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7月16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看見印度女性的堅強與認命 單親少年因靜思語而蛻變

E-mail 列印
「靜思語」簡單易懂又啟迪人心,自1989年11月15日正式出版以來,很多人受其影響改變人生。最有名的真實案例,就是有一個人本來要去搶銀行,無意間看到銀行門口,放在機車置物籃內的《靜思語》,他隨手翻開來 ,見到「做好事不能少我一人,做壞事不能多我一人」這一句,當下醒悟不可為惡,打消搶劫念頭。這位人士後來寫信給上人,感恩因這句話,使自己免去囹圄之災。

在菩提迦耶牧羊女村(Bakraur)則有一位少年因為靜思語的薰陶,短短幾個月,從一個血氣方剛的衝動少年,一變而為懂事上進、熱心服務、受師長肯定的好青年,令人刮目相看。

◎慘綠少年 因法入心而改變

就讀牧羊女村政府學校(Sujata Bakrour Government School)八年級的卡藍(Karan Kumar),正值青春期,在師長眼中,是個衝動不合群的孩子,一言不合就會跟人起衝突,令人頭疼。去年(2023)已經入校一段時間的教育團隊,於八月間被校方通知改教卡藍他們班,靜思語的點滴教誨,開始在他們班發酵。

「他們班是非常叛逆的班級,很愛頂嘴,上課會吃東西。人文老師叫他們不要吃東西,轉身就離開教室!」教育團隊雖然因學生的不受教感到挫折,卻也沒有打退堂鼓,「我們就是要慢慢、慢慢去薰陶,整個班級的氛圍開始有了改變,變得願意聽課,不挑戰老師。也從剛開始的不願意分享,變成願意,卡蘭就是主動分享的那一個。」教育組的黃釋玉(慮澤)談起其中的轉變。

12月,團隊邀約牧羊女村政府學校高年級的學生,參與今年(2024)1月7日首次要在菩提迦耶舉辦的歲末祝福活動中的〈行願〉法船和〈千手世界〉手語演繹,「我們有導讀鑑真大和尚的故事,很吸引孩子,特別是七、八年級的孩子,他們就說想要參加。」卡藍和同學欣然參與排練。很有領導能力的他也成為小組長,協助提醒和帶動同學。

然而,就在團隊需要「合體」彩排時,遇到了一點小考驗,校長擔心上課時間出外,有安全顧慮。女生部分因已經取得家長同意書,正準備搭上嘟嘟車離開學校時,卡藍發現他們怎麼沒有跟著,「為什麼我們男生不可以練?我們真的很想練習,即使要我們下課之後,騎腳踏車或者走路到慈濟會所,跟其他的組別合併練習,我們都可以去。」黃釋玉迄今仍深刻記得當天卡藍代表請命的情景。

「我們聽到師伯跟我們講鑑真大和尚的故事,有一個不放棄的精神,我們不要放棄,我們要抓住這個機會,拜託師公給我們參加這麼難得的機會。」卡藍說。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卡藍和同學的願力後來順利解決,〈行願〉法船磅礡有力的呈現,令臺下觀者為之動容。遠在花蓮的精舍同步觀看了當天菩提迦耶歲末祝福活動的盛況。翌日,團隊隨即連線報告活動的法喜,因為是星期一卡藍他們得上課,錯過了。

再次入校時,卡藍對黃釋玉說:「我們很想見師公上人,可是沒有辦法。」「可以呀!你們要講什麼?我幫你們錄影,傳回臺灣。」

「感恩慈濟,特別感恩師公上人,我們很想見師公上人。」孩子們渴望見到上人,親自表達他們感謝的這一幕,儘管事隔二個多月,黃釋玉回想起來,依然深受感動。

◎苦命單親媽 幸遇慈濟人

卡藍來自單親家庭,和媽媽歌蒂雅(Gudiya Kumari)及妹妹(Anjali)相依為命。歌蒂雅的丈夫於2015年往生,被婆家拒之於門外的母子三人只好投靠娘家,但娘家的兄姊也沒有給他們好臉色看,歌蒂雅只好帶著兩個幼小的孩子在外租屋。去年志工接獲村長提報時,他們已經積欠四個月房租及三個月的補習費用。景況堪憐,慈善組開會後,決定每月提供房租及物資補助。

歌蒂雅除了在牧羊女村為地主耕作外也兼差打掃,為的是希望能讓孩子接受教育,出人頭地。她自學裁縫技術,於8月25日志工訪視時,表達想要有一臺縫紉機,以增加收入。志工採購後於9月14日送到她的租屋處,在微弱燈光下,花了好幾個小時才終於把機器組裝起來。歌蒂雅如願以償,喜出望外地與志工合影留念。有了縫紉機,她每個月能多五、六百盧比的收入,對生活不無小補。

