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3月24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志業體活動報導 清真寺帶動 守護純真之愛

清真寺帶動 守護純真之愛

E-mail 列印
一夜雨未歇,細雨迷離的夜,清晨耳邊傳來廣播的聲音,喚醒沉睡的大地,轉瞬間雨停了,悅耳的蟲鳴鳥叫聲伴隨著雨聲,此彼落地演奏著,此時天亮了,地上雖然還看得到明顯的水漬,但是展新的一日即將寫下美麗的篇章。

2019年全球「慈濟大專青年人文教育交流」泰國團領隊張政慶師兄,恭讀靜思語:「自己有沒有進步,不是看做事能力的提升,而是觀照自己情緒的波動。」

感恩香積廚工團隊在交流期間準備三餐,讓我們有滿滿的力氣可以付出,慈青夥伴們以愛的鼓勵加「好吃!好吃!好好吃!」泰語版的感恩,並送上結緣品--種子靜思語。

搭乘雙條車來到清真寺時,孩子們看到車子緩緩地來到門口,看到孩子們開心地跳起來。今天(8/9)明顯得看出孩子們的心也跟著熱情起來,尤其〈地球的孩子〉這首歌,「前跳、後跳、向左划、向右划……」。

火車過山洞!大家排成一列長長的火車,當被抓住的請說出「想對誰感謝!」有小朋友感謝同班同學,而且有幾位都感謝同一個人,原來是因為他會和他們一起玩,而且會說笑話。

在清真寺的同學多數是緬甸難民,也有少數是特意來學習《可蘭經》的虔誠回教徒。來自雲南的沐伊馬楠很感謝從河南來的趙文華,除了他們同樣來自中國大陸,語言無礙,可以相互作伴外,最大的原因是,當馬楠因為經文背不起來感到絕望時,文華會為他鼓勵、加油打氣,現在馬楠已背二十五本,預計明年背熟滿三十本後,就可以畢業回家。而已經來四年的文華,目前已背熟二十七本的《可蘭經》,只要再背熟三本就可以畢業。

馬副校長帶慈青團員們一起到孩子們住的地方,房門一打開不大的空間中有十七個床鋪,簡簡單單的房內,只有床和棉被、枕頭,除此之外什麼也沒有,另外有一個置物間,每個人有一個置物櫃,這是孩子們的全身家當。整齊的床被,內務的整理,是學校對生活教育的要求。

走進教室,是平常教導《可蘭經》的地方,馬副校長一邊介紹環境,地板上鋪的地墊別人送的,寺內許多物資都是善心人士的支持。慈青們翻閱阿拉伯文的《可蘭經》,大家看到滿滿的「豆芽菜文」根本看不懂,對於學《可蘭經》還要同時學習阿拉伯文的同學滿是敬意。

馬副校長表示《可蘭經》都是教人做好事,一天五次禮拜,禮拜前要先淨身,洗手腳、洗臉……,男同學教學男慈青們體驗淨身的步驟,馬副校長親自教女生淨身;來到禮拜堂,以往都是老師在臺上誦經文,同學聆聽,也會有讓比較資深的同學學習的時候,看見剛剛嘻笑歡樂的同學,穿著正式服裝,在臺上不念誦《可蘭經》,虔誠莊重的神情,令人敬佩。

來到女生的禮拜堂,看到五位女村民們,穿著非常華麗而有特色的阿拉伯風情服裝,頭巾與長袍或站或拜,女慈青們也跟著學習禮拜,對大家來說是一場不同宗教的洗禮體驗。

下午四點三十分,忽然下起雨來,似乎是不捨離別,但圓緣時刻來臨,慈青們以〈愛在碧海藍天〉手語歌揭開序幕。牆上的匾額上題著:「傲畏真主、襄清守真」。螢幕上播放這二天回顧的照片秀,孩子們看到螢幕上的自己和好朋友,不禁笑出聲來。

先由年紀大一點的同學表演〈感謝〉的手語歌,接著小朋友上場表演〈hokey pokey〉唱唱跳跳,校長、副校長、董事長與老師們,微笑看著同學的表演,短短一天半就能有這樣的表現,孩子們的學習力真的很強。

贈送感恩卡與靜思語卡片祝福吊飾給學校的師長們,慈青們帶來的活動與知識,希望大家能將這份愛延續下去,並贈靜思語種子吊飾,希望孩子們能將這顆愛的種子,種在每一個人的心中,希望他們將來也能去幫助需要的人,小朋友們禮拜的時間已到,也是大家互相道別的時刻。

就讀澎湖科技大學的慈青黃裕鈞分享:來到泰北清邁令他很感動的是,因為文化不同,生活方式與水平也不同,尤其是來到泰北的邊境,和他去年參加馬來西亞人文教育交流的感覺很像,都是因為戰爭或生活上有需求,而逃難到這裡,尤其是和清真寺的小朋友互動,跟去年在難民學校的帶動很相似。

