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7月16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藍毘尼慈濟社區中心 首次普查紓困發放

E-mail 列印
這天,尼泊爾的雨季,帶來一夜的強風暴雨,一早天清雨停,村裡的路上到處積水,泥濘不堪,新馬志工們除了要避開泥水窪池,還要閃開牛糞,一路驚險,但也無阻志工把愛送到村民的家中。

藍毘尼「慈濟社區中心」於2 024年6月18日開始啟用,6月20日,志工便在這裡展開了第一次的物資發放。透過人口普查,志工記錄了第十一里摩訶提婆村(Mahadeva)的路線圖,也整理出三十八戶屬於貧困戶的家庭,並為他們緊急發放白米。未來志工將利用這一份普查資料,規劃幫助村民的計畫,改善他們的生活條件,讓日子不再無依。

◎全普查 建檔編碼繪製地圖

為了今天(6/20)的發放,八位來自馬來西亞的志工,一連好幾天走入摩訶提婆村,全面普查一百一十九個家庭。大家在走訪每一戶時,都準備了油、鹽、糖和麵粉各一包當伴手禮,與村民拉近情感,也在溫馨話家常中結下好人緣。

「沒有地址、門牌號,所以我們真的是要靠自己的感覺,去把這些路線圖和他們的屋子,標一個號碼,成為他們家裡的門牌號。」馬來西亞志工林偉盈(懿薰)第一次做普查,令她震撼的是,這裡沒有地址,沒有路名,泥土路七零八落,何處是誰家,雜亂無章,全無頭緒。

普查後,林偉盈和志工把村民的資料輸入電腦和畫出村裡的路徑圖,標出記號,建立經緯。還要挑戰語言的問題,當地的土話翻成英文,本土志工的翻譯不一定相同,未來可能還需再多次修正。但她秉著「信己無私,信人有愛。」的信念,從零開始彙整資料,以單純的心做好本分事,盡一分心力。

事情細瑣繁雜,但她只要一想到下一梯次接班的志工,能更容易了解村裡的概況,做出對村民最好的規劃幫助,感恩之情就油然而生,動力就源源不絕,

如今普查總算完工,為村民建檔也大功告成。在訪查時發現有三十八戶村民的生活很貧困,志工心生不捨,即刻開會討論,決定一次性的發放二十五公斤的白米,先解決燃眉之急。

20日當天,十多位志工,大家集合在慈濟社區中心,分成三組,每組四或五人,走在村裡的鄉間小路,帶著物資,再次探訪需要幫助的人。

一早八點時分,志工已做好充分準備,兵分多路,憑著家訪時拍下的照片,來核實每戶人家,又畫出村裡的地圖以及各個家庭,共一百一十九戶的位置,再註明標號方便辨識。分配好各組該發放的家庭,便把二十五公斤的米搬上車,志工或步行、或坐車,走入村莊,帶著愛逐一來敲門。

◎尋印記 愛心白米親送到家

「先到5.1的家,然後去5.6、5.8、2.9、2.1、2.13、4.6、4.3……」這是志工的暗號。村民都集中住在一起,這一戶與下一戶的距離不是很遠,志工就徒步,走在前頭的本土志工,一肩扛起沉甸甸的愛心大米,把希望搬進鄉親家裡。

很多居民一看到志工又來訪,意外又歡喜。志工不只是送物資,還跟他們說明「這是證嚴上人送給大家的祝福!」暖意流淌中,也把握因緣教導村民要力行「靜思語」,好話三好「口說好話、身行好事、心想好意。」一起營造一個祥和的村莊。

有些家庭沒有人在,聽鄰居說去了印度,這裡距離印度邊界不是很遠,很多人在印度有家、有親人是很如常的事,志工通通留下紀錄。

「有一戶信奉伊斯蘭的家庭,婉拒我們送的大米,她說不能接受,她們家的米糧雖不充裕但足夠,這是『阿拉』的教規。」這戶女主人令志工印象深刻,印證居民們質樸善良,安貧知足的天性。

不過她很樂意去社區中心學習縫紉,對於志工的陪伴與扶助,隨著臉上浮現的笑意,欣喜藏不住,眼裡盡是感恩。約十點鐘,大家逐一完成發放,陸續回到社區中心。

◎極苦地 在苦難中長養慈悲

「步入了藍毘尼,才真正的發現到這裡的人民,真的是很苦,比我們想像的,比我們在電視上看到的更苦。」一群馬來西亞志工來到佛國,深入苦難,參與發放,感受特別深刻,陳曉俐(慮蓓)有感而發。