「卡藍的學業不好,家裡的經濟狀況不允許我給他更好的栽培。直到遇到慈濟,我告訴志工希望能給我的孩子比較好的教育,志工幫助了我們的生活物資和房租。」在3月17日跟本土志工分享時,歌蒂雅說起慈濟給予的援助以及卡藍變了一個人,「以前兒子只聽我的話,不聽其他人的話。遇到慈濟後,他願意聽從別人,這是很好的改變。」

「我爲我的孩子感到驕傲,他很好,他也會指導妹妹。」卡藍不但幫忙媽媽做家事,媽媽不舒服時,還會爲媽媽沏茶,按摩手腳和腿,請媽媽休息。以前學習漫不經心的卡藍,上課時變得認真專注且熱心服務,老師對他豎起大拇指,這一次都來自靜思語和歲末祝福演繹的潛移默化。

卡藍因「聽話要仔細,說話要小心(Listen attentively and speak thoughtfully.)」這句靜思語的點化,一改過去魯莽的個性,與人和睦相處。「我只有母親一個人賺錢養家,經濟拮据,所以我們會有壓力。還好慈濟讓我們的生活沒有那麼壓力,也幫我買學習的書本,很感恩慈濟。」即將繼續升學的他,已確立未來目標,他要勇往直前,讓媽媽和妹妹都能過上好日子,「從靜思語我學會了如何面對逆境,只要堅持面對,就可以迎刃而解。」

◎在馬來西亞遇見慈濟

見證卡藍蛻變的黃釋玉,自動請命來佛國,三番二次得到「看因緣」的答覆。直到去年四月終於成行,一來就待了八十五天,距離九十天的入境時限差沒幾天(不能算得剛剛好,因萬一遇上天候不佳,飛機停飛會出現問題)。十一月她再返佛國,停留了八十天;今年三月一個人單飛,從臺灣來到菩提迦耶。

黃釋玉是高雄人,和先生相識於成功大學校園。結縭後原本在臺工作,因孩子出生、公婆年事已高,攜手回到馬來西亞,定居於吉隆坡白沙羅。

有一天要送獨子去上畫畫班時,路上見到「臺灣佛教慈濟基金會」的招牌,「臺灣」兩字於她,特別有感。她請先生讓她下車,進到裡面詢問這是何處。志工說明後告訴她,可以送孩子來參加親子成長班,她也因此走入慈濟世界。

當時是2006年,釋玉有中文家教和教〈弟子規〉,白天的時間很多,志工邀她參加大愛媽媽成長班。看上她的才華,當主持、寫文稿、做慈善,她一步一步對慈濟有更多的認識和了解,接著見習、培訓理當順理成章。

熟知,因為先生外派前去杜拜工作,她陪孩子返臺就讀花蓮慈中及回娘家、孩子升學等因素,她先後在馬六甲、高雄、花蓮和臺北等地一再見習,直到2015年年初才終於圓滿受證。這麼多波折,都沒有打消她成為慈濟人的心願。

◎報父母恩 報上人恩

兒子考上臺灣的藝術大學,可以放手了,釋玉回到馬來西亞,在雪隆大愛幼兒園任教及協助行政工作。2020年,她轉任吉隆坡慈濟國際學校人文老師,當時剛好是新冠肺炎疫情嚴峻之時,一年多的線上課程,因工作繁重,導致健康出現問題,她不得不回臺檢查和調養。

2022年,慈濟走入佛國,翻轉尼泊爾。釋玉在精舍巧遇雪隆分會執行長簡慈露表明想到佛國協助的心意。「現在需要的是英文好一點的,你就再把身體養好一點。」簡慈露回應她。

釋玉沒有打消為佛國付出的念頭,在吉隆坡大愛媽媽分享會時,她遇到了佛國執行團隊的蘇祈逢,「我可以到佛國了嗎?」釋玉問。因緣尚未成熟,她沒有得到確定成行的答案。不過雪隆教育團隊這時有一項重要的工作要做,就是按照月份,分成十二個小組,要合作將《中英雙語小學生365靜思語》編寫為教案,好帶到佛國來用。

一句靜思語做成一個教案,釋玉負責審核,「每次在看這些教育的時候,我就覺得自己沒有到佛國,很難去規劃出比較好的課程,以符合當地、貼地氣的教案。」她向教育合心幹事李玉青提出詢問:「什麼時候我可以去佛國?」等到了三月,她接到通知:「有新的福田,是在印度,你可不可以去?」她終於在四月踏上佛陀成道處。

