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7月16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印度村民聽《證嚴法師說故事》 貧窮者啟布施心

E-mail 列印
「六度萬行」中的第一度是「布施」,鼓勵人將自己所擁有的施予他人,讓他人可以受惠。很多人一想到布施,常以為只有「財施」,也就是布施金錢或物資,其實這只是狹隘的布施。透過傳法、說法讓他人聽聞,使對方建立正 知見的「法施」和幫助人免於恐懼、度過難關的「無畏施」也是很好的布施。

除了以上的「三施」,還有其他布施方法嗎?尤其是對貧無立錐的印度村民來說,生活都成問題了,哪還有能力布施呢?答案是:「有的。」到底什麼都沒有的村民,要用什麼布施呢?那就請佛國村民來聽《證嚴法師說故事》吧!

◎善用身口意 不花錢就能布施

2024年3月15日下午,帶著上人法照、布條和音響器材等物品,佛國團隊的慈善組來到牧羊女村尼然加納公益學校(Niranjana Public Welfare School)門口,電話一打,住附近的拉克什(Rakesh Kumar)校長立即前來開門。

這天是星期五,但學校已經開始放假,要到4月1日教職員才會先回來備課,2日是小朋友們開學的日子。

和拉克什校長結了很好緣分的馬來西亞雪隆分會副執行長蘇祈逢(濟祈),在看了學校場地後,決定在學校的多媒體教室舉辦接下來的「證嚴法師說故事」活動。本土志工士楊(Vivek Kumar)、阿米(Amit Kumar)開始進行場布,穿著灰衣的甘滿季(Gaina Manjhi),帶著穿志工背心的村民德夫納拉揚(Devnarayan Paswan)一起來幫忙。

與此同時,慈善組本土志工蘇達(Sudha Kumari)前去村民家中邀約,很快地就有村民前來,將近七十位男女老少將活動會場擠得水洩不通。

說故事活動由士楊開場,他向村民介紹證嚴上人和慈濟的故事,也簡介了慈濟在菩提迦耶推展慈善、醫療、教育和人文的感人足跡。接著播放《不花錢的七種布施》影片,由蘇達用印地語同步解說。

影片述說有一位貧窮人前去給孤獨園求見佛陀,問應如何布施,才能脫離貧窮之苦。佛陀於是教導他不必用錢的七種布施方法:「要用好眼去牽引眼睛不好的人;用和顏悅色親切待人;口說好話,讚歎他人;用有用之身,去幫助體力不夠的人;心存好意,看人人都是都是好人、可親近的人;和善、尊重的待人;對所有的生命,都要用愛去布施。」不必花錢就能做好事,讓這位貧窮人聽後歡喜接受,決定要身體力行。

◎心領神會 從關懷長者做起

故事說完後,蘇達跟村民互動,請他們分享看完的感想。村民踴躍分享,蘇達致贈發言者結緣品。村婦克熙布(Khushbu Devi)的兒子是慈濟協助醫療的個案米琿(Mithun Kumar),他也是這所學校的學生,今天母子都來聽故事。

小米琿彬彬有禮,每次看到志工都會跟前跟後,乖乖聽話。他把握學習機會,認真上課,校長稱讚他是可造之材,他也自我期許能像慈濟志工一樣幫助別人,因此今天說的故事對他很有啟發。克熙布最想效法之前志工有推動的「竹筒歲月」,累積小錢行大善,幫助貧窮人,今天的故事提點她,可以透過關懷村中長輩來布施。

村民拉曼(Ram Kumar Raman)是慈濟關懷的對象,去年(2023年)12月初他向慈濟求援,表示他的右腿在七個月前突然發生疼痛,還腫了起來。他輾轉求醫,最後醫生告知他是感染了血絲蟲(Filariae)病,開了藥給他服用,病情有緩解,但因病需長期服用,他無力負擔,以致無法痊癒,並因此無法工作。後來他去政府醫院求診,服藥後病情絲毫沒有改善,甚至又復發起來。

五十歲的拉曼和妻子育有二個壯丁,分別就讀十一年級和六年級,只能靠為人幫傭的妻子每月賺取約三千盧比過活,一家四口睡在一間每月只需五百盧比,小如一間廚房、不到二坪的地上。他們已經欠繳六個月房租,房東一直要求他們搬家。團隊評估後,決定先給予二千六百盧比(約合新臺幣九百九十八元)的補助,好讓他度過難關,並列入長期關懷。

