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6月16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義診充滿愛 修行的行動道場

E-mail 列印
假日的清晨,太陽綻露出豔陽的笑容,早上六點三十分,一群慈濟志工在臺中港區聯絡處集合,即將前往苗栗縣南庄鄉進行義診。在前往南庄路上,望眼盡是青山繚繞,流水潺潺,令人心曠神怡,這幅美景讓人身心靈皆放鬆,彷 彿置身桃花源中。

6月18日,中區慈濟人醫會醫護人員及志工共六十多位,在南庄東河國小活動中心集合後,分為定點義診與居家往診,居家往診,有蓬萊線、獅山村、向天湖、東河線、關懷線等路線。規畫好動線之後,大家各自定位,展開服務,井然有序。

定點義診科別有內科、眼科、中醫內科和牙科,同時也有血壓量測站,守護民眾的健康。大家一起搬醫療器材,將醫療設備及人力安置好之後,一切就緒,醫護人員及志工親切迎接每位來看診的民眾。

另一隅,喜好古箏的王亭怡,覺得彈古箏可以讓大家神清氣爽、心情快樂。「六年前,因為慈濟志工江昭瑢的邀約,所以只要南庄有義診活動,她都會來彈古箏與大家結緣。」透過音符的傳遞,讓看診的醫護人員及候診的民眾,能放鬆心情,歡愉的氣氛,彷如一家人般。

十年前,志工黃美珠就開始參加義剪。「目前孩子長大了,想要為社會人群付出,剛好自己有美髮這方面的專業技術可以派上用場。」

生性開朗樂觀的她,六年前發現罹患乳癌,經過治療後已經痊癒。大病之後,她發現世間的美好,感恩每一天,也珍惜所有遇到人、事、物,更珍惜能付出的機會。

藥師羅重盛參加義診已經二十一年,每次義診從不缺席。羅藥師說:「看到從四面八方來的醫師及志工,都來這裡幫忙,身為本地人,更不能缺席。」

羅藥師的身旁放著一些日常用品,志工好奇地問:「這些是什麼用途?」

「因有兩位照顧戶,生活不便,所以準備一些生活物資,讓他們來看診時順便帶回去。」羅藥師說。

其中一位胡先生,媽媽剛往生,因為他不善廚藝,所以買了冷凍水餃、麵條,讓他方便煮食。又考慮到住在高山海拔的山區,氣溫較低,羅藥師也特地買了一件禦寒外套。胡先生看到之後非常高興,馬上穿在身上,說這樣就不怕冷了。

羅藥師代替已故的胡媽媽,照顧胡先生,真是一位善心人士啊!

張東祥是一位外科醫師,也是當地第一位人醫會醫師。三十年前,他的朋友在苗栗頭份開設醫院,因為經營不善,希望他能從臺北來醫院幫病患看診。在這看診過程中,他接觸了一位因病需要手術的新移民,醫藥費卻沒有著落。他看到一群人幫忙這位新移民,進而得知是慈濟人,因為這個因緣,加入了慈濟人醫會的行列。

張醫師說:「義診是服務弱勢族群,是修行的行動道場,所以珍惜每一次付出的機會,讓自己生命挹注慧命。」

從小視力不好,視障按摩師蔡明修,2012年因車禍,在醫院中遇到慈濟志工,邀約他一起加入義診行列。義診時,除了幫民眾按摩外,也為志工服務。他的媽媽曾月霞也會一起前來幫忙整理環境,母子同行發揮良能,攜手一起行菩薩道。

關懷線的眼科醫師李致名,受到護理師蘇瑋苓的邀約,第一次參加義診。讓他深深體會到世上還有少許人生活困頓,因地處偏遠,交通及生活機能不方便,看見他人的苦,才知道自己有多麼幸福。因此發願有義診時,一定會再參加,知福、惜福、還要再造福。

苦難人走不出來,有福的人要走進去。鄉親與仁醫之間,彼此信任與關心,從互動中看到愛的能量。大醫王不辭辛勞,挨家挨戶去往診關懷,雖然親人無法時常回家探望長輩,但有一群慈濟人時常關心他們,用真誠心陪伴,讓鄉親們感受到的親情與溫暖。

圖左 :大家虔誠祈禱,祈求義診活動圓滿。[攝影者:林成章]
圖右 :大家一起搬醫療器材,將醫療設備準備就緒定位。[攝影者:林成章]

圖左 :中區慈濟人醫會義診團隊,在苗栗縣南庄東河國小活動中心集合後,分為定點義診與居家往診。[攝影者:林成章]
圖右 :志工黃美珠(左)分享,十年前就開始參加南庄義診的義剪。六年前發現罹患乳癌,大病之後的她,發現世間的美好,感恩每一天,也珍惜能付出的機會[攝影者:林成章]
圖左 :藥師羅重盛(右)參加義診已經二十一年,了解鄉親生活不便,準備生活物資,讓他們來看診時順便帶回家。[攝影者:林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