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11月02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愛在醫病之間 醫療志工課

E-mail 列印
暖暖春陽照耀大地,也將暖流投射引入到東區聯絡處道場裡的每位志工。以實務性、真實故事帶入的醫療志工基礎研習課,主要目的就是要讓學員們從中學習如何做醫療志工、如何保護自己和做醫病之間的最佳橋樑,讓自己的人 生充實有福慧。

3月16日在東區聯絡處舉辦大北區第二聯區醫療志工基礎研習課,來自松山、信義、南港等七個和氣區二百五十位學員隊輔和一百三十五位服務的工作人員,同心共同於課程中汲取醫療新知與常識,人人期許自己能成為慈濟醫院的服務志工,做一位被需要的人。

◎愛與奉獻 最美的人生

醫療課務團隊以專業服務理念精心規畫醫療課程內容,並邀約講師授課。基礎研習課程有「在生命的最後遇見你、談心蓮病房的生命故事、領隊團隊與志工默契、安寧療護與器官捐贈、醫院志工的自我保護、醫療器材使用基本知識與操作方法和血壓計操作方式、醫療志工的源起與使命、門診服務與人文應對、一樓定點服務應對與互動技巧」。

愛與奉獻是最美的人生,給予最貼心的服務,期待學員學有專精,投入醫院為更多需要的人付出。合心協調志工黃錦淑貼心地勉勵學員們:「透過醫療課程教育回歸落實到社區,證嚴上人告訴我們,生命走入生命服務他人,心中有愛、一心奉獻,是最美的人生。」

尊重病人,提供具體、貼近病人需要的幫助。在生命的最後遇見你,臺北慈濟醫院心蓮共照護理師虞秀紅談心蓮病房的生命故事。講師虞秀紅說:「以病人為中心,以病為師,以同理心從中體悟受苦的意義,反求諸己看生命。學習目標是建立互信關係、陪伴,傾聽比說重要,病人是一本書,可以讓我們學到見苦知福,活在當下。」

接著以故事述說「沒有完成的婚紗、紅寶石婚、第五個女兒、拼出圓滿結局的慈濟青年志工-死亡準備、罕見疾病的寶寶小明在溫馨愛的懷抱下離開。」沒有完成的婚紗故事女主角年輕,想與男友拍美美的婚紗照,她告訴A護理師,但交班給另一位B護理師時,她熱情過頭,興奮地跑去跟病人聊拍婚紗的事,令病患錯愕,為何他人也知道。虞秀紅表示,在病人和家屬面前,要當作是一片白紙,知道的事也不應該說出病人沒告訴你的事,要學會傾聽陪伴與同理心。

講師虞秀紅與學員互動地提問聽後的感受,學員說:「有背叛的感覺;被出賣了;不會再信任他了……」虞秀紅再表示,最後女主角不想拍婚紗了,與之互動要有同理心,不要變成豬隊友一員。病人清醒時,自己做決定,三次善終的機會:一病人自主決定(預立接受安寧緩和意願書)、二病人昏迷,家屬代言、三病人已進行心肺復甦術(家屬同意撤除維生)。

◎身口意的布施 志工七寶

淺談安寧療護與器官捐贈的臺北慈院社工師林資菁說:「尊嚴、善終,我做主。這個課程不為別人,是為自己;在生命歷程最後一哩路,要自己決定,不要為難家人,要家屬為你做決定,是很難很難,很痛苦的,人往生火化後,身軀甚麼都沒有了,所以自己作主是這課程最重要的用意。」

講師林資菁解說「《病人自主權利法》是我國第一部以病人為主體,保障病人自主權的法律。病人善終與自主權-立修法脈絡;安寧緩和醫療條例與病人自主權利法差別;病主法、安寧醫療的差別在哪?預立醫療流程、照護、諮商、決定書、死亡定義、器官捐贈範圍、流程……」講師與學員分享案例,林資菁表示,轉念,讓大愛延續。

在醫療課程中,也分享志工默契和醫院志工的自我保護。講師蔡雅蓮說:「用心彩繪生命,證嚴上人當年籌建醫院時,有人說您(上人)身體不太好,暫緩建院。上人說生命再長,總有結束的一天,與其費心保養多活五十年,還不如活五年認真做事。」

