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7月16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菩提迦耶的法船 蘭吉駛向幸福的航道

E-mail 列印
「慈濟來到這裡,是為了翻轉人們的生命。所以一旦你加入慈濟,那麼你的想法就會自動改變,因為有很多好東西要學。」總是一臉老成的本土志工蘭吉(Ranjeet Kumar),難得露出笑容,他很慶幸五個月前加入 慈濟的行列。

◎生活困頓 毅然休學

一輛中型巴士剛停在菩提迦耶的一座岩石大山下,這座山是佛陀二千五百多年前在這裡苦修的苦行林(Tapovana)。五月份雖是印度旅遊淡季,但巴士一停,馬上有十個人扛著五頂滑竿過來,這是一種在一般人的思維中,完全搜尋不到的工具。

滑竿的設計包括一根長杆,兩端有固定的座椅或平臺,形似轎子卻有蓋頂,由前後兩個人扛著走,這是一種運輸工具。這些人都是苦行林附近賈格迪什布爾(Jagdishpur)村的村民。

十九歲的蘭吉,在五個月前也是他們其中的一員,這樣的工作他做了五個寒暑,看到眼前這種情況,他心有戚戚焉地說:「那時當外國人坐在我的轎上時,我會感到非常高興,因為這收入對我來說很重要,可以養活我的家人。」這也是為什麼他每天都來這裡,因為沒有其他工作可做。

家中有八個成員,排行老二的他,因父親在飯店掃地,一天只有二盧比(約不到新臺幣一元)的收入,經濟是這樣的拮据。縱使家中的生活無法維持,父親內心還是充滿熱情,每天為山上修行的法師燒水遞茶,也會盡所能的幫助人。

所以他為了幫助家中生計於2020年毅然決然休學,當時他國中還沒有畢業,無奈環境使然,讓他就得全心全意來幫著父親挑起經濟擔子。

當時身分證上寫著十五歲的蘭吉,實際上已十八歲了。醫療組的陳秀珠笑說:「這種情況在印度是很常見的,甚至很多人的生日都在1月1日呢!」

五個月後的今日,他再體驗一次轎伕,他氣喘吁吁地說:「我不會再繼續做這個了,因為會長不高,如果再持續五年,我看起來就像個老人了。」他不但自己不想做,也鼓勵村裡的年輕人走出去,因為在附近找不到工作。

◎與志工接觸 認識慈濟

第一次在賈格迪什布爾村裡見到慈濟志工,那時的蘭吉不想認識慈濟,「慈濟是什麼?從哪裡來?」他都不在乎。他認為慈濟是與一般慈善機構一樣,只分發有需要幫助的人口糧。

直到慈濟馬來西亞雪隆志工駱美花(明晴),帶訪視團隊到賈格迪什布爾村,她看見蘭吉,和他交談之後,她說:「你的英語怎麼講得這麼好?」蘭吉靦腆地回說:「從我的學校,還有和一些外國人學的。」然後她記下了蘭吉的聯繫電話。

每當駱美花來賈格迪什布爾村訪視時,她就會打電話給蘭吉尋求幫忙,無論需要幫助什麼,蘭吉總是配合和支持訪視團隊。

因為這段時間常和志工接觸,他意識到慈濟和一般慈善機構不同,慈濟不但為有需要的人和窮人提供口糧、免費醫療,還鼓勵人們不要喝酒,因為喝酒對健康不好。而且慈濟不只是給予,也鼓勵人們去幫助更多的人。

有一次訪視團隊在賈格迪什布爾村進行《證嚴法師說故事》,駱美花也邀請蘭吉一起來。

這一次雪隆分會副執行長蘇祈逢(濟祈)也在現場,他看見蘭吉,很驚訝地問:「你那麼年輕,怎麼懂英語?」蘭吉很無奈,同樣的話又再回答一次:「我在學校學的,還有跟外國人學的。」

蘇祈逢又問:「你還在學習嗎?」「沒有,我已經停止學習了。」蘇祈逢覺得很奇怪,他問:「為什麼?」蘭吉回說:「經濟問題,所以我在2020年停止了學業。」蘇祈逢就邀請他加入慈濟當志工。

◎我的生活 因慈濟而改變

因為家庭的經濟問題,蘭吉沒有答應蘇祈逢的邀請,他離開家鄉到外地去工作。據賈格迪什布爾村的村長迪內甚(Dinesh Kumar)統計,大約一、二百名年輕人,無論他們在哪裡,都是從事勞動並努力工作;約有七十名在苦行林從事轎伕。

