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7月16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印度首辦人文禮儀培訓 提升慈濟團體之美

E-mail 列印
新加坡與馬來西亞慈濟志工,本著證嚴上人欲回報佛恩,翻轉佛國(印度、尼泊爾)村民清貧生活的因緣,前往菩提迦耶和藍毘尼開展慈濟志業。近期,這群海外志工在菩提迦耶,為本土志工首辦一場讓學員學習從自身做起,進 而提升團體之美的「人文禮儀培訓課程」。

2024年6月6日早上十時至中午一時,包含本土以工代賑同仁、志工與慈青共二十五位學員,在慈濟菩提迦耶會所(Bodhi Stay),進行了一項有別於見習培訓的人文禮儀培訓。

◎團體的美 來自於個人修養

培育組馬來西亞慈濟志工王玥陶(懿定)表示,會所遴選了部分志工前往臺灣慈濟科技大學,接受爲期六個月的中文學習,他們即將啟程,因此一併讓他們掌握基本禮儀,到了花蓮就可派上用場。

王玥陶正色道來,「最重要的對象是我們的同仁,還有一群精進的志工,他們每天專注付出,忽略了人文禮儀,甚至不夠深入。」所以培訓的內容,主要是讓他們更瞭解慈濟的精神理念,因爲他們不論走到那一個地方,特別是自己身處的菩提迦耶,代表的是慈濟,就必須明白在每一個活動付出的原因和目標,才能跟別人分享,不只是盲目地做。

當天,學員報到後,擔任隊輔的志工黃嫊桃(明嫊)、丁翠柳(慮珏)和林金燕(慮燕),先教導他們簡單的行進禮儀,然後指引大家井然有序地列隊進入課室。「放掌」、「直走,不要交談哦!」、「轉彎要走直角」叮嚀聲不時輕輕響起,課堂上道氣充盈。

課程從認識「學佛行儀」、〈慈濟功德會會歌〉、「十戒」與〈慈濟志言〉掀開序幕。王玥陶以證嚴上人常叮嚀的「團體的美來自於個人的修養」,列述慈濟人文禮儀的重要。像是一走出門,要時刻謹記自己是志工的身分,務必要守好言行;而人文禮儀,乃是維繫團體之美的關鍵。

她舉例說,當自己出席慈濟活動回到家,連停車也要再三檢查,確保停放妥當。因爲鄰居都知道她是慈濟志工,絕對不能隨意停放,以免被他們說「慈濟人爲什麽這樣停車啊?」影響了慈濟的形象。

畢竟,一穿上制服,不管是一群人,或者單獨一人,意謂著大家的身分都是慈濟志工,都要肩負起保護慈濟形象的責任。王玥陶進一步說明,目前志工在菩提迦耶,走入村莊發放時所維持九十度彎腰,送上物資的恭敬姿態,或者與照顧戶互動時,都與對方保持相同高度,就是建立在感恩尊重之上的禮儀之美。

◎系列禮儀培訓 期許精準到位

禮儀之美的培訓内容,接著由志工石慧麗(懿濡)分享。依序為:

服裝儀容:包含依場合任務替換的志工服種類,譬如:一般動態活動時都穿藍、灰上衣和白褲(即藍天白雲或灰天白雲),除非環保日或功能的特殊安排才穿深色褲,不可穿牛仔褲,同時必須搭配白鞋白褲。

衣的威儀:鈕扣必須全部扣上,不可捲起衣袖;上衣要紮進褲子並繫上慈濟腰帶,褲子以直筒的寬鬆褲管為主。這些,都是穿上慈濟制服必須遵守的戒律。

男眾髮型:蓄短髮、不染髮和不留鬍子,髮鬢和鬍渣要刮乾淨;女眾髮型:要蓄留長髮往後紥髻、梳「慈濟頭」,不染髮、不留瀏海和髮尾,只戴珍珠耳環。

石懿濡提醒大家,「慈濟的制服不僅僅是整齊端莊,也提高個人的自信,建立專業的品牌形象。」

◎君子慎獨 行住坐皆修行

王玥陶接續分享「坐、立、行」的威儀。必須做到「坐如鐘、立如松、行如風」。她舉例說道,很多人坐著時習慣兩脚交叉,卻不知道這會影響脊椎,造成後背疼痛、心臟和肺部都遭到擠壓,後果堪虞!「正確的姿態,固然讓人感到舒適,也凸顯那個人的良好品行,最重要的是表現慈濟人文。」

當王玥陶説到散會後要把椅子搬回原位,也要輕輕地不要發出聲響,這也是慈濟的人文禮儀時,有的學員似乎心照不宣,笑了出來。

學員阿米特(Amit Kumar Singh)是慈濟菩提迦耶會所的義務翻譯志工,當聽到兩脚交叉的坐姿,足以影響骨骼,有害健康時,非常驚訝。「很高興瞭解到坐如鐘的坐姿,不但會精神充沛,它也是修行的一部分。最重要的是,更讓我們的心平靜下來,身、心、靈達到和諧。」

