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4月19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花蓮 久和媽媽林翠雲 走出富足人生

久和媽媽林翠雲 走出富足人生

E-mail 列印
一位只有小學畢業的歐巴桑,卻有拯救地球的宏願,她是社區家喻戶曉的「久和師姊」、「久和媽媽」。早年,花蓮環保剛起步時,她除了自己力行環保生活,更走出去大聲疾呼,帶動社區鄰里掃街、做資源回收,並向政府力爭 「垃圾不落地」。

◎白手起家的年代

「久和」是林翠雲洗衣店的店名,認識她的人都這樣稱呼她,她精彩的環保人生,就從洗衣店來說起……

1950年,出生在臺東縣鹿野鄉的林翠雲,父親務農、家境貧窮,小學畢業就沒有再升學。二十二歲時,經媒妁之言嫁來花蓮,先生李勝雄是泥水工,為人木訥老實。

1986年,林翠雲和先生改行,在花蓮市中興路的住家開洗衣店,創業初期,生意不多,先生洗衣,她顧店兼為人縫衣、修改衣服。

在整理客人送洗的衣服時,發現有破損、脫線或鈕扣掉了,林翠雲就順手縫補;又因地緣關係,常有軍警界的顧客,她也免費幫他們的制服繡名字、縫臂章,這小小的貼心動作,讓她留住許多客人的心。這間洗衣店,是她廣結善緣的地方,也讓她走出心靈富足的人生。

◎慈濟因緣啓悲心

開店後沒幾年,有一天,因送衣服給鄰居,而認識來收功德款的慈濟委員陳春美,當即歡喜為全家人加入慈濟會員。不久,陳春美邀林翠雲到啓業不久的花蓮慈濟醫院參加醫療志工招募聯誼活動,並帶回一本《證嚴法師的慈濟世界――花蓮慈濟功德會的緣起與成長》,林翠雲細讀這本黃色小刊物,又是哭又是笑:「怎麼有這麼偉大的師父和感動人的事情。」

1991年,林翠雲得知大陸華東大水災,不捨災民的她,雖然當時洗衣店準備要重建,先生正愁錢不夠,她卻以「給大陸災民蓋房子比較重要」來說服先生,而慨捐十萬元給慈濟賑災。

就是這樣的悲心,她也每週三下午,和陳春美到醫院當半天醫療志工,在「見苦知福」中,林翠雲覺得能付出做志工是最快樂的人生。

◎洗衣店也是道場

早期,洗衣店為服務顧客,全年無休,營業時間長達十四、十五小時。每次林翠雲去做半天醫療志工,先生要顧店而無法洗衣服,為此,夫妻間有了爭執。

那時,林翠雲從《慈濟》月刊看到證嚴上人說的一句話:「在生活中時時學習,在工作上處處修行。」為了家庭和諧,林翠雲退一步想:「雖然無法出門做志工,在家裡也可以做慈濟。」

而1992年,花蓮環保剛起步,也沒有環保站,慈濟志工在花蓮推動紙類回收,以每月第一個週日,在花蓮市各臨時定點做環保宣導及資源回收。

此後,只要顧客上門,林翠雲就熱心宣導環保,並介紹慈濟和募心募款,有客人因此被「嚇跑」。林翠雲認為淨化大地是刻不容緩的事,她繼續在店裡說環保、講慈濟,她的誠心,讓她帶出十幾位「小雞」受證為慈誠和委員。

因常常到公家單位收送衣服、會議桌巾、床單,林翠雲眼光都會刻意「掃描」垃圾桶,發現沒有做分類的,就很勇敢跟主管宣導「垃圾減量和環保回收的重要」。

有一次,她到花蓮港務警察所(現為花蓮港務警察總隊)送衣服,因口渴到餐廳倒一杯水,卻發現垃圾桶有很多保麗龍碗和免洗筷,於是找機會跟主管說「垃圾減量來護大地」,沒想到隔了幾個星期再去,有人對她說:「妳來餐廳看看,因為妳的影響力,現在我們餐廳做一個廚櫃,貼上名字給大家放碗筷了。」這件事,讓林翠雲更加有信心去推動環保。

