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7月16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積極推動一村一協 印度志工勇於承擔

E-mail 列印
「慈濟來教孩子、做健檢,讓我們受到證嚴上人的幫助,知道自己的健康狀況,現在我們也要做志工,每天投一盧比,苦行林(Tapovana)要一起做志工。」村民蘇妮塔(Sunita Devi)說。

◎勇於承擔 一村一協

架設投影螢幕,綴以鮮花,鋪設長條帆布,印度志工於5月22日來到苦行林賈格迪什布爾村(Jagdishpur),借用曼陀羅(Mandala)學校走廊,推動「一村一協」,預計最多六十位村民參加,結果來了近一百八十人。

慈青普林斯(Prince Kumar)邀約村民陸續到來後,司儀蘇達(Sudha Kumari)請村民起身三問訊,當音控維卡什(Vikash Kumar)播放《人間菩提》「竹筒歲月聚善力」時,士楊(Vivek Kumar,濟弘)拿起麥克風為村民解說內容。

承擔協力行政窗口的蘭吉(Ranjeet Kumar)忙得不可開交,以手機記下村民姓名,阿莉亞(Aliya Rahman)也幫忙整齊擺放鞋子,阿瑪爾(Amar Kumar)為這一刻拿起相機記錄活動。

看完影片,村民分成小組,討論後上臺分享,薩麗塔(Sareeta Devi)說:「慈濟發放牛奶、毛毯等物資,我買菜時會省下零錢投竹筒。」

「慈濟幫助一百三十幾個國家,我們也應該一起做,我認同證嚴上人,讚歎『竹筒歲月』的觀念,因為小時候在加爾各答讀書,看到貧困弱勢,想要助人卻沒錢,今天有機會付出,我一定不放棄。」西拉(Seela Devi)說。

「我沒有受過教育,不知道怎麼助人,現在我知道『竹筒歲月』,我們十到十五人一起每天投竹筒,我會鼓勵孩子讀書,教他投竹筒。」蘇希拉(Susila Devi)說。

「自掃門前雪,外面卻很髒亂,大環境不好容易致病,如果經濟困難,可以忍受二天沒吃飯,但是病況嚴重,就得借錢、賣土地看醫師,所以我們照顧自家也要照顧環境;響應『竹筒歲月』,慈濟就可以幫助更多人。」村民潘卡吉(Pankaj Kumar)說。

最後村長迪內甚(Pintu Manjhi,品圖)表示:「教育、醫療都很重要,村莊要發展就跟慈濟學,慈濟教甚麼就一起做。」

欣見印度志工同心協力推動「一村一協」,陪伴關懷的馬來西亞志工李麗華(慈徹)期望透過每個月舉辦一次聯誼,帶動村民做到「親幫親、鄰幫鄰」。

蘭吉以為今天只有四十人參加,結果村長夫人善巧方便邀約:「聯誼活動備有早餐。」村民參與踴躍,蘭吉感到挑戰不小,但是為了幫助賈格迪什布爾村,他願意承擔起來。

◎不忘初心 翻轉印度

今天在場解說慈濟四大志業的士楊,發現村民知道每天捐一盧比也能助人,他非常感動也很開心。因為2018年前往臺灣學中文,沒有朋友可以對話,他就在傍晚到大安森林公園散步,陪伴長輩也藉機練習中文;次年5月6日,突然下起雨來,士楊到處躲雨,來到慈濟中正聯絡處,看到人字型的屋簷,正好躲雨。

「進來躲雨!」值班志工與士楊閒聊,問起他是哪裡人,得知來自佛陀成道地的菩提迦耶(Bodh Gaya),感到開心,開始講起證嚴上人,給他看上人法照,那是士楊第一次看到上人,感覺能量很強,好像認識上人很久了。

9月回印度後,士楊就到新德里的中國信託商業銀行任職,期間,慈濟基金會幾次聯絡士楊協助處理印度事宜後,一位慈濟朋友告訴他:「上人要幫助菩提迦耶。」士楊思索許久,2022年決定辭掉高薪工作,搬回菩提迦耶,扛起擔子。

爾後因為幫助挺著大肚子的小男孩山迪普(Sandeep Kumar)就醫,士楊連同世國(Abhishek Kumar,濟愿)銜命付出,承受孩子生死交關的壓力,所幸不辱使命。

待新冠肺炎疫情穩定後,「時間終於到了!」10月士楊回到臺灣面見想念多時的上人,當場跪下,上人說:「士楊,你回來了,我和精舍師父都在等你。」讓他感動莫名,上人告訴士楊,我知道你們會遇到很多問題,相信你們做得到。

年底離開臺灣前,士楊前往新店靜思堂向上人告假,一起用餐,上人說:「士楊,吃多一點,你需要很多力量。」士楊聽後流下眼淚,感恩上人祝福。儘管在印度做慈濟天天遇到問題,士楊不忘初心,半年內成功幫助許多個案翻轉人生,不負上人囑託「幫助菩提迦耶,翻轉印度」。

圖左 :印度志工同心協力場布,推動「一村一協」。[攝影者:呂佩玲]
圖右 :印度音控志工維卡什播放《人間菩提》影片。[攝影者:呂佩玲]

圖左 :承擔協力行政窗口的蘭吉(左)忙得不可開交,以手機記下村民姓名。[攝影者:呂佩玲]
圖右 :印度志工阿瑪爾(右)拿起相機全程記錄「一村一協」。[攝影者:呂佩玲]

圖左 :印度志工士楊拿起竹筒為村民解說《人間菩提》上人開示。[攝影者:呂佩玲]
圖右 :賈格迪什布爾村民認真聆聽《人間菩提》上人開示。[攝影者:呂佩玲]

圖左 :村民潘卡吉說,自掃門前雪,外面卻很髒亂,大環境不好容易致病,所以我們照顧自家也要照顧環境;響應竹筒歲月,慈濟就可以幫助更多人。[攝影者:呂佩玲]
圖右 :村長迪內甚(Pintu Manjhi,品圖)說,教育、醫療都很重要,村莊要發展就跟慈濟學,慈濟教甚麼就一起做。[攝影者:呂佩玲]
圖左 :響應竹筒歲月,村民歡喜領取竹筒回家。[攝影者:呂佩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