還在為找新住處困擾的拉曼聽了故事以後,很受觸動,「很多人以為要有錢才能布施,不知道有這種不花錢的方式,我很喜歡,因為我不是有錢人。」未來他想從幫助村中的獨老做起,盡一己之力。

士楊覺得,雖然村民不盡然能夠理解故事的內容,不過只要他們願意聽,改變只是接受別人布施,像是外國人來這裡發食物或物資給他們,甚至還搶著拿,而能自食其力,生活應該會慢慢改善。

雖然慈善組志工人數有限,一次性補助或長期關懷的個案不少,每個月還有慈善日的發放,遇到災難或是像去年冬天的大型毛毯發放,他們得辛苦的工作,不過士楊沒有喊累,因為「菩提迦耶這裡的人,已經接受慈濟,只要有空,都很願意來當志工。」他相信,地湧菩薩會愈來愈多。

◎正法回佛國 廣結善緣

活動結束後,去參加活動再回到學校鎖門的拉克什校長告訴志工,以後有任何活動,都歡迎借用學校的場地。他期待下次有更多人來聽《證嚴法師說故事》,和志工結好緣,淨化人心,祥和社會。

蘇祈逢指出,之前團隊是利用村中戶外場地來辦理「證嚴法師說故事」活動,天氣酷熱難當,且投影效果不好。能夠有室內場地,又有現成設備,辦理起來容易許多。

尤其尼然加納公益學校就在村裡的中心點,是村民每天的必經之地。至於會選擇說故事活動是因上人很重視小孩子的教育,說的故事淺顯易懂,結合動畫很能吸引孩子的目光,對受教育不高的村民來說,比較能契機。長期推動,潛移默化,傳達的價值和意義,對翻轉村民來說,是很有效的說法方式。

自從去年開始在各村推動以來,蘇祈逢觀察到,村民慢慢有在改變,不再只是手心向上等著別人施予。目前慈濟正在跟村長及政府洽商,希望能為牧羊女村興建村民活動中心,除了提供村民婚喪喜慶的辦理,更重要的是要在這裡開設職能培訓課程,如現在已經開班的裁縫班、英文班、電腦班和孩子的課輔班,讓村民可以就近培訓,不必再奔波到會所,應該就能有更多人來參加。

「上人一直很期待能將正法帶回佛國,尤其是佛陀走過的足跡,我們會長期耕耘,幫助上人完成心願。」蘇祈逢心心念念都是上人的悲願,時時刻刻都在為「弘法利生、廣淨佛國」而努力。團隊有他「誠心誓願度眾生」的帶領,一步一腳印穩健前行,佛國子民的未來會更好。

◎法親朝聖 關懷佛國

有馬來西亞志工陳美聰(慈任)的帶領,和已能擔綱主持的士楊和蘇達,蘇祈逢於活動中途趕回菩提迦耶會所,因今天又有臺灣的法親要來參訪。

就在週一(3/11),二十位臺中資深慈濟志工,藉著到佛國八大聖地朝聖的機會,特別安排來向新馬佛國團隊致上深深的敬意。

看完「2023菩提迦耶慈濟大藏經——回歸佛陀故鄉」二十五分鐘影片後,感受佛國團隊辛苦的付出,很多法親都紅了眼眶。「上人幫我們開道,佛國這些菩薩幫我們鋪路,我們願意做最堅強的後盾,護持團隊實現上人的心願,成功翻轉佛國。」他們帶來結緣禮和結緣品,由蔡月女代表送給蘇祈逢,現場相互感恩的聲音此起彼落。

「看到印度孩子的環境,又看到新馬志工的付出,難行能行,真的很感動。」莊玉玲忍不住紅了眼眶,第三度來佛國長駐的黃釋玉(慮澤)抱住她,請她不用擔心,團隊一定會安住願力,使命必達。

「感動!真的很感動!」來自臺中、臺南和高雄的二十五位法親,聽了蘇祈逢介紹慈濟這一年在佛國的足跡,以及甘滿季如何翻轉手心後,讚歎不已!雖然行程很趕,接下來還要去摩訶菩提寺(Mahabodhi Temple),但他們還是抽出時間,前來關懷長住佛國的新馬菩薩。

