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一個 | 下一個 > |
---|
◎苦人所苦 尋求他方支援
阮醫師有著陽光般的笑容,性格開朗,和他所服務的低收家庭孩子,很容易打成一片。當王麗萍第二次再去送物資時,阮醫師卻心事重重,他說:「這裡大多數是低收入,而且很需要幫助的病人,我很焦急!」所以我們就開始一起計畫進行食物發放。
原來疫情重創經濟,許多家庭財務陷入困境,原本收入就不穩定的低收家庭,得面對更大的挑戰。每次阮醫師看見前來就醫的孩子,因三餐不繼而出現營養不良等健康問題,極為不捨;在和家長進一步瞭解狀況後,更是無法對這些家庭困境坐視不理。
然而,一個人的力量有限,心有餘而力不足,沒想到六月份和慈濟志工相談後,慈濟願意一起協助這些家庭,讓阮醫師心頭為之一振。
◎食物發放 看到希望能量
7月11日,慈濟志工載著糧食物資前往Sevens Corners醫院診所,志工在停車場搭起慈濟藍色帳篷,阮醫師也帶著一大箱的嬰兒奶粉配合發放。
早在發放前,他已經向病童家庭發布資訊,鼓勵有需要的人登記領取物資,並招兵買馬,邀請兩位會講西語的醫師朋友卡洛琳·普瑞茲(Carolia Saldarriaga Perez,Pediatrician at Neighbourhood Health)以及塞伯斯·岡薩雷斯(Sebastian Ochoa Gonzalez,Allergy and Immunology at Clinical Fellow)加入發放行列。
這天(7/11)好熱鬧,不同族裔的人穿上慈濟志工背心,幫忙做翻譯、搬貨、分發和引導動線等。許多西語裔、非洲裔家庭,從志工手上接過香積麵飯、蔬果乾糧,家裡有嬰幼兒的就從阮醫師那兒取得奶粉。
有的志工蹲下身來教孩子們比手語,講西語的醫師在了解慈濟理念後,受到感動,現學現賣用西語將慈濟慈悲濟世、積小愛成大愛的「竹筒歲月」精神,介紹給前來領物資的家庭,希望在社區深植更多愛的種子。
這場「食物發放」,彷彿是全球疫情的一個縮影,有艱辛的故事,也有暖心的付出,有苦有樂、同舟共濟。志工譚建武在拿著相機記錄發放過程的暖心點滴時,看見了醫者仁心的典範。
二十三位志工,服務了五十四戶家庭,大熱天裡大家戴著口罩忙翻了,但臉上卻洋溢著一股歡喜和愉快。發放之後,阮醫師除了寫信感謝志工之外,更詢問是否可以安排每兩個月一次的食物發放,因為他發現,慈濟的食物發放,不只是餵飽肚子,更是勾勒描繪未來「希望」的一股能量。
圖左 :阮醫師發現慈濟和他的理念十分契合,為苦難者伸出援手。[攝影者:張春梅]
圖右 :阮醫師和志工規劃發放動線,希望發放工作能順利。[攝影者:蔡蕙菁]
圖左 :7月11日,許多低收移民家庭和非洲裔家庭都前來領取物資。[攝影者:譚建武]
圖右 :志工將食物交到需要的人手中,讓他們免於挨餓。[攝影者:蔡蕙菁]
圖左 :阮醫師找來也是行醫的兩位好友,為西語裔家庭做翻譯。[攝影者:蔡蕙菁]
圖右 :一位推著嬰兒車來領取物資的母親,從阮醫師手中接過奶粉,展開歡喜的笑容。[攝影者:蔡蕙菁]
圖左 :發放過程中,志工教孩子比手語,傳遞慈濟人文。[攝影者:蔡蕙菁]
圖右 :發放食物的過程中,同時散播無私大愛理念。[攝影者:蔡蕙菁]
圖左 :大熱天中,志工們忙得很歡喜,能為居民付出一分心力。[攝影者:蔡蕙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