她繼續說著:「居民有一餐、沒一餐的,很難想像他們是如何度日?一個家庭平均七、八口人,小孩穿破爛骯髒的衣服,甚至沒有衣服穿,能煮上一頓已是很奢侈了。」實地走一遭,偏鄉居民困頓、匱乏、克難的生活景況,令她心疼。如今陳曉俐更珍惜自己生在馬來西亞,真的好幸福!知道佛國缺人,她發願再來藍毘尼付出。

同樣來自馬來西亞的志工陳明興,年輕的他,今年(2024年)四月初,回到臺灣花蓮「靜思精舍」尋根,第一次遇上花蓮大地震,接著餘震不斷,當下的驚恐至今說起心情還是忐忑。這次志工再邀約來到佛國,為期兩個星期,幸好老闆允許請假,他不錯失良機把握因緣。從臺灣地震,歷經無常瞬間;從藍毘尼普查、發放,看盡人間苦相。

「聽師姑、師伯說尼泊爾很熱,來了之後才體會到他們在此長住,真的很不容易。」陳明興對雨季裡,朝濕酷暑的天氣直呼吃不消。

看到貧窮的村民,比起馬來西亞的貧窮戶更加貧窮。他感嘆說著:「已經是二十一世紀了,為什麼還有這樣貧苦的人生呢?生在馬來西亞有水有電,熱的時候有空調。他們都沒有,炙熱時搬張床睡在屋外,下雨時搬到屋內,卻要面對漏水的窘境,連個安身立命的空間也是挑戰,哪有幸福可言?」

「他們真的很窮,他們給我的教育,提醒我,真的是要及時把握,所以要做得更多,更要減低自己在生活上的欲望。」尤其親眼見到村民的住家,會跟牛一起住;跟羊一起睡,不同的文化衝擊,更令他著實上了一課,苦難中長養慈悲,把握當下,走入人群,是陳明興此行最大的收穫。

「普查後,再次走入村裡發放白米,跟第一次有很大的不同。」也是馬國志工林湋慶,對大家集思廣益的普查造冊,感觸深深。他分享,第一次入村,大夥茫無頭緒的在村子裡轉,最終找出一條路、一個方法做普查,大家心念一致,用愛溫暖極苦地,人多力量大,這分願力令人動容。

而今有了村莊的路線圖,雖不盡完美,卻能發揮作用。難行能行,在佛國,志工相信,眾志成城,愛將普及暗角,改善當今現況,讓村民的生活,愈來愈好。

圖左 :村子沒有地址、門牌號,志工們集思廣益,靠著感覺,把路線圖和村民的屋子,標一個號碼,成為門牌號。[攝影者:拉梅什]
圖右 :經過普查後,林偉盈(左)和志工把村民的資料輸入電腦和畫出村裡的路徑圖,標出記號,建立經緯。[攝影者:拉梅什]

圖左 :志工們憑著家訪時拍下的照片,核實每戶人家,又畫出村裡的地圖以及各個家庭(一百一十九戶)的位置,再註明標號方便辨識。[攝影者:拉梅什]
圖右 :分配好各組該發放的家庭,便把二十五公斤的米搬上車,志工或步行、或坐車,走入村莊,帶著愛逐一來敲門。[攝影者:拉梅什]

圖左 :經過一夜的強風暴雨,村裡的路上到處積水,泥濘不堪,新馬志工們除了要避開泥水窪池,還要閃開牛糞,一路驚險。[攝影者:拉梅什]
圖右 :村民都集中住在一起,這一戶與下一戶的距離不是很遠,志工就徒步,本土志工一 肩扛起沉甸甸的愛心大米,把希望搬進鄉親家裡。[攝影者:拉梅什]

圖左 :偏鄉居民困頓、匱乏、克難的生活景況,令志工陳曉俐(右)心疼,更珍惜自己生在馬來西亞,知道佛國缺人,她發願再來藍毘尼付出。[攝影者:拉梅什]
圖右 :6月20日當天,十多位志工,分成三組,每組四或五人,走在村裡的鄉間小路,帶著物資大米,再次探訪需要幫助的人。[攝影者:拉梅什]
圖左 :難行能行,在佛國,志工相信,眾志成城,愛將普及暗角,改善當今現況,讓村民的生活,愈來愈好。[攝影者:拉梅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