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7月16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藍毘尼第一個「慈濟社區中心」 感動中啟航

E-mail 列印
「我很想很希望把我村裡的人,還有藍毘尼的生活水準提高,可是我一個人沒辦法做,所以你們來尼泊爾幫助我,我很感謝你們。」尼泊爾志工桑托斯(Santosh Maurya),此刻,再也按耐不住心裡激動的情緒, 語未盡,抬起手抹去眼眶中的淚。

新馬慈濟志工在藍毘尼第十一里摩訶提婆村(Mahadeva),成立了第一個社區中心。這裡是本地志工桑托斯的家,他提供自家的樓下空間,無償讓慈濟作為社區中心,志工將它分為三個空間,有佛堂、多功能室,以及縫紉班。6月18日,舉行啟用典禮,二十四位來到當地的新馬慈濟志工,全員到齊,送上誠摯的祝福,更盼在不同社區,還有更多的慈濟社區中心「遍地開花」,讓更多人遇見佛陀。

◎無償 多功能集一空間

6月18日,清晨,藍毘尼剛甦醒,新馬志工就從慈濟會所和阿羅卡飯店(Hotel Aloka Inn),起身忙碌著。為了這一大盛事,志工們盛裝準備,委員穿著旗袍、慈誠著西裝服,工作人員一律藍天或灰天白雲。六點,大夥便來到桑托斯的自家。

一到現場,白灰色調的磚造房,桑托斯已收拾得乾淨整齊,牆面上嶄新的慈濟法船Logo,讓社區中心更彰顯其精神與意義。

志工忙進忙出布置場地,一樓規劃三個空間,一個小房間設置為佛堂,作為禮佛的地方。小小的長方桌上鋪上藍色桌布,琉璃佛端立現前,兩旁精巧的球形燈座,燈飾上刻著靜思精舍,志工接上電路,橘色的燈光灑落一室溫馨,一旁證嚴上人的法照慈藹相伴。窗明几淨,簡約素雅的佛堂,凝聚所有信念,見證師徒在佛國的長情大愛。

另一間中型的空間,牆上掛著一臺電視機,作為多功能室,成為村民活動、集結的場所;最後一個最大的空間,作為縫紉班教室,二十臺縫紉機依序排列,變成當地婦女職能培訓場地。

村子裡有許多婦女都在藍毘尼會所上縫紉課,她們需要乘坐交通工具來回奔波,現在縫紉班走入社區,其方便性將會吸引更多人,學得一技之長,改善生活翻轉命運,讓女力也能撐起一片天。

「一心頂禮,妙法蓮華經,法華會上,佛菩薩,妙薩寶,一心頂禮,盡法華經中,及十方三世,一切菩薩……」此刻,穿著整齊制服的志工們,恭敬虔誠禮佛問訊後,集合在多功能室一起誦讀〈法華經序〉。在莊嚴攝受的經文裡,為社區中心虔誠祝禱;恭請十方諸佛,祈願佛澤廣被,社區中心廣結善緣,接引更多鄉親共行善道。

◎改變 行善之家有餘慶

「每次我想跟上人問訊,都要到瑪希瓦爾村(Mahilwar)的會所,其實有點遠,這裡的村民如果遇到問題,也要到會所去提報。」桑托斯娓娓道出願意提供自家空間,心裡的周折,於是在獲得上人的祝福後,他將心中的藍圖實現,成立慈濟社區中心。

他歡喜地繼續說著:「我家裡有一個空房間,我們一家五口,有足夠的房間,住得舒服,把這個空房用在好的地方,讓慈濟使用,來協助這裡的村民,我樂意。」

為了村民願盡一己之力的桑托斯,愛,其實其來有自,時間回到兩年前,志工深耕藍毘尼社區,不斷帶動出當地志工,桑托斯就是其中一位。

他是飲用水經銷商,曾經在馬來西亞工作。因為他通曉馬來文,志工便邀請他參與慈濟活動、擔任翻譯志工。

積極正向的他,參與志工培訓、以及浴佛等多項活動,桑托斯觀察慈濟人也跟著做,感覺到自己的身口意正在改變。他說:「我改變了很多說話的方式,以前,自我感覺太優越,和別人說話很沒有禮貌,現在大家都互相尊重。」當了志工之後,他發現自己跟之前很不一樣,不僅贏得村民的尊重,連家庭氛圍也改善,不再吵架了。

盈心的收穫,他轉過身來,將慈濟的竹筒精神,靜思家風的理念,再傳給當地的志工。一個人行善不如帶領家人也一起投入,所以桑托斯的妻子烏瑪(Uma Kumari Mourya),在「國際佛教協會義診中心」擔任熱食發放的主責志工;弟弟禮希克(Rishikesh Maurya),則是慈濟的營建志工。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志工拜訪桑托斯的家庭時,在奉茶儀式中,聽到他們的父親桑特藍(Santram Prasad Mourya),對兩兄弟夫婦的期勉:「不管你們在哪裡都要好好地做事,要誠實要刻苦耐勞,去幫助有需要的人和貧苦的人。」德善傳家,愛出愛返,他信受奉行。

◎傳承 如臺灣據點綿綿

「我想今天有這樣一個殊勝的因緣,相信,我們不只是在藍毘尼,在迦毘羅衛(Kapilavastu」也能夠遍地開花。」馬來西亞分會副執行長陳吉民醫師(濟連),長長的耕耘,今在藍毘尼總算有了第一個「心」據點,感恩不在話下,更期待社區中心遍布佛國。