蔡雅蓮表示,慈濟做醫療志工首先要做「身口意的布施,有志工七寶-臉要笑、嘴要甜、耳朵要利、腰要軟、手腳要快、眼睛要亮、頭腦要清楚。」會讓你在醫療志工的行列,做的很歡喜,很有收穫。把自己的身體狀況照顧好 ,才有辦法來服務別人。不要說老了,老菩薩的人生經驗,對病人和家屬都是很大的支持。多用心,好好做,做就對了,這就是志工的資糧。

做志工要做的平安、保護自己很重要,有健康的身體才能做志工。講師蔡秀梅與學員們分享「醫院志工的角色是關懷膚慰,服務病人或協助送檢體、協助病人上下床的直接接觸、戴口罩、手套、穿隔離衣等等,都要做正確的防護。」接著帶動洗手口訣「內、外、夾、弓、大、立、腕(完)」

◎做自己與別人生命中的貴人

活動進行到下午,活動組帶動團康健身操-幸福美滿呼拉拉、龍總來和故宮國寶健康操,讓學員午餐後動動身,養足精神迎接下午的課程。

在醫院的醫療過程中,需要許多的醫療器材,志工們接觸的器材有「溫度計、血壓機、身高、體重器、掛號機、號碼機、報到機、輪椅、病床、 氧氣鋼瓶等;經常接觸的輪椅和病床。」講師徐建發詳述血壓計操作方式,陳欽義也詳述醫療器材使用基本知識,與操作方式的注意事項,和病床在推床與行進使用中的情境,並做現場推輪椅的操作。

醫療志工的源起與使命,講師張序鶴以說故事方式引述1966年上人從事濟貧教富開始,因見貧由病起,病因貧生,貧病像孿生子,1979年發起建院的慈濟史,奔走勸募,啟發愛心,建造一所又一所,由上人呼籲帶動臺灣人建造的佛教慈濟醫院和守護生命磐石仁醫典範故事。1986年8月17日第一所慈濟醫院在花蓮落成啟業,上人說:「如果心血有形,醫院的每一塊磚,每一寸土地,都是用心血澆灌而成的。」

慈濟醫院醫療志工是軟體中的軟體,是醫病間的橋樑,這是上人對慈濟人的期許。每一個生命都是一個動人的故事,透過服務與付出,體會每一個生命歷程,體悟輕安自在面對自然法則,收穫最多的其實是自己。張序鶴勉勵學員們「慧命成長需要道場,而集合苦難最多的地方是醫院,省思自己的人生存在價值,做自己與別人生命中的貴人。」

◎學員收穫滿滿 愛的回饋分享

課程豐富精彩,每位學員收穫滿滿,在愛的回饋分享,信義區學員陳昱彰說:「課程中學到醫療器材使用,聽到生命故事,從醫護、志工的付出,體悟到要有同理心,要站在病患的立場去想,他們的感受,給予最需要和適當的幫助。傾聽比說重要,要時時把自己當作一張白紙,不要議論患者向你傾訴的隱私。學到可以運用在社區團體與志工的互動,靜思語,一念從心起,事也是心做,念也是從心起,報也是從心得。所以要用心再用心。」

南港區學員蘇耕立(宮川卓也)最喜歡受用和最感動的是張序鶴師姊引述建院源起與使命,和以說故事帶入。蘇耕立說:「 建院源起與使命是我們做志工的動力,當年花蓮地區醫療非常差,貧病交迫,讓我有更深刻的體悟,所以講師說三好-感謝家人、有時間、自己身體健康,能付出就是福。」

松山學員張慧儀說:「護理長說要以病人為中心,不要以自己的立場,自以為是好的事情,在身口意與之互動的口氣、用詞、態度,都要慎思用心,不要以為是好意而傷了對方,這些也可運用在社區團隊和家人間的互動。另外也問了已受證的阿姨,當年復興空難時,如何膚慰受難者,阿姨說陪伴,陪她一起哭和等消息,甚麼話都不要說。期許自己在做醫療志工能成為他們的助力,不要成為豬隊友。」

