親,洛基說,他在2015年慈濟醫療團隊的義診中,也看到這樣的精神。[攝影者:李彥緰]

圖左 :洛基(Rakesh Tripathi,右三),在精舍主堂,專注聆聽德瑝師父的分享。[攝影者:林萬教]
圖右 :德瑝師父為印度和尼泊爾學員分享精舍的環境與生活,洛基(Rakesh Tripathi,左三)說:「在靜思精舍的大自然環境裡,感覺很真實、很生活化。」[攝影者:林萬教]

圖左 :尼泊爾藍毘尼的本土志工洛基(左三),歡喜收到《原本愛利》一書,此乃志工李阿利的傳家寶故事。[攝影者:陳正忠]
圖右 :雖是第一次回到靜思精舍,但每個人都很親切,讓來自尼泊爾藍毘尼的本土志工洛基(第二排右五)感覺就像回到家一樣。[攝影者:楊凱誠]
圖左 :圓緣時刻,學員分享2024年5月24至26日三天來的收穫。洛基(,前排右一)扶著耳邊的翻譯耳機,專注聆聽。[攝影者:楊凱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