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一個 | 下一個 > |
---|
![泰國清邁慈濟學校的因緣,泰國清邁慈濟學校主任張志光與慈青同學們分享著這一段珍貴的史記。[攝影者:簡淑絲]](/community/./images/community/EA33FAF0C18F11E9B5288061D0B56DFF_0.jpg)
◎慈善教育 本一體
當年,曾經一個禮拜走訪七十八個難民村,只限制在三個省分,臺灣慈濟基金會副總執行長王端正表示,回去請示上人後,1994年4月,泰北勘查,同年,也開啟「泰北三年扶困計畫」,1997年底該計畫結束後,志工持續規劃教育方案,2002年慈濟於海外所興辦的第一所學校,泰國清邁慈濟學校小學部建設動工,2005年正式開學招收第一屆學生,2007年舉行中學部建設動土典禮,2012年5月31日,舉行清邁慈濟學校中學部啟用典禮。
慈濟泰北勘察小組首赴當地勘察,志工探訪熱水塘安養中心的長者,實地了解狀況,以利後續研擬援助方針。當年泰北的經濟來源困苦,農作物僅有玉米、龍眼、橘子等等。
張志光主任回憶起早期勘災,常常就是一整天,教室結構不好、屋舍需要重建、農業輔導生活照顧、希望工程……從慈善進而教育,教育涵蓋慈善,兩者環環相扣,每個月最後一個周六,清邁慈濟學校的同學們,總會相約去做訪視慈善工作。
當時慈濟村建了五十六戶,群起協力,以工代賑,以人力協力整地興建,1996年昌隆慈濟村建村落成,也邀約章孝嚴先生蒞臨新屋落成剪綵。
因緣聚會下張志光主任不僅參與泰國清邁慈濟學校教育工程,還與志工陳世忠相遇,陳世忠告訴他:「我們正在興建一個村莊工程,想要邀約您來參加團隊,可否請您暫時放下手邊工作,但是,只能補貼您微薄的錢。」
張志光心想:「好吧!雖然我只是來做翻譯的,但因緣不可思議,把握因緣也隨順因緣。」連結了他和泰國清邁慈濟學校的密不可分的緣分。
◎願行化為真實路
回想起當年,為了讓孩子們能夠早日安心就學,工人們一天來來回回,運水泥、載沙,幾乎都沒得休息,很快地,工程也如預期的縮短了興建的天數和預算。
工程期間,慈濟人善巧地將竹子剖空,從5公里外引水來利用;施工的道路,十八年來都沒有損壞,也大大提升當地居民的生活品質。
慈濟泰北勘察小組首赴當地勘察,靜思精舍師父與慈濟人隨團前往,志工陸續關懷農業輔導、助學金、冬令發放,當年的靜思精舍師父常常來關懷,臺灣來的慈濟志工,每個月都會到泰北參加冬令發放。
泰北扶困計畫三年,第三步驟:進行農業輔導,栽種了很多玉米、水稻和茶園。 早期,泰北山上的孩子,中華學校與山上的教室都很簡陋,孩子的生活飲食也很匱乏。
張志光師兄看到這張歷史照片畫面,回想當年,王副總以衛星電話回報給上人,這才展開學校與慈濟緣起。
泰國清邁慈濟學校仍以人文教育為主,回首早年興建種種,諸多因素使得原本設計構想有些出入,原本設計在內的靜思堂也無法順利完成,早期興建學校波折多舛,曾經一度被停工,也常被發包的廠商預支工程款。
歷經了許多波折,也召集許多人開會、募款,當地的信仰中心召集募款,買回稻米,有了經濟來源後,重新再登記處理,最後由縣長與省長,解決了土地的問題,得以圓滿。
◎人文使命愛傳承
目前學校每個月都會辦感恩茶會,完工的泰國清邁慈濟學校校園非常美,學校的高低有50米,學校有滯洪池,也解決了排水的問題,張志光分享:「要用自然解決自然的問題。」
善用土地,宿舍後面有一大片茶園,也有栽種金煌芒果和阿薩姆茶,對同學們來說是以大自然為師,親近土壤,體會與大地共生息。
清邁的國際學校憑藉著優質的教學,為泰北地區鄉親的下一代,提供慈濟人文與教育。
來自中興大學慈青黃薰緣同學說:「聽到阿光主任說明泰北慈濟學校的緣起,過程中遇到很多困難,當初師姑、師伯堅持的一念心,令我非常感動,雖然主任說是被騙進來的,但從他的言談中,可以發現主任想為師公上人分擔的用心與毅力。」
慈青賴勻汝同學分享:「聽到主任分享緣起的過程,都是以愛護自然的方式解決大自然的問題,主任對這片土地的熱愛,真的很讓人動容,還有,他提到『教育是不能離開慈善的』讓我覺得,每間慈濟學校不管在哪個國家都一樣,精神就是慈濟人文教育最重要的地方。」
人文真善美簡淑絲分享:「彰化梁安順師兄早期曾經來泰北參與扶困計畫,我常常聽到梁師兄回臺的分享。但是,今天再當面聽到學校張志光主任的分享後,我覺得很感動,也更清楚知道泰國清邁慈濟學校的緣起。」
最後,張志光主任鼓勵慈青,「要把這分愛與使命,不斷地傳承下去!」


圖左 :學校總務張志光主任介紹慈濟泰北三年扶困計畫,剛開始他們勘災,用一個星期走訪七十八個難民村。[攝影者:黃宗保]
圖右 :慈青夥伴專注地聆聽,慈濟學校的建校過程,了解一路以來的艱辛,以及教育的理念與落實方式。[攝影者:黃宗保]


圖左 :張志光師兄(左一)看到歷史畫面,回想當年,王副總以衛星電話請示上人,學校的緣起令慈青相當感動。[攝影者:簡淑絲]
圖右 :慈青黃薰緣說:「堅持的一念心,令我非常感動,可以發現主任想為師公上人分擔的用心與毅力。」[攝影者:簡淑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