自覺英文不佳的釋玉,為什麼心心念念想到佛國,她也很納悶。直到今年(2024)年初1月26日在跟上人分享的時候,她終於了悟了,「我是為了要報父母的養育之恩和上人給我們慧命的恩。」釋玉來自高雄鄉下,親子間比較含蓄,少有談心。遠嫁他鄉,父母離世時,未及見臨終一面,無從得知他們生前的願望。

「上人是我們慧命的母親,我很感恩上人告訴我們他的願是什麼。既然沒有辦法去完成父母親的遺願,我心裡有個聲音,叫我一定要去做,奉獻我所能做的一點點,去實現上人的心願。」釋玉也在遵循著鑑真大和尚百折不撓、永不放棄的精神。

◎異鄉女性 命運受限

臺灣在2004年發布了「性別平等教育法」,性別平權邁向新的里程碑。臺灣的女性依自己的意願和能力,選擇學習科系和職業;不管是在哪一個領域,都能見到傑出女性展現才能,發揮其影響力,佔有一席之地。

馬來西亞的華人家庭,則兼具民主思潮和傳統文化,女性可以接受各式各樣的教育,又守著家庭倫理,例如像是用餐時會請長輩先上桌,逢年過節的氣氛仍然很濃厚。不過馬國的女性因宗教信仰的關係,必須遵循穆斯林教義,「東海岸那邊的一些地方,甚至女性是不可以穿短袖,不可以露出腳,不可能暴露的。」釋玉提出她的觀察。

來到印度所見所聞呢?釋玉就碰到好幾個對海外志工們來說,很匪夷所思的例子。

在志工有入校的加圖政府學校(Rajkiya Madhya Vidyalaya Ghato School)所在的高加利亞村(Ghogharia),有一位女性,「她讀到碩士,本來我們要聘請她做老師。」然而她已嫁做人婦,「男方的家族不允許她離開屋子一百公尺以外範圍,所以即使她要教書也不能;請她來會所接受培訓,也沒辦法。」志工「七顧」婦人家中說明,都被拒絕,「她如果要到遠一點的地方,必須有她的丈夫或家人陪同,才能離開。」

太極端了!釋玉曾請教本土志工,「他們也很驚訝說現在還有這樣高級的知識份子,侷限在那種很傳統的思維裡。儘管婦人在種姓裡面不是最低階,但只要男方家族還存有傳統意識的話,她就必須遵循。」

幸好不全然如此,在教育組團隊中,有二位優秀的本土志工羅茲(Rozi Parween)和阿莉亞(Aliya Rahman),她們就能夠來慈濟擔任以工代賑的人文老師。不過剛巧都是穆斯林的她們,還是有受到限制。

「羅茲對於華語的掌握能力非常的強,發音也比較準確,我們想送她回臺灣進修中文六個月,但是她的婆婆跟她的先生,不同意她離開家裡那麼久,一個禮拜、二個禮拜可能還可以。」阿莉亞未婚,「可是她的父母親不允許她離開家裡那麼久,去到另外一個國度。」

受過教育的女性都如此,農村裡多數只受過一點點教育或失學的,更只能守著那口灶和村子的天地,不能也沒有能力前往遠處,「譬如說我們職訓班的女性,是我們派車去接她們來上課,並被要求不可以跟其他的男性志工,有肢體上的接觸。」男女地位的懸殊,很難一言以蔽之。

有一回,釋玉在前往拉胡納加爾政府小學(Primary School Rahul Nagar)的路上,看到一畦畦油麻菜園,不禁聯想到早期臺灣女性的命運,曾被比喻為油麻菜籽,隨風飄落,隨地生根。而菩提迦耶的女性即使完成高等教育,至今仍舊在「嫁夫隨夫、一切聽天由命」的桎梏之中,油麻菜籽,落在菩提迦耶的土地上,依舊無法活出自我的燦爛。

「上人說要翻轉翻,要從教育著手,其實不只是學校要教,老百姓的教育也要我們一點一滴去教。打破階級,打破民間深刻烙印在他們腦海裡的傳統。」要破除根深蒂固的觀念非一朝一夕可及,「至少我們的本土志工已經願意打破所謂的種姓階級制度,才會願意去幫助那些所謂的賤民或低種姓的人。他們本身已經沒有要去遵照傳統的那一套,觀念已經是開放的了。」釋玉讚許有這麼一群新發意的志工,願意陪著慈濟一起走入村中去幫助有需要的人。

◎帶動微笑 真誠付出

忙於教育組的課程準備及活動籌劃,但只要遇到大慈善日,釋玉也會跟著走入各村,走進照顧戶的家中,「感覺她們很認命,特別是女性,她們把如金箍咒般的傳統,視為理所當然,即使有另外的方式可以選擇,也不會去想要多做考量,因為自古以來都是這樣。」

