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一個 | 下一個 > |
---|
經過一年的培訓委員慈誠課程,學員於2019年6月9 日在香港分會舉行圓緣活動,並發願要用心走好慈濟路;資深委員與慈誠分享他們擔起如來家業的心路歷程。
◎熟能生巧 越做越熟練
吳萬里秉持「慈悲喜捨」四無量心,投入各項志業如慈善、醫療、教育、人文等。 在居家關懷、街友探訪、急難救助、醫院與療養院探訪、親子慈少班......分會各大小活動,皆可看到他付出無所求的身影。
他急上人所急,怕來不及,並「以佛心為己心,以師志為己志」的道心,傳承上人「為佛教,為衆生」的使命,在慈濟菩薩道上精進再精進。
四大志業中的人文部份由資深人文真善美志工林惠鴻分享。她強調一生無量,人人都可參與人文真善美志工的工作,每個人都是一部大藏經,拿起一枝筆、一支手機,就可以為歷史做見證。「每個人都能抱持此心,隨時記錄身邊所發生的事,為歷史留芳。」
學員謝勤也談起她參與人文真善美志工的心得,剛開始有點把握不到重點,後來用心把零碎的資料串連起來,就可以了。「熟能生巧,希望以後會越做越熟練,但仍要用心。」
◎心中有法 用在生活中
活動中,志工李濟山講解對靜思法脈至為重要的《無量義經》,「整個經義就是教菩薩法,教我們人間菩薩以出世的心做入世的事,而上人力行經的精神,展開慈濟四大志業,從臺灣走到全球。」
《無量義經・說法品》是佛陀說法的精要,是教育的精髓,修德入法,自覺覺他。他強調,證嚴上人宣說此經,眾人聽聞後如法修行,可以去掉許多的煩惱,而得滿心歡喜。「在此末法時代,災難偏多,人心險惡,一定要用心投入人間菩薩的行列。」
圓緣活動的另一個環節是潘煊所寫的《行願半世紀》讀書分享,目的是要讓學員對慈濟在半個世紀以來所做的事,有個總括的概念。另外,將佛法入心,以佛法解決人生的許多煩惱,從而找到一個方向,走好這條菩薩道,也走好自己的人生路。
有幾位女學員說,以前婚姻遇上煩惱,加入慈濟後,因法入心而茅塞頓開,體悟到生命的價值。「感恩慈濟救命之恩,自己重新調整,思考往後如何運用寶貴的生命,回饋給慈濟,做好上人的弟子。」
「以前在生活、工作、人與人之間,產生很多煩惱,進了慈濟,加入志工行列,接觸佛法後,知道因緣果報的道理,懂得內省與懺悔,用靜思語或佛法來對治煩惱,因而解決了問題。」學員莊智聰發願要走好這條菩薩道。
在培訓階段,學員聽聞佛法,參與志工行列,見苦知福。讓他們心中有法,用在生活中消除煩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