四個多月後蘭吉回到賈格迪什布爾村,蘇祈逢遇見他,鼓勵他再學習,他說:「我要為家人工作,不想專注於學習。」蘇祈逢覺得這個年輕人孝順又很有責任感,就說:「好的,我們會為你做點什麼,我會和我們的團隊討論,然後再和你聯絡。」幾天後發訊息問候他,並邀請他參與〈行願〉演繹。

當時蘭吉不知道什麼是「法船」,於是蘇祈逢發視頻給他看,他看了視頻後,反應過來,「這就像一個舞蹈嘛!」然後蘇祈逢就對他說:「你可以來法船表演,有很多學生都在練習。」

因為一段時間的互動後,也了解慈濟了,故而蘭吉點頭答應。

蘇祈逢看他應允了,就請他到拉胡納加爾村(Rahul Nagar)找郭糧鳴(惟翊)。這樣的因緣,經過一段時間的相處,郭糧鳴覺得這個年輕人不錯,就建議他在慈濟工作。

「如果慈濟沒來,我就會過著像以前一樣的生活,現在我的生活因為慈濟而改變。」蘭吉加入「以工代賑」的志工後,知道慈濟有提供免費的英語班、電腦班、青少年中文課,他不但進英語班學習,也鼓勵身邊的年輕人來職能班學習。

他希望他們能把這些技能學好,這樣他們就可以在其他州、邦,或其他國家找到更好的工作。他更希望大家加入慈濟,在慈濟學習一些東西。

◎找到人生方向 感恩證嚴法師

過去的蘭吉認為人生就是一天過一天,只要賺錢讓家人能過得好就好了,人生就是這樣。現在的他說:「當我來到慈濟之後,首先學會了把握時間,之前我不知道時間的重要性,我聽了證嚴上人的話,我開始抓住時間,會花很多時間在好的工作和善行上。」

每天中午休息過後,下午一點三十分是職工和志工吸取法髓的時間,證嚴上人的《人間菩提》,是大家的精神道糧。蘭吉也從中學習很多為人處世的方法,他意識到生活就是要做好事和做好工作,「如果想將來過上更好的生活,就必須做好事。」

「每天我都加入生活智慧,每天都學到新的知識、新的事物,這些與我們的生活相關,非常重要,我在這裡是因為證嚴法師,我非常感謝證嚴法師。」蘭吉堅定地表示,因為慈濟這條路很好,幫助很多,也與生活有關,「當我來到這裡時,我從慈濟學到了很多東西,如何與人交談,如何生活,如何尊重他人,如何幫助別人。」

他希望能成為慈濟志工,並做到生命的盡頭,也希望以後下一代又一代的子孫能做好事,加入慈濟。「因為這是人生的好路子、好軌道,是正確的道路。」

圖左 :「慈濟來到這裡,是為了翻轉人們的生命。所以一旦你加入慈濟,那麼你的想法就會自動改變,因為有很多好東西要學。」總是一臉老成的蘭吉(Ranjeet Kumar),難得露出笑容,他很慶幸五個月前加入慈濟的行列。[攝影者:鍾文英]
圖右 :常和慈濟志工接觸後,他意識到慈濟和一般慈善機構不同,慈濟不但為有需要的人和窮人提供口糧、免費醫療,還鼓勵幫助人們不要喝酒,因為喝酒對健康不好。[攝影者:鍾文英]

圖左 :第一次在賈格迪什布爾村裡見到慈濟志工,那時的蘭吉(右)不想認識慈濟,慈濟是什麼,從哪裡來,他都不在乎。他認為慈濟與一般慈善機構一樣,只分發有需要幫助的人口糧。[攝影者:鍾文英]
圖右 :蘭吉(左)希望能成為慈濟志工,也希望以後他的下一代又一代的子孫能做好事,加入慈濟。因為這是人生的好路子、好軌道,是正確的道路。[攝影者:鍾文英]

圖左 :五個月後的今日,他再體驗一次轎伕,他氣喘吁吁地說:「我不會再繼續做這個了,因為會長不高,如果再持續五年,我看起來就像個老人了。」[攝影者:鍾文英]
圖右 :從賈格迪什布爾村到慈濟會所車程約四十分鐘,雖然路途有點遠,但蘭吉表示在慈濟他學到了很多東西,如何與人交談,如何生活,如何尊重他人,如何幫助別人。是其他地方不能學到的。[攝影者:鍾文英]
圖左 :據賈格迪什普爾村的村長(迪內甚,左)統計,村裡大約一、二百名年輕人,無論他們在哪裡,都是從事勞動並努力工作;約有七十名在苦行林從事轎伕。[攝影者:鍾文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