因此讓他感覺要更加懂得知福,以及學習他們為了生活,而繼續奮鬥的那一份心,過程中也能感受到同學們期待我們帶來的活動,都很認真學習、奮力向上的動力。

只是活動的第二天,看到慈青早上到的時候,同學們開心地跳起來,感受到他們很期待與迫切地跟哥哥姊姊們互動,真的很感動也很開心。在澎湖讀書的裕鈞,希望回去能幫助在當地基層需要幫助的人,因為他們經常會被忽略。

皎潔的月色,星光閃閃的天空中,也是感恩的時刻,這趟的活動交流,真的要很感恩,包括訪視、邊防學校的第一次發放……等等,都要感恩一路上有淑芬師姊滿滿的愛心水果、點心與陪伴,也因為有當地慈濟人的長期付出,才能有我們大家今日的慈青泰國團的感動。

志工黃鳳美師姊分享,很多事情並非只有一個答案,從不同的角度看就會有不同的答案,相處需要的是默契陪伴,需要的是耐心。虛情留不住,真心總會在,記得以前還沒進慈濟的她穿著像聖誕樹,現在的她是只要慈濟這套制服,三十多年來從不間斷;從淑芬師姊的身上看到慈濟的種子根深蒂固,覺得和她如同姊妹般的情誼。

鳳美師姊送給淑芬師姊一對「慈青娃娃」,因為是非賣品,淑芬師姊一直很喜歡,可是卻不可得,這是一份驚喜。每個人給師姊一個愛的抱抱,「請記得每一個笑臉,您在泰北做慈濟,不孤單!」

淑芬師姊分享到記得當初每次來參加營隊,從曼谷搭車來,五年前從黑夜來天還沒亮就離開,從沒看過這裡的環境。為了想做慈濟、留住人才,她來清邁租房子開始做,從不認識人到迷路,找村長與村民等等,因為村民對慈濟的誤解,很多人不喜歡慈濟,找村長辦活動,一直不斷地努力,直到現在很多的村民都是會員,而且慈濟學校的老師也都是會員。

尤其關懷熱水塘的老兵,她用心地營造家的感覺,煮熱食讓老兵看到炊煙、聞到香味,感覺回到家的溫度,從一月一次探望到一周去三至五次,真心把老兵們當家人陪伴。

五年來經過挫折,都想盡辦法克服,而且每次都會有菩薩適時地出現,尤其這次的發放,前幾次去學校,送蘋果給小朋友吃,但是孩子捨不得吃,一顆蘋果吃好久;原本預定五日發放,學校臨時改變要取消,她得知後特別開一個半小時的車去找學校溝通,不忍孩子們的艱苦,柔軟身段,溫言軟語的拜託學校,物資都準備妥當請務必讓發放順利進行。

淑芬師姊特別帶來當地師兄自己製作的芒果乾,並送給每位慈青,一條手工製作的少數民族「阿卡族」送給客人代表祝福的掛繩,在大家愛心滿滿的感恩聲中劃下圓滿。

圖左 :聯合圓緣晚會上,臺灣慈青上臺表演一首〈愛在碧海藍天〉歌曲。[攝影者:黃宗保]
圖右 :全體在大門口合影留念。[攝影者:黃宗保]

圖左 :學生們都是住校,一年回家一次,馬副校長帶領慈青巡禮生活起居環境,從十七人的大通鋪到《可蘭經》誦經教室。[攝影者:潘培菁]
圖右 :馬副校長陪伴清真寺超過二十年,希望讓難民孩子有正式身分,未來可正當謀生,她同時也是三十幾位學生法律上的媽媽。[攝影者:潘培菁]

圖左 :小學以下的學員,很多只懂緬甸話,還好有聽得懂華語或泰語的同學,幫忙翻譯,微笑讓彼此沒距離。[攝影者:簡淑絲]
圖右 :馬副校長表示《可蘭經》教義在教人做好事,每天五次禮拜,凌晨三點半為宵禮,是寺內的生活作息。[攝影者:黃宗保]

圖左 :志工黃鳳美師姊感恩邱淑芬師姊分享,很多事情並非只有一個答案,從不同的角度看就會有不同的答案。[攝影者:黃宗保]
圖右 :每個人給邱淑芬師姊一個愛的抱抱,「請記得每一個笑臉,您在泰北做慈濟,不孤單!」[攝影者:黃宗保]
圖左 :副校長帶領慈青夥伴們了解禮拜儀式,禮拜前要先淨身,或至少洗臉、洗手、洗腳,動作都是有步驟。[攝影者:簡淑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