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一個 | 下一個 > |
---|
![頭戴魔術師帽穿著披風的角色是造血幹細胞,白血球、紅血球、血小板,這是要傳達骨髓捐贈的概念。[攝影者:黃宗保]](/community/./images/community/DA9D6440C02D11E9B5288061D0B56DFF_0.jpg)
領隊張政慶師兄,分享每天會即時回傳當天的活動資訊給精舍,精舍師父也都很快的已讀,師父們很關心團員們的身體健康,所以大家要「健康吃、快樂做!」,分享靜思語:「慈悲不只用口說,而是要身體力行,走入人群去付出。」祝福大家平安健康。
(8/6)早晨七點四十五分,是清邁慈濟學校升旗典禮的時間,因為外面還有一點點的雨,師生們整齊列隊在教室門口的走廊,參加升旗典禮。約十分鐘的時間,最後在感恩聲中完成升旗典禮,也為慈青的教學課程展開新的一頁。
小學部的同學帶領慈青團隊,前往六年級一、二、三班的教室,首先帶動〈地球的孩子〉,從小朋友純真的笑容,熱情的展現。當手比到「太陽轉圈」時,可愛的孩子,露出潔白的牙齒、上揚的嘴角、深邃的眼眸,顯得特別的開心。
請小朋友圍成一個大圓圈,發下名牌並自我介紹、彼此相見歡;就讀六年三班的陳鉦叡,他的爸爸和媽媽都是臺灣人,奶奶和爸爸在泰國,在小學三年級的時候,因為爸爸生病,就和爸爸在泰國生活,所以他的中文沒有障礙,目前媽媽還留在臺灣。
活潑調皮的他,當慈青問:「有誰會講中文?」時,他竟然推別的同學上臺,當然是兩位都會說中文,他們平常在學校上課,晚上在中文學校上課。
此時可人的陽光終於露臉,一掃下雨的陰霾,慈青們分組帶開小朋友一起玩勇渡湄南河的遊戲,用報紙當腳踏墊一個接著一個勇往直前。當報紙被摺的越來越小時,大家擁擠的抱在一起,專注在腳下,深怕腳跨出最後一張報紙外,一不小心就掉出報紙外,「加油!加油!」(泰語)的聲音不斷。
就讀六年二班的蔡永成同學,頭上有一小撮的頭髮,用黑色的橡皮筋綁起來,慈青很好奇地問:「他的頭上為何要綁這個可愛的頭髮?」透過翻譯,原來是在泰北地區有一種習俗,小朋友不可以剪頭髮會生病,所以會留一小撮的頭髮作代表,還編辮子綁成一小球狀,非常地特別。
慈青拿給每個人二條彩帶,請同學們交叉堆疊編織「大愛網」,大家必須發揮團隊的精神,將彩帶上的球運送到對岸的水桶中,一旦球掉下來就要停止重新編織,不能求快要慢慢地同心協力,將球順利的送到水桶裏,完成時「耶!」的驚叫聲此起彼落。
在清邁慈濟學校,中學以下的女同學,留長髮就會綁成美麗而整潔的蜈蚣辮,顯得特別的清新可愛。保持外在形象乾淨、整齊,無形中也展現個人的風度與氣質。
◎尋找十萬分之一的機會
課程「十萬分之一的相遇」,慈青們以戲劇將骨髓捐贈的故事呈現,並介紹造血幹細胞。螢幕上放映說明影片,讓小朋友了解骨髓捐贈的概念。
小朋友們席地而坐的寫九宮格,寫出身體特徵不同的特點,如雙眼皮、有酒窩……等等,再去找寫在紙上特點的夥伴。
造血幹細胞保衛身體,與身體內的細胞的戲劇方式呈現,逗趣的表演讓小朋友加深對造血幹細胞的印象。
玩配對遊戲要和同伴跟自己配對很困難,機率只有百分之一,很困難也很不容易;骨髓配對的機率是十萬分之一,目前有很多的病友還在等待配對成功的機率,播放受髓者與捐髓者相見歡的影片,讓小朋友了解救人一命無損己身。
