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4月20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花蓮 花蓮環保站是咱的好厝邊

花蓮環保站是咱的好厝邊

E-mail 列印
早上,柔和的陽光灑進慈濟花蓮環保站時,一群環保志工已開始一天的如常工作。這裡是一個溫馨的「家」,它阻隔了外面喧囂塵味和車水馬龍聲,許多人在這裡安頓身心,找到生命的第二春。

◎從六十三個回收點起步

花蓮首場環保活動,是1992年4月19日「世界地球日」前夕,在花蓮市花崗山和全省八個縣市同步舉辦「預約人間淨土」――回收廢紙救臺灣林木活動。

為延續「垃圾變黃金,黃金變愛心」,慈濟志工林瑛琚熱心規劃,從花蓮市到全縣設六十三個回收點,於這年7月5日開始,每月第一個週日進行環保宣導和廢紙回收活動。

回收日當天早上,志工和社區會眾在掛有「慈濟回收廢紙站」旗幟的定點,彎腰整理、綑綁書報;而穿梭在大街小巷載運廢紙的貨車也「旗幟飄飄」,成為當天很特別的「街景」。

八十歲的志工吳蓮英回憶:「回收日那天,除了邀人來,沒有貨車,借車要拜託、借司機也要拜託。」一語道盡早年志工做環保,難行能行的精神。

一、二年後,環保定點落實在志工家裡,回收的種類也擴及其他資源。早年和林瑛琚一起做環保的志工洪新花說:「那時小點的回收物,就集中到美崙工業區、林翠雲師姊家前面、張林貴德師兄家旁邊等三處空地做分類,再載到回收廠。」

◎廢棄豬舍化身為環保站

2001年,承擔花蓮環保幹事的蘇郁貞,一直想尋找一個可固定做環保的地方。有一天,她邀洪新花、潘榮桑、楊素珠、張國東、游秀足等前往臺南麻豆環保站參訪、取經。

「我們是不是可以找一個地方,成立像麻豆那樣的環保站?」蘇郁貞提出想法後,大家就開始尋找閒置的空地,最後找到吉安鄉明仁三街一個廢棄豬舍可以出借。2003年3月22日這天,志工們開始清掃、整理如同廢墟的豬舍。

「花蓮終於有一個環保站了!」3月30日環保站啓用那天,志工歡喜來搓湯圓、包水餃,靜思精舍德慈師父也到場向大家祝福。

那時環保站位置偏遠,志工人力少,蘇郁貞就女人當男人,只要一通電話說有回收物,她就開著志工林翠雲提供的舊貨車和洪新花出門。她們兩人常往鳳林、光復、瑞穗、玉里及秀林鄉的和平水泥廠載回收資源。兩人回來還要做分類,從清晨六、七點忙到天黒,在髒臭垃圾和回收物混雜中努力奮戰。

◎中央路環保站成立啓用

未及一年,環保站的地主要收回土地出售,幾經周折,終在花蓮市中央路有了自己的環保站。

2004年1月1日,中央路環保站在大家期待中啓用。所有建材、連鎖磚和地標(手捧慈濟Logo造型),都是取自2001年桃芝颱風,慈濟在花蓮縣萬榮鄉見晴村興建的大愛屋;而見晴村大愛屋建材,又是1999年九二一地震,慈濟在南投縣援建簡易教室功成身退拆遷而來,所以這是一間「惜福」環保站。

中央路環保站成立後,環保志工慢慢多了,因此 2010年12月18日正式成為「環保教育站」,讓「環保精質化,清淨在源頭」的觀念落實在人人心中。

如今,除了花蓮社區學校老師會帶學生來認識、體驗做環保之外,慈濟大學、慈濟科技大學和慈濟中學學生,常態性來環保站做環保。在待分類回收物堆積如山時,一群慈濟學生就像「及時雨」,讓志工們鬆了一口氣, 也讓大家看見「環保教育」的新芽在成長。

◎化腐朽為神奇的環保車

在環保站的一隅,有為數不少的廢棄腳踏車,裡面有一個小小天地,掛滿許多從拆解腳踏車中,留下尚可用的大小零件,例如輪圈、輪胎、內胎、鋼絲線……環保志工林珍發、李正瑋就在這小天地,把可修理的腳踏車「配對組合」,就能「化腐朽為神奇」,可以再「上路」。

這大部分來自鄰近慈濟大學畢業生回收的腳踏車,除了要報廢的,若尚可修理,經志工巧手「變身」,就是一部「好車」。每個新學年開學,都有許多慈大新生來尋寶,讓它陪伴度過美好的求學生涯。

◎跨國求醫做環保表感恩

花蓮環保站,也常常是跨海求醫個案患者在花蓮慈濟醫院治療後,患者和家屬將感恩化為行動的地方。

2019年10月,從寮國來的兩個個案:五十三歲板太太因鼻竇癌造成臉部巨大腫瘤,和右腿罕見血管畸形瘤的十三歲女孩班克,他們分別由先生和爸爸陪伴來臺求醫。在歷經六個月治療恢復健康後,因新冠肺炎疫情滯留花蓮。

他們來環保站投入做環保,雖然語言不通,但從他們的笑容和簡單一句「快樂」或「謝謝」中,知道他們對慈濟有滿滿的感恩。或許有一天,他們種下的環保種子,也會在他們的家鄉萌芽生根。