沒有做過醫療志工,第一次上課的培訓志工也是學員的南港區許靜枝說:「對即將新手上路的我,今天的課程很重要也很受用。尤其是談心蓮病房的生命故事中第五個女兒,是病患的太太,因為寵妻而放不下的先生,讓我領悟到我要自強與放下,不能太依賴我的先生和抱怨他要我自己動手修家裡的器物及換燈泡等事,我的先生曾告訴我一句話,妳什都要我的話,那一天我不在了,妳怎麼辦?今天我領悟了,我不要成為第五個女兒。」

信義區學員楊仙榮在二十多歲曾在加拿大兒童醫院的心蓮病房做志工,楊仙榮說:「做醫院志工,自己成長最大。我經歷過喪子之痛,人生順遂時,會有想不到的風暴無常,我有四個孩子,第二個孩子在冬天的白天睡覺,等到進房看時,他已沒呼吸心跳,才三個月大就猝死了。當講師說有位孩子的故事,我就一直哭,因為要媽媽放手真的很難,而我另一個孩子有兔唇,二年中持續帶著孩子做物理治療。」

學會放下的楊仙榮表示,做為一位家屬,很怕聽到「加油二個字」,因為不知道要加去哪裡?面對無助的家屬,只需要有人陪著哭,靜靜陪著就好。經過喪子之痛的楊仙榮,已深深知道做志工要如何膚慰與應對。

醫院志工需從零出發,時時調整身口意,以歡喜心付出,用感恩心投入。

圖左 :課程互動中,講師提問問題,學員們踴躍舉手發言回答。[攝影者:陳何嬌]
圖右 :合心協調志工黃錦淑貼心地勉勵七個和氣區的學員們:「透過醫療課程教育回歸落實到社區,證嚴上人告訴我們,生命走入生命服務他人,心中有愛、一心奉獻,是最美的人生。」[攝影者:陳何嬌]

圖左 :蔡雅蓮表示,做慈濟做醫療志工首先要做「身口意的布施,有志工七寶-臉要笑、嘴要甜、耳朵要利、腰要軟、手腳要快、眼睛要亮、頭腦要清楚。」不要說老了,老菩薩的人生經驗,對病人和家屬都是很大的支持。[攝影者:陳何嬌]
圖右 :淺談安寧療護與器官捐贈的臺北慈院社工師林資菁說:「尊嚴、善終,我做主。這個課程不為別人,是為自己;在生命歷程最後一哩路,要自己決定,不要為難家人,自己作主是這課程最重要的用意。」[攝影者:陳何嬌]

圖左 :淺談安寧療護與器官捐贈的臺北慈院社工師林資菁提供器官和大體捐贈的相關資料給學員,學員詳閱資料並提問。[攝影者:陳何嬌]
圖右 :學會放下的楊仙榮表示,做為一位家屬,很怕聽到「加油二個字」,因為不知道要加去哪裡?面對無助的家屬,只需要有人陪著哭,靜靜陪著就好。經過喪子之痛的楊仙榮已深深知道做志工要如何膚慰與應對。[攝影者:陳何嬌]

圖左 :信義區學員陳昱彰說:「傾聽比說重要,要時時把自己當作一張白紙,不要議論患者向你傾訴的隱私。學到可以運用在社區團體與志工的互動,靜思語,一念從心起,事也是心做,念也是從心起,報也是從心得。所以要用心再用心。」[攝影者:陳何嬌]
圖右 :南港區學員蘇耕立(宮川卓也)說:「建院源起與使命是我們做志工的動力,當年花蓮地區醫療非常差,貧病交迫,讓我有更深刻的體悟,所以講師說三好-感謝家人、有時間、自己身體健康,能付出就是福。」[攝影者:陳何嬌]
圖左 :松山學員張慧儀說:「在身口意與之互動的口氣、用詞、態度,都要慎思用心,不要以為是好意而傷了對方,這些也可運用在社區團隊和家人間的互動。當年復興空難時,膚慰受難者,阿姨說陪伴,陪她一起哭和等消息,甚麼話都不要說。」[攝影者:陳何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