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一個 | 下一個 > |
---|
![刁吉亭在馬來西亞,導入中醫養生觀念,積極推廣淨斯產品,並為此立下目標——至少要進行一百場宣導講座。[攝影者:張清和]](/community/./images/community/32810F50F65611E9AE6069D4E3186266_0.jpg)
「20 19年海外培訓委員慈誠精神研習會」花蓮梯,九百多位學員中,馬來西亞就有四百三十多位。來自馬來西亞霹靂州的刁吉亭,是位中醫博士,高中畢業後到新加坡念中醫,爾後赴天津中醫藥大學念碩士,再到北京中國中醫科學院攻讀博士學位,在霹靂州當地已執業二十多年。
◎許下心靈歸依處
1968年出生的刁吉亭,父母親都是馬來西亞籍,小學、國中唸的是華文學校,初探中華文化,他單純一念心,「中醫是中國文化,值得傳承跟發揚。」再者,他認為中醫師執業時間可以很長,即使到了八十歲都還可以職業,「而且,年齡越大越出名,求診的人會很多!」
只是一念單純的心,沒想到,中醫這條路真正成了他的事業,撐起他的家業,卻也在二十多年後,成就他走上慈濟的志業道路。
營隊第一天(10/23)上午「那一人、那一念、那一年,就從這裡講起」課程中,刁吉亭反問自己,的「那一念」是在何時?回憶,把他帶到二十年前,一群朋友請他開車載去機場的那一幕......
坐在前座的他,聽著後面的朋友說到:「我們要回去臺灣的心靈故鄉。」「心靈故鄉?」這是刁吉亭第一次聽到,又感受朋友們滿心喜悅的心情,心裡不自覺起了漣漪,「有一天,我也要回到心靈的故鄉。」
這群「朋友」從臺灣回到馬來西亞後,陸續邀約刁吉亭參加慈濟的活動和人醫會的義診,此因緣,促成他在2014年9月,到花蓮參加慈濟國際人醫年會(TIMA)。
◎生命的另一個里程碑
因為年輕,事業、家業都在起步,從起心動念到真正踏上花蓮這塊土地,一蹉跎,就是二十年!之前,連續幾天的TIMA課程,將刁吉成往後的人生路,帶往另一個里程碑。證嚴上人說的「良醫」,與他在接受醫學教育時,師長對他們耳提面命的教導,「當醫生不只是醫病,而且要有醫德。」不謀而合,又感念上人創辦慈濟醫院的悲心和培育「良醫」的艱辛和使命,他流下了男兒淚。
「心裡在想,男兒有淚不輕彈,為何我會流淚?」刁吉亭很明白,流淚,不只是因為見了上人高興,而是感覺慚愧——內心感覺,漂流在外的弟子,到了這麼久才回來!就在當下,他發願回馬來西亞要參加新進志工培訓,並且繼續參加人醫活動。
「那一念」,也讓他回想,當初在霹靂州發展人醫的時候,雖然人少,但是,了解貧病相依及守好眾生健康的使命,促使他的腳步愈走愈堅定。兩年多來,每週三固定在慈濟支會排定義診,提供民眾健康諮詢、中醫和西醫等服務;此外,只要志工需要人醫團隊協助,他就會安排人員過去。
◎受證只是開始
在新加坡念大學時,刁吉亭第一次上佛學課程,讀的就是印順法師的著作,但沒有深入了解;接觸慈濟之後,才了解佛法的真義及真諦,「上人的法,是生活中的法,是做得到的。」
刁吉亭永遠記得,在學醫的一段過程,那是第一次走入手術室,當麻醉劑打入患者身體失去知覺時,他當場愕然,「人的生命就那麼脆弱,只是一根針劑打入,就讓他沒有意識!」接著,一連串的疑問竄進腦中,「生命的意義到底是什麼?」「人生的價值到底是什麼?」他不僅看到眾生因病而苦,更深深體驗到「無常」的震撼。
目前,刁吉亭在馬來西亞,導入中醫養生觀念,積極推廣淨斯產品,並為此立下目標——至少要進行一百場宣導,兩年來,已進行三十場。他說:「五穀粉中有淮山、薏仁,是常用入藥的草本植物;菌草系列則跟中藥的冬蟲夏草有相似的功能跟作用,這些恰與他的中醫專業相關。」
「無語良師」,也讓刁吉亭回想起,在中國念書,第一次上「解剖課」時,就把大體老師的一條動脈切斷了,教授當場警告:「如果這是活體,這個人可能就不行了!」頓時,他心生警惕——日後行醫,醫治每一位病患,都要步步謹慎。
營隊第一天,曾國藩教授分享「無語良師 大捨之愛」的大體捐贈環節,令人深思,「人死亡之後,還能做些什麼?」刁吉亭在心中下了一個決定,「我曾經在無語良師身上劃刀,日後也要捐贈大體,讓醫學生在我身上劃刀!」並說:「回來受證,了解受證只是開始,不是結束,也是希望承擔更多的責任和使命。」


圖左 :刁吉亭(中)回臺灣受證,更了解受證只是開始,不是結束,是希望承擔更多的責任和使命。[攝影者:張清和]
圖右 :慈濟大學副校長曾國藩主講的「無語良師 大捨之愛」,感動海外學員,大家都專注聆聽。[攝影者:李昭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