◎身心療癒和免費的復健

在寶特瓶區,有幾位身心障礙、坐輪椅和躁鬱症志工,他們專注地將寶特瓶蓋子扭開、分顏色、去環扣。「環保站是復健和精神療癒的好地方,他們做得很開心,覺得自己是有用的人。」常年帶腦性麻痺妹妹來做環保的甘月香笑著說,妹妹自從做環保後,表達能力大為進步。

而在拆解區的張阿德,默默專心眼前的拆解工作,動作俐落,看不出十三年前曾經中風,右手右腳萎縮無力。

「為了復健,就想來環保站動手動腳看看。那時右手萎縮無法伸直和放下,就用右手腋下夾著回收物,左手拿工具慢慢拆解。」張阿德笑著細數自己的復健之路:「這樣做環保做了三年,我的右手就可以伸手拿東西;再過了三年,右手有力量拿鐵鎚敲東西了。現在我的兩隻手可以很靈活運用。」

茹素四十幾年的張阿德,因太太九年前車禍癱瘓,雖然有外傭照顧,他總先把家人安頓好,才安心來環保站。他感恩道:「來這裡做環保,心情很好,又可以免費復健。」

而環保站最年長的鍾溪林,今年(2020年)八十九歲,終年做環保不休息的他,每天早上七點多就到環保站報到了,是環保站的模範生。

「我不想吃飽閒閒,過無聊的人生。環保站是我終生的修行道場,每天快樂做環保,感覺身體越來越健康。」鍾溪林很感恩有環保站,讓他耄耋之年,仍有付出的機會,覺得人生很有意義。

◎鄭金華樂當環保守門人

每到中午,大家都去用餐或休息了,忙碌一上午的環保站長鄭金華,汗水早已溼透了衣服,他仍然在看頭顧尾,看哪些地方需要整理和善後……

鄭金華十六歲之前,父母因病相繼往生,和妹妹相依為命,為了生活,他轉讀花蓮高工夜間補校,半工半讀,吃了很多苦。

這期間,兄妹成了慈濟關懷戶,慈濟人定期關懷一年多,鄭金華一直感恩記在心裡:「有一天,我有能力要行善助人。」

高工畢業考上警察學校,畢業後在警界服務;2009年3月自海巡署退休,5月即投入環保的鄭金華,同時也參加慈濟志工見習,接著培訓、受證慈誠和委員。

不善言辭的鄭金華,從資源分類、出車載回收,到承擔環保站窗口,十一年來,他以身作則、任勞任怨不挑工作。他微笑說:「我把付出當成生命中最重要的良能。做環保是行善,又能保護大地,何樂不為!」

◎是花蓮人的好厝邊

花蓮環保站有三十位男眾志工輪流出車載回收,他們最北到太魯閣國家公園的天祥,最南到臺十一線的豐濱,一個月約有七、八十噸的回收資源。這些資源變黃金,黃金變愛心,愛心變清流,清流繞全球!

而環保站不只是做環保的地方,也有多功能的人文活動。除了薰法香、志工早會、讀書會,還有「大愛守門員」和健康促進活動――為環保志工量血壓、帶健康操,慈濟醫院醫師團隊也來為大家的健康做把關。

花蓮環保站是花蓮人的好厝邊,歡迎大家來走動,一起動手動腳做環保,讓花蓮的好山好水,青山常在,綠水長流。

圖左 :2003年3月30日,廢棄豬舍化身為環保站啓用那天,志工們歡喜包水餃來慶祝。(潘榮桑提供照片)[攝影者:王鳳娥]
圖右 :2003年,蘇郁貞在花蓮縣吉安鄉的環保資源回收日,汗流浹背地打包回收物。[攝影者:蔡淑婉]

圖左 :在環保站的一隅,有一個小小天地,志工李正瑋就在這裏,把可修理的腳踏車「配對組合」,就能化「腐朽為神奇」,可以再「上路」。[攝影者:陳毅麟]
圖右 :慈濟科技大學學生利用假日來環保站做環保。[攝影者:陳毅麟]

圖左 :從寮國來花蓮就醫的十三歲女孩班克的爸爸,因新冠肺炎疫情滯留花蓮期間,天天到環保站做環保。[攝影者:陳毅麟]
圖右 :甘月香(左)常年帶腦性麻痺妹妹來做環保,妹妹(右)自從做環保後,表達能力大為進步,也做得很開心。[攝影者:王鳳娥]

圖左 :退休後即投入環保的鄭金華,他把付出當成生命中最重要的良能。因此從資源分類、出車載回收,到承擔環保站窗口,十一年來,他任勞任怨不挑工作。[攝影者:柏傳琦]
圖右 :在拆解區的張阿德,十三年前中風,右手右腳萎縮無力。他來做環保後,兩隻手可以很靈活運用了。他笑著感恩道:「來這裡做環保,心情很好,又可以免費復健。」[攝影者:陳毅麟]
圖左 :八十九歲的鍾溪林,終年做環保不休息,他很感恩有環保站,讓他耄耋之年,仍有付出的機會,覺得人生很有意義。[攝影者:陳毅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