農村裡的女性,月經來了以後,有生兒育女能力,家裡可能就準備要把他們嫁出去了。「一直以來都是這樣,她們不會想要去反對或反抗,沒有多餘的思考,逆來順受。」她們婚後一個孩子接著一個孩子的生育,一個家庭裡有四、五個小孩或更多。大一點的女孩沒有上學也沒關係,抱著小小孩在村子裡走動,都是常見的事。

不僅不會爭取自主權,「可能他們從小就沒有被教育自主權這件事情,當我們進入學校後,印象很深刻的就是,發現孩子不會笑,所以我們第一堂課的課程設定就是〈幸福的臉〉。」連笑都要教,很不可思議。迥異漁村裡的孩子常追著志工或當志工經過時,用他們清澈純真、無邪的笑靨回應志工的「Namaste.」。或因入學後,本地老師們權威的教學方式,孩子們漸漸失去了笑容,直到海外志工到來,帶來靜思語,他們又能露齒而笑了。

釋玉很是心疼,怎麼會連「笑」這麼自然的反應都得教!教育組從微笑開始教起,敞開孩子的心門,改變就此發生,卡藍就是最好的例證。

教育組不僅將靜思語帶入有緣的學校,也透過奉茶、浴足和親子運動會等活動,去改變老師和家長,促進師生關係;也讓親子間很少互動的村民,有同樂機會,更讓孩子學習感恩回報。有師長很認同,陸續加入教聯會,但也有很好的老師因調動到別的城市,無法再續緣。此外,有些學校因故中斷,暫時無緣再入校,團隊自省,「是我們努力不夠,我們還有很大的努力空間。」

教育團隊邊走邊整隊、邊調整,因為畢竟文化和風俗習慣本就存在著很大的歧異。釋玉感受孩子的單純和容易受教,改變要比大人快且容易得多。「我們真的是一棒接一棒、真誠的對待,不是像其他的公益團體來了就走,我們是真心希望他們會更好。」滿懷正向思考,釋玉和團隊願意用長長久久的時間,為佛國的希望工程灑下菩提種子。

「我們相信上人講的話,我們相信佛陀的教導,我們相信了之後,我們願意去行經。我們願意去做的時候,你會發現最大的回饋在自己的身上,也會發現更美好的未來與更好的自己。」釋玉一次又一次的前進印度,在翻轉他人的同時,衍生出一套自我進化論:「行經的過程,你會去更加的審視自己、洞悉自己、擁抱自己,期盼能自利利他,自度度人。想要翻轉佛國的同時,自己會先受到翻轉。」

圖左 :黃釋玉(右)和人文老師迪帕克(Deepak Kumar,左)在佛陀教導寄宿學校(Buddha Gyan Niketan Residential School)引導五年級的孩子「用心聽、用心看、用心做,終身都受用。」[攝影者:朱秀蓮]
圖右 :黃釋玉在牧羊女村塞納尼學校(Senari Samaj Seva Ball Jagrup)與本土志工瑪洛(Malor)及二位人文老師羅茲(Rozi Parween,圍頭巾者)和阿莉亞(Aliya Rahman,右一)討論接下來要帶動的「竹筒歲月」活動。[攝影者:葉晉宏]

圖左 :教育組於7月11日為牧羊女村塞納尼學校(Senari Samaj Seva Ball Jagrup)辦理親子運動會,讓親子同樂。[攝影者:朱秀蓮]
圖右 :教育組於7月11日牧羊女村塞納尼學校(Senari Samaj Seva Ball Jagrup)親子運動會後辦理浴足活動,讓孩子為父母按摩、洗腳,回報父母恩,家長都深受感動。[攝影者:朱秀蓮]

圖左 :慈善組於9月14日為單親媽媽歌蒂雅(Gudiya Kumari,前)送去裁縫機,組裝好後,歡喜合影留念。[攝影者:葉晉宏]
圖右 :法船團隊指導牧羊女村政府學校(Sujata Bakrour Government School)高年級的同學排練〈行願〉(右排前一為卡藍)。[攝影者:林家如]

圖左 :卡藍(Karan Kumar)受到靜思語和〈行願〉演繹的影響,變得懂事上進且熱心服務。[攝影者:楊文輝]
圖右 :卡藍(中)會幫媽媽做家事,也會教妹妹功課。因為有慈濟的物資及租金補助,並提供了裁縫機,媽媽可以多賺點錢,兄妹也能安心上學。[攝影者:朱秀蓮]
圖左 :黃釋玉(左)和人文老師阿莉亞(Aliya Rahman,右)教導蘇利普拉政府學校(Middle School Suryapura)六年級的班級靜思語「不要小看自己,人有無限可能」。[攝影者:朱秀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