◎力行環保新生活

這年(1992年),林翠雲在洗衣店對面空地闢建一個環保回收站,讓社區的回收資源有一個集中存放點。除了紙類回收,也漸漸擴及到其他的資源。每天晚上九點洗衣店打烊後,她開著廂型車和慈濟志工吳蓮英出門到百貨公司、商店門口、沿路街道收取環保資源。為了守護美好環境,她也帶動很多人一起來做環保。

而這環保回收站,也提供環保教育功能,附近學校的大小朋友,甚至幼兒園孩子,老師會帶他們來聽「久和媽媽」說環保,學習認識什麼是可回收的資源;附近的高中學生,老師也會帶他們來做環保分類。

為了徹底落實環保,當知道「塑膠袋焚燒有毒,埋在地下,千年不壞。」林翠雲就帶菜籃、保鮮盒買菜,並在菜市場逢人就宣導要自備購物袋。

她也將店內裝客人衣服的塑膠提袋,改換成紙袋,紙袋外面印有環保漫畫及環保文宣,林翠雲笑著說:「雖然成本大大增加,但能為大地盡一分力,是值得的。最高興的是,有很多客人會自備紙袋重複使用,也會提供家裡多餘袋子給我。」

「做環保後,我省很多、賺很多,撿到很多寶貝呢!」林翠雲笑呵呵說,家裡的傢俱、廚房的鍋碗盆,很多都是撿來的二手貨。很節儉的她,也不再買衣服,穿的是二手衣,連獨生女兒出嫁時,她當丈母娘穿的典雅旗袍,竟也來自環保站的回收衣服呢。

她力行全方位的環保生活:自己做肥皂、用果皮做酵素清潔劑;廚餘當堆肥,洗菜水留下來澆花;回收的布料、廣告布條,就縫製成棉被套和裝資源回收環保袋來和人結緣,她真的做到――「物盡其用和垃圾減量」。

◎推動垃圾不落地

話說,二十七年前(1992年),林翠雲女兒讀花蓮女中時,因認識學校老師組成的「花蓮環保工作隊」,而加入這環保工作隊的義工行列,這也讓林翠雲的環保視野和足跡更加寬廣。

做環保後,林翠雲心想:「光靠慈濟人做環保是做不完的,政府的清潔隊一定也要來做。」1994年,林翠雲邀「花蓮環保工作隊」的張淑貞老師,一起去拜訪花蓮市長之後,花市清潔隊就選定每個週日是資源回收日。

而當年,花蓮垃圾車還未實施「垃圾不落地」,馬路上到處都是綠色大垃圾桶,裡面有垃圾和資源混雜一起,非常髒亂。

1996年某天,林翠雲到臺北一位朋友家做客,傍晚時分,朋友說:「垃圾車來了,我去丟垃圾」。「你們這裡沒垃圾桶啊?」林翠雲非常驚訝:「這垃圾不落地,我回花蓮一定要推動。」

於是,林翠雲再和「花蓮環保工作隊」張老師去市公所當「說客」,向市長說明「垃圾不落地,才能還給街道乾淨和美麗」。因此「垃圾不落地」就從花蓮市美崙地區開始試辦二個月,接著花蓮市才全面推行,後來再擴及到全縣。

隔年(1997年),林翠雲獲選為「全國推動環保有功義工」,到臺北環保署接受表揚,她真的是實至名歸!