他也說,從課程中學到了穿慈濟制服應守的戒律,「感恩講師提醒,一旦穿上制服,不只是在團體,自己獨自一人時也不可以放任。」目前還是上班族的阿米特表示,一有時間他就會持續做慈濟事,除了翻譯,教育和慈善也不會停歇脚步,嘗試多付出一些和幫助更多人,成為慈濟的一份子。

慈青莫希特(Mohit Gupta)對「衣的威儀」印象深刻。「在慈濟,只要穿上制服,大家不分彼此的身分地位,就像一家人那樣一起去付出。」這令他想起跟隨海外志工到村莊付出時,曾被村民問,「你們是來自那裡?」他很自豪地回答說:「慈濟基金會。」

他也瞭解到,慈濟的藍色上衣代表藍天般遼闊的精神理念,白色長褲象徵白雲般純淨無瑕的寬大胸懷,也就是大愛的象徵,帶領著志工走到超過一百多個國家去救援。

◎掌握用餐禮儀 融入臺灣文化

接近午齋時間,原本在會議廳舉行的課程,也挪到用餐的地點,以進行「食的威儀」的演示。餐桌上,隊輔們帶動學員掌握正確的用餐禮儀,譬如要將被稱為「三寶」的餐具:碗、筷子和湯匙裝入餐袋,行進時束緊袋口,並且挽在右手。

三位隊輔嚴謹地把關,叮嚀學員手挽餐袋時不要晃動,雙手合十時讓餐袋緊貼在手腕,坐定時不但身子要坐直,也只能坐椅子三分之二的位置,同時兩脚緊貼在地。與此同時,隊輔們也耐心指導他們如何擺放餐具和端碗,以及怎樣保持「龍口含珠,鳳頭飲水」的用餐姿態。

王玥陶觀察到有些學員吃得很少,也許是不習慣使用筷子,但他們肯嘗試,可以說是一個很好的開始。個子嬌小,五官精緻的人文老師阿莉亞(Aliya Rahman)就是其中一位。

「在這之前,我從未用過筷子,連碗也沒拿過,也不瞭解爲甚麽不能夾菜給別人。因爲,我們印度人習慣用手吃飯,連勺子也只是拿來取甜點,要吃什麽都是隨心所欲地去拿。」經常笑意盈盈的她說。

「今天我學到很有次序的用餐禮儀,對我很有幫助,因爲我即將去慈濟科技大學上中文課,學會了,就能比較快適應。最重要的理由是,用筷子吃飯是臺灣的文化,一定要掌握。」她覺得雖然用筷子吃東西有難度,但只要天天練習,到了臺灣就容易多了。從臺灣回來後,她會跟本土志工分享所體會的人文禮儀,落實在自己的家鄉。

王玥陶重申,慈濟在菩提迦耶耕耘一年多,為本土志工安排的這項培訓是刻不容緩的,期許他們來日以更具足的人文禮儀,為自己的鄉親作出更有溫度的付出。

圖左 :印度菩提伽耶佛國團隊於6月6日,為本土志工首辦一場讓學員學習從自身做起,進而提升團體之美的「人文禮儀培訓課程」。[攝影者:林家如]
圖右 :隊輔黃嫊桃(前)為學員作簡單説明後,引領大家列隊,井然有序的進入課室。[攝影者:林家如]

圖左 :培育組王玥陶安排的人文禮儀培訓課程,旨在讓本土志工更瞭解慈濟的精神理念,可與鄉親分享慈濟。[攝影者:林家如]
圖右 :海外志工石慧麗提醒學員慈濟服裝儀容的重要,因爲一穿上就代表著慈濟的形象。[攝影者:林家如]

圖左 :莫希特(Mohit Gupta,左)很認同慈濟制服,只要穿上它,大家不分彼此,就像一家人那樣一起去付出。[攝影者:林家如]
圖右 :阿米特(Amit Kumar Singh,右)瞭解到坐如鐘不但會讓精神充沛,也是修行的一部分,更能讓身心靈達到和諧。[攝影者:林家如]

圖左 :阿莉亞(Aliya Rahman,左)覺得用筷子吃東西有難度,但她要天天學習,期待回臺上中文課時更快適應。[攝影者:林家如]
圖右 :學員要從以右手在盤子抓取食物,改為用碗、拿筷子進食,一開始不是很習慣,但大家都很認真練習。[攝影者:林家如]
圖左 :學員移動到用餐的教演練「食的威儀」。隊輔們耐心指導他們如何擺放餐具和端碗,以及怎樣保持「龍口含珠,鳳頭飲水」的用餐姿態。[攝影者:林家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