一路走來,在藍毘尼偏鄉,足跡歷歷如昨,志工王綺楨(慈惟)話未說完淚先流:「到底慈濟來這邊之後,我們要幫忙最弱勢的人,要怎麼幫,很感恩他願意裝修這個地方,無償的借我們用。」志工荷擔前行,不說辛苦說「幸福」,如今善漣漪漾開來,感動全湧上心頭。

為了今天的啟用慶典,尼泊爾志工劉馬尼(Maniron,性駿)昨晚特地從加德滿都(Kathmandu)飛抵藍毘尼,活動結束後又匆匆飛回加德滿都。旁人開了個玩笑:「你很有錢,只做短暫的逗留。」他幽默地說著:「不是有錢,而是有心,因能夠見證歷史的一刻。」

劉馬尼盼望多年,終於尼泊爾有了第一個社區中心,真切說出心底的願望:「希望它像臺灣的道場一樣,舉辦職能培訓、愛灑,更重要是傳遞上人的法,負起教育的重要使命。」

「在唱誦〈法華經序〉時,想到上人親口告訴他『要到佛國去』。如今終於明白了,找回初發心。」跟著團隊來到藍毘尼的馬來西亞志工宋文家(濟暉),是馬來西亞分會的合心幹事。在馬國幾乎每個月都安排志工回臺灣靜思精舍「尋根」,今親身領受這殊勝的時刻,更明白上人的期許。

他由衷佩服桑托斯捨出家裡的一半,無償地借出場地供慈濟使用,嘉惠村民,造福鄉里,讓愛綿綿。

◎傳遞 愛能量深入村莊

大夥像自家辦喜事一樣,喜樂藏不住,跟志工們一樣雀躍的,就屬桑托斯的大女兒蘇斯瑪(Susma Mourya),現年十四歲的她,見到這麼多平常她口中的「師姑、師伯」,現全都出現在家裡,格外開心。

「會不會覺得空間變小了?」志工關心地問著,只見她張著清澈的大眼,急急回應:「一點也不會,一個人所需的空間足夠就好了。」還深怕自己表達不夠清楚,拉著志工展示家裡的每個地方,一一解說:「四個房間,父母、二個弟弟和我,還有一間是廚房。大廳擺放一張雙人床,如果有客人來家裡住,爸爸就會睡在大廳,房間讓給客人睡。」她十分認同爸媽所做的事,耳濡目染,善苗早已輕輕種下。

一整天的開放日,共迎來三百二十位的村民,縫紉班也正式在這裡上課,許多的婦女不需再長途跋涉去到會所了。

「我們以前要到瑪希瓦爾村的會所,坐車需要三十分鐘,需要提早一個小時出發,然後又花三十分鐘回來,現在時間都省下來了,來這裡很方便,只需要十五分鐘。」職能培訓班就在自家的村子裡,縫紉班學員吉雅特麗(Gyatri Mouriyaa)掩不住心中的快樂,對未來無限憧憬。

志工為前來社區中心參加開放日的小朋友,贈與每人一套牙刷和牙膏,並現場仔細示範,手把手教孩子們刷牙的正確方法,希望他們從小就培養良好的衛生習慣。

藍毘尼終於有了第一個慈濟社區中心,愛將從此啟航。志工滿心期待村民在這裡獲得知識,提高生活水平,也期盼慈濟社區中心在藍毘尼無限複製,為佛國子民,帶來更多愛的能量。

圖左 :窗明几淨,簡約素雅的佛堂,凝聚所有信念,桑托斯(Santosh Maurya)在獲得上人的祝福後,他將心中的藍圖實現,成立「慈濟社區中心」。[攝影者:吳南凱]
圖右 :6月18日,清晨,志工忙進忙出布置場地,一樓規劃三個空間,牆面上嶄新的慈濟法船Logo,讓社區中心更彰顯其精神與意義。[攝影者:拉梅什]

圖左 :志工集合在多功能室一起誦讀〈法華經序〉,為社區中心虔誠祝禱,祈願佛澤廣被,社區中心廣結善緣,接引更多鄉親共行善道。[攝影者:張栢林]
圖右 :慈濟社區中心,最大的空間作為縫紉班教室,二十臺縫紉機,成為當地婦女職能培訓場地,許多當地的婦女,不需再長途跋涉去到藍毘尼會所上課。[攝影者:張栢林]

圖左 :志工王綺楨告訴大家:「到底慈濟來這邊之後,我們要幫忙最弱勢的人,要怎麼幫,很感恩他願意裝修這個地方,無償的借我們用。」走過的路歷歷如昨,感動全湧上心頭。[攝影者:張栢林]
圖右 :志工劉馬尼(Maniron,性駿)盼望多年,尼泊爾終於有了第一個社區中心:「希望它像臺灣的道場一樣,舉辦職能培訓、愛灑,更重要是傳遞上人的法,負起教育的重要使命。[攝影者:張栢林]

圖左 :桑托斯的大女兒蘇斯瑪(Susma Mourya,左),展示家裡的每個地方,一點也不會覺得因設置社區中心,而空間變小她十分認同爸媽所做的事,耳濡目染,善苗早已輕輕種下。[攝影者:吳南凱]
圖右 :前來社區中心參加開放日的小朋友,志工贈與每人一套牙刷和牙膏,手把手教孩子們刷牙的正確方法。[攝影者:拉梅什]
圖左 :志工長長的耕耘,今在藍毘尼總算有了第一個「心」據點,感恩不在話下,留下歷史性的一刻,更期待社區中心遍布佛國。[攝影者:拉梅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