蘇祈逢以「佛陀成道地,廣行無量義」為題,分享佛國團隊這一年來如何「走上菩提大直道,回歸佛心起源地」,翻轉佛陀故鄉人民的貧困生活、用教育翻轉低種姓村民的宿命,以及透過醫療幫助無力醫治的村民或孩童,並培養本土志工承擔起佛心師志,期達成正法回佛國的目標。

印度菩提迦耶緯度剛好跟花蓮成一直線,摩訶菩提寺的大佛面向東方,也就是臺灣的位置,可說因緣殊勝。上人悲願「回饋佛陀故鄉」,團隊以「一村一協力」為目標,已經在四個里八個村莊深耕,並開設縫紉班、電腦班和英文班,培養村民的一技之長。

甘滿季在分享中提到,他年輕時也有工作,不過年紀大了,沒體力,但是要生活,只好去牧羊女廟乞討,其實他心中也是百般不願。幸好慈濟人來了,給予他物資,讓他不用再去乞討,因此他很歡喜地跟著慈濟人做志工。他會陪伴村民去就醫,有需要的,回來會幫他按摩。

歲末時,聽到上人身體違和,甘滿季先是一個人去到牧羊女廟,祈求佛陀保佑上人的法體早日康復,第二天又找了三位朋友一起去。第三天祈求後聽到上人恢復健康,他心裡非常高興。那幾天他也如同牧羊女用乳糜給佛陀吃,獻上乳糜,誠心祈求上人法體安康,常住世間。

臺灣法親家人由甘清文代表致贈結緣品,也在場的世國(Abhishek Kumar)分享道,「我們都是一家人,邀請大家響應『竹筒歲月』,結合一家人的力量,一起來幫助貧窮苦難的人。」法親紛紛掏出身上的現金,投入世國和士楊的竹筒。依依不捨的合影留念後,法親搭乘嘟嘟車前往摩訶菩提寺,團隊則繼續在佛國的日常,深耕慈濟志業,將愛與關懷送給印度鄉親。

圖左 :3月11日,二十位臺中資深慈濟慈志工,藉著到佛國八大聖地朝聖的機會,特別安排來向新馬佛國團隊致上深深的敬意。他們帶來結緣禮和結緣品,由蔡月女代表送給蘇祈逢,現場相互感恩的聲音此起彼落。[攝影者:呂佩玲]
圖右 :蘇祈逢(左)跟羊女村尼然加納公益學校(Niranjana Public Welfare School)拉克什(Rakesh Kumar,右)校長分享今天要說故事的影片。[攝影者:呂佩玲]

圖左 :說故事活動由本土志工士楊(Vivek Kumar)開場,他向村民介紹證嚴上人和慈濟的故事,也簡介了慈濟在菩提迦耶推展慈善、醫療、教育和人文的感人足跡。[攝影者:呂佩玲]
圖右 :米琿(右前)是尼然加納公益學校的學生,今天和媽媽一起來聽故事。他把握學習機會,認真上課,校長稱讚他是可造之材,他也自我期許能像慈濟志工一樣幫助別人,因此今天說的故事對他很有啟發。[攝影者:呂佩玲]

圖左 :本土志工蘇達(Sudha Kumari,右)在說故事後跟村民互動,大人小孩踴躍回答提問。[攝影者:呂佩玲]
圖右 :村民拉姆(Ram Kumar Raman)聽了故事以後,很受觸動,「很多人以為要有錢才能布施,不知道有這種不花錢的方式,我很喜歡,因為我不是有錢人。」未來他想從幫助村中的獨老做起,盡一己之力。[攝影者:呂佩玲]

圖左 :說故事活動結束後,志工發放小餅乾給參加者。[攝影者:呂佩玲]
圖右 :受服穿上灰衣的甘滿季(Gaina Manjhi)分享他這一年的心路歷程以及到牧羊女廟拜拜,祈禱上人法體安康。[攝影者:呂佩玲]
圖左 :3月15日,來自臺中、臺南和高雄的二十五位法親,聽了蘇祈逢介紹慈濟這一年在佛國的足跡以及甘滿季如何翻轉手心後,讚歎不已,並於參訪後與佛國團隊合影留念。[攝影者:呂佩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