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一個 | 下一個 > |
---|
![三十年的志工行,陳汝雲愈做生命愈充實、愈有活力,她天天笑逐顏開,說:「做慈濟不快樂也難!」[攝影者:王耀正]](/community/./images/community/06A227D0C1C111E9B5288061D0B56DFF_0.jpg)
今年(2019年)七十八歲,1992年受證慈濟委員、1997年教職退休的陳汝雲,回憶當年當小學老師很累,在還未有實施周休二日前,她的休假日是這樣度過的:「周六下午好好休息,禮拜天睡到自然醒,然後口含糖果、眼看小說、耳聽音樂,好不愜意!」
為了「證實」上人說的「休息」,她利用假日去慈濟醫院做志工來「休息」、「休閒」,結果因「休息」而生「歡喜心」,讓她走入一條「修行」的慈濟菩薩道。三十年的志工行,她愈做生命愈充實、愈有活力,她天天笑逐顏開,說:「做慈濟不快樂也難!」
◎考師範扭轉人生
1942年,出生在花蓮東海岸的壽豐鄉水璉村,母親生有五男五女兄弟姊妹共十人。陳汝雲六歲時,過繼給未有小孩的舅舅,養父以拉牛車為業,生活非常清苦。
讀小學時,放學和假日都要放牛、割草、剁豬菜、餵雞鴨,連學校遠足也不能去因要看牛。「每天在田裡和風呀、雨呀、大太陽奮鬥很辛苦,因此能到學校讀書是最快樂的日子。我認真讀書,花女初中畢業考上公費師範學校當老師,我扭轉了我自己的人生,也扭轉了我的家庭環境。」陳汝雲笑盈盈地回憶著。
十八歲師範學校畢業當老師賺錢養家的陳汝雲,當年老師一個月薪資七百八十元,第一年8月報到,到10月一起領三個月薪水共二千三百四十元,「這對窮人家來說是天大的數字,我養父一輩子沒拿過這麼多錢。我每月薪水都是雙手全數奉上。」孝順的陳汝雲是養父母的驕傲。
因此鄰居曾跟養父說:「天來,你有夠厲害,查某仔考上師範學校要當老師了。」爸爸很得意:「就是講嘛!本來就是想要這查某仔留起來,幫我餵牛餵豬,現在就沒腳手啊!」
◎身為養女的命運
1968年之前,東海岸還未開闢臺十一線公路,從花蓮市養父母家要回生父母家,得天未亮就出發,迎著天空閃爍的星星,踩著路邊的露珠,趕搭火車到壽豐豐田,再走路穿越海岸山脈,爬山、下山,等到太陽快下山,才走到水璉村生母家;因此一年只有過年和暑假才回「娘家」。
「若跟養父母很親,好像忘本;如果和親生父母很親,擔心養父母不放心,會不會長大就叫回去了。」自認對生父母及養父母都不很親的陳汝雲表示,做志工後,看盡人世間的因緣合和,對生、養父母之間的關係,也就不會有在意的心了。
養父於1981年生病,不久又二次中風,於1998年往生;養母1990年生病臥床,2010年往生。中年時期的陳汝雲要上班又要照顧二位臥床的養父母,雖然後來養父送養護中心照顧,但前後二十幾年在學校、養護中心和家之間勞累奔波,雖有小她七歲的弟弟(之後也過繼給養父母)一起照顧養父母,但回想起來那段日子,陳汝雲嘆了一口氣:「整天忙得像棒球選手跑四壘似的團團轉。」但行善、行孝,她都做到了。
生了四個孩子的陳汝雲,她的婚姻很戲劇化,當年養父母想留陳汝雲來招贅,陳汝雲不想當招贅家庭的「三明治」,不惜忍痛兵變,嫁給一位公務員,四十九天定終生。幸好先生體貼老實,會幫忙照顧孩子、做家務。「我很努力經營我的婚姻,並互相尊重,給彼此留有自己的生活空間……」
◎以媽媽心愛學生
教育是她最熱愛的工作,服務教育界三十七年,她對推動「靜思語教學」心得是:「『靜思語』要先內化,變成自己鼓勵自己向上的動力,然後傳給學生才會有說服力。」
她說身教很重要,有一天她走在路上,有學生向她鞠躬問好,她問:「是我處罰你才記得我?還是因為我對你不錯,你才記得我?」學生回答都有。讓陳汝雲感動的是,她不是那位學生的級任老師,而學生竟然記得她;因為陳汝雲始終以「媽媽心」去愛她的學生啊!
陳汝雲表示,早年社會風氣很純樸,家長把孩子交到學校,對老師都相當的信任和尊重,所以老師很樂意給孩子個別指導。因此當老師是非常好的工作,所以她一直把老師「職業」當「志業」在付出。
◎無縫接軌做慈濟
「因為在退休前七年我已經當志工了,所以退休後非常開心,可以『無縫接軌』做慈濟。」退休後,她的腳步更快了,全心地投入慈濟四大志業八大法印;
舉凡醫療志工、慈善訪視、慈濟社區活動、教聯會活動、靜思堂導覽等等,都有她歡喜付出的身影。
形容自己是年次很輕的「年輕人」,2019年8月16日開始一連三天的「慈濟受證教師聯誼」營隊,為了把握機會,陳汝雲承擔隊輔,她覺得自己已通過體力和腦力的考驗;尤其最大的收穫,就是上人近年不斷提「莫忘那一年」,她捫心自問受證、參加教聯會這麼多年,「我的初發心和熱情一直都在!」
要當「可愛老女人」的陳汝雲,活到老學到老,把握當下付出,活出最有價值的人生!


圖左 :教育是陳汝雲最熱愛的工作,服務教育界三十七年,她對推動「靜思語教學」心得是:「『靜思語』要先內化,變成自己鼓勵自己向上的動力,然後傳給學生才會有說服力。」[攝影者:王耀正]
圖右 :為了「證實」上人說的「休息」,她利用假日去慈濟醫院做志工來「休息」、「休閒」,結果因「休息」而生「歡喜心」,讓她走入一條「修行」的慈濟菩薩道。[攝影者:羅明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