在開始推動垃圾不落地期間,遇到重重困難,林翠雲更成了許多人指責的「箭靶」;有人誤了垃圾車時間,就把垃圾丟在她店門口,說:「錯過垃圾車時間,我沒地方放垃圾,這都是妳造成的……」

於1997年受證委員的林翠雲,回想剛做慈濟時,看到路邊很多垃圾桶非常髒亂,就發願有一天一定要讓它從馬路消失,有願就有力,她感恩道:「我真的做到了,真的把垃圾桶消滅了!」

◎帶動鄰里來掃街

過去,環保意識還不普遍,馬路邊常見許多垃圾隨風飛舞。1992年的某天早上,林翠雲去打太極拳回來,看到店門口對面停了一部遊覽車,下來一群日本觀光客,準備要去參觀美崙傳統市場,而馬路上有很多垃圾,面對外國觀光客,讓林翠雲當下覺得很羞愧,「明天早上開始不去打太極拳了,我要把馬路上的垃圾撿乾淨,這也是運動。」

趁著清晨五點人車稀少時,她拿一個大袋子和一個鐵夾,從店門口沿街撿拾垃圾到亞士都飯店,每天來回一個多小時,撿了五年多垃圾後,她覺得一個人的力量有限,就去拜訪里長和美崙地區的幾家飯店經理,林翠雲跟大家說:「每人從自己前面的街道開始,多掃三、五公尺,環境就會變美麗。」

此後,每月最後一個禮拜日下午二點到四點,除了社區居民,也有美崙、亞士都、中信等飯店,都來認養掃馬路,讓花蓮市街道變乾淨了。

◎歡喜分享環保經

環保在臺灣剛起步的那幾年,她常常在慈濟共修活動中,也在花蓮的廣播電臺、幼稚園和學校,向大家分享如何做環保。而當時在慈濟大學任教的陳昭儀教授,曾引薦林翠雲到全省許多大專院校講環保。

全身都是環保細胞、說話幽默風趣的林翠雲,面對大學生,她的開場白是:「我是臺東出生的,臺灣長大的,講快一點就是『臺大』的啊……」有趣的言語,讓臺下的大學生爆出一片笑聲,她的環保分享非常精彩,讓人聽了津津有味。

不但如此,她的「環保經」,還漂洋過海到美國和當地的慈濟人分享呢!

五年前(2014年),將洗衣店交給女兒、女婿經營的林翠雲,做環保近三十年,今年(2019年)七十歲的她,每天仍然開著環保車到到處收取環保資源,並樂此不疲,且越做越快樂,身體越健康!

林翠雲常說:「環保是不歸路,也是本分事。做環保很簡單,做就對了!」

圖左 :今年(2019年)七十歲的林翠雲,每天開著環保車到處收取環保資源,且越做越快樂,身體越健康![攝影者:陳毅麟]
圖右 :不怕髒不怕累,做環保只為垃圾減量和守護地球環境,林翠雲常說:「做環保很簡單,做就對了。」[攝影者:陳毅麟]

圖左 :為了留給子孫一個乾淨的地球,努力做環保的林翠雲,不論寒冬或暑熱,每天大街小巷都有她做環保的菩薩身影。[攝影者:王鳳娥]
圖右 :林翠雲在社區大樓的資源回收空間,整理及收取回收資源。[攝影者:王鳳娥]

圖左 :林翠雲利用回收的廣告布條,縫製成可重複使用裝回收物的袋子和社區結緣,真的做到「物盡其用和垃圾減量」。[攝影者:王鳳娥]
圖右 :力行環保生活的林翠雲,洗菜水從二樓的廚房外陽臺,接塑膠管流到樓下的大水桶,再拿來澆花。[攝影者:王鳳娥]

圖左 :2019年花蓮環保志工受證這天,林翠雲和先生李勝雄兩人歡喜到靜思堂觀禮。[攝影者:陳毅麟]
圖右 :林翠雲和先生李勝雄都是受證慈濟人,也是慈濟榮董,他們夫妻生活儉樸,卻樂於行善布施、處處廣結善緣,是一對幸福的菩薩道侶。(林翠雲提供照片 )[攝影者:陳毅麟]
圖左 :做環保後,非常惜福不再買衣服的林翠雲(中),獨生女兒出嫁時,她當丈母娘穿的典雅旗袍,就是環保站的回收二手衣。(林翠雲提供照片)[攝影者:王鳳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