人人合心協力,才能發揮最大的力量。大家手牽手穿越山洞齊心合力完成,小朋友們開心地繞過山洞。課程結束前發給有上臺發言的小朋友結緣吊飾,鼓勵小朋友積極投入,所有夥伴一起說「你好棒!」的聲音既清亮又清楚。
下午來到國中部二年級一、二、三班,穿著白領黑衣的國中生,整齊地將擦得發亮的黑皮鞋一字排開,顯得特別的醒目。勇渡湄南河的體驗中,國中的孩子因為比較大了,要一起站在報紙上不容易,同學自己想出用抱或用背的,小朋友們玩的很開心,也體會到要團隊同心協力才能完成渡河的任務。
就讀嘉南藥理大學的慈青何語欣,這次戲劇中頭戴著魔術師帽、穿著披風的她,扮演的角色是造血幹細胞,另外三個角色是白血球、紅血球、血小板,就是要傳達骨髓捐贈的概念,血液中造血幹細胞在身體裡是很重要的,如果沒有它,就無法製造血液供給自己的身體使用。
語欣分享今年來到泰國,跟去年參加馬來西亞交流團不太一樣,泰國的小孩,民族性與學校教育下,相較乖巧好帶有禮貌,馬來西亞是難民小孩,來自不同的國家背景與家庭教育,帶動時更需要教學技巧。
聽到阿光主任的分享慈濟學校緣起,才知道學校的建立是那麼地不容易,以及慈濟在泰北深耕及傳承法脈。從熱水塘開始到慈濟村,不僅照顧他們還建學校,不讓人覺得大山的孩子與外界會有落差。從臺灣來到這裏,她覺得自己要做到能當典範,而且當弟弟、妹妹們的表率,這幾天可能因為語言的關係,和孩子比較沒能很快地拉近距離,覺得自己還有很大的學習與進步的空間,要把握因緣繼續努力。
昨日的訪視,她看到案家的情形覺得很辛酸,覺得自己很慚愧,家在桃園的她,因為在臺南讀書,加上假日參加活動營隊,或和朋友們去玩,所以比較少陪伴家人,以後她要多留一些時間在家裡多陪陪家人。
就讀國立中興大學的慈青李沛芸,反應、說話都很快,分享課程中在渡河體驗時只能用有限的報紙,為了能渡河,組內的人要思考如何過河,相互幫助、縮小自己的空間,就可以更好過關,男生完成任務的距離比較遠會用背的,女生因為距離比較近,就會抱在一起。
最感動的是聽到阿光主任的分享,學校的建設過程中,一塊土地十個人有地契,要如何去解決困難,動土時遇到臺灣九二一地震等等,諸多難關。泰國是異鄉,要做慈濟更不容易,她覺得自己能有這個因緣來這裏其實是很難得的,第一批踏上泰北的臺灣慈青團,真的很榮幸,「在我們來之前有很多的師姑、師伯花多少心思,多少愛在這塊土地付出的耕耘,才能成就我們的因緣。」
沛芸覺得人文交流可以開拓視野,突破自我,以前的她是不善表達的人,去年時沒有辦法這樣在臺上帶動,經過這一年可以成長很多,可以很有自信的講話。
夕陽西下,耀眼的陽光灑落一地的金黃,約略六點半左右來到新昌龍慈濟村-華生小學校,此時耳邊傳來熟悉的歌聲,「真正高興能見到您」〈歡迎歌〉,驚喜的看到小朋友們列隊唱著歡迎歌。
慈青們以一首〈I am powerful〉熱鬧地登場,臺下「愛的鼓勵」掌聲不斷。村長和校董事長特別來感恩慈青們來帶動,由領隊張政慶師兄送上來自臺灣的感恩卡與祝福禮。
分為中班以下的幼幼班、大班到小學中年級的小班,以及小學高年級、中學的大孩子班,小小孩在慈青大哥哥、大姊姊的帶動下,來到教室與廣場上互動。慈青熱情有勁的帶動唱,還有小朋友指名要跳〈海草舞〉,雖然天色已漸漸暗下來,華燈初上,此時大家的心卻是溫熱地。
村長看到來自臺灣的慈青團,特別表示很感恩證嚴法師;他表示有很多的老兵,很感恩大家說不出口,昌龍慈濟村一開始由慈濟捐建二十四戶,目前由外來的已經有六十多戶。
◎單親辛苦扶兒,感恩慈濟溫情
課程開始時,在圍籬旁一位抱著小女孩的婦人,一直等待著,似乎有話要說,志工好奇上前聊天才知,原來她是雲南的少數民族,目前五十三歲的羅小三,住在泰北的昌龍村已經四十幾年,在二十幾年前慈濟援助昌龍村時,她有受到幫助,聽到有來自臺灣的慈青團,特別帶著孫子與孫女一起來參加,因為她要感恩證嚴法師和慈濟人。
國共內戰時,她的爸爸從雲南逃到緬甸,而她就在緬甸出生,直到十五歲時,她來到泰北昌龍村,後來到曼谷工作三年,與先生結婚後又來到這裏,可是因為婆婆的關係,她的先生娶了二個小老婆,結果還是子嗣少,婆婆的執著,她只能帶著五個孩子獨自生活。
她哽咽地訴說慈濟還沒來的二十幾年前,她一個人帶著五個小孩生活,就因為她生了四個女兒和一個兒子,婆婆嫌她子嗣少,非要她的先生再娶小老婆,她只得一個人帶著孩子生活。
記得有一次一個孩子生病,她無法去做小買賣,沒錢給孩子看病,也沒錢吃飯,只得讓孩子餓著肚子去學校,老師問起,她和孩子與老師一起抱著痛哭,此時慈濟人帶來上人的祝福與補助,還蓋房子給她住,讓她渡過最辛苦的日子。
因為不識字的她,做的買賣是在泰北昌龍村這個貧窮的小村落,本來生活就苦,加上孩子生病,真的無語問蒼天,還好有慈濟人,而她也要感恩葉天浩醫師,幸虧有葉醫師的關心及照顧他們一家人的健康,所以她也很想念葉醫師,希望志工能捎去葉醫師訊息,說在昌龍慈濟村的羅小三想念他。
◎善惡大富翁
小朋友們圍成一個圓圈圈席地而坐,一起玩大富翁,輪流擲骰子,抽中白色的是命運,藍色的是機會,藉機會教小朋友分辨善惡,對的就往前,錯的就退後。
幼幼班下課時,一位小男孩哭著卻不想回家,因為他喜歡大哥哥、大姊姊,他捨不得回家。
夜幕低垂,課程已經圓滿,孩子們捨不得慈青們要離開,慈青夥伴趕忙說:「我們明天會再來!」,大家與孩子們互道晚安,告別可愛的孩子,再次乘著「雙條車」回到慈濟學校。


圖左 :同學蔡永成(右)說:「在影片中有一個人是幫助的人,還有一個人是接受幫助的人。」[攝影者:簡淑絲]
圖右 :泰國所有學校一週會有一天,上課時老師穿軍服、學生穿童軍服,慈濟清邁學校統一在週三實施。[攝影者:黃宗保]


圖左 :總務洪文敦師兄貼心地幫慈青們準備茶水,大桶小桶分裝,方便可給大家飲用。[攝影者:黃宗保]
圖右 :林季萱課程中「速戰速決、拯救海龜分類的好夥伴」,就是要讓小朋友了解垃圾分類與回收觀念。[攝影者:黃宗保]


圖左 :李哲鎬是第一次參加交流來泰國,他希望帶動小朋友,要做好垃圾分類,更重要的是不要製造垃圾。[攝影者:黃宗保]
圖右 :慈青夥伴賴勻汝個性活潑開朗,反應力快,只要有她在的場合,必定有歡笑聲。[攝影者:黃宗保]


圖左 :「啊!」「喂!」的聲音此起彼落尖叫聲不斷,從耳邊傳來顯得特別的熱鬧。[攝影者:黃宗保]
圖右 :過程中聽到孩子的哭聲,所有人都必須放下手邊工作去哄小孩,媽媽工作忙不完。[攝影者:黃宗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