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9月18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美洲 美國 紐約分會 未來青年全球對話 展現Z世代潛能

未來青年全球對話 展現Z世代潛能

E-mail 列印
在時序進入秋季後,美國新冠肺炎(COVID-19)確診人數持續攀升,動盪的社會狀態,生活中突如其來的無常,令許多民眾對未來感到茫然不安。

慈濟紐約分會青年志工張帆看到聯合國為2020年成立七十五周年 倡議的「UN75全球對話」項目後,十分認同此時此刻正是需要全球行動的緊急時刻,因此她向慈濟紐約分會提出了舉辦線上「未來青年全球對話」的構想。

◎後疫情時代的挑戰

「為紀念聯合國成立七十五周年的UN75行動,倡議人們應積極對全球經濟和社會產生影響的項目進行對話,討論如何推進優先事項,提出有關促進國際社會團結的見解,繼而落實建立更美好未來的概念。」張帆說道,這是一個積極行動,透過集體參與探討共同的目標,以設定在2045年聯合國一百周年的人類未來藍圖,進一步規劃需採取哪些步驟實踐這個目標。

「未來青年全球對話」企劃團隊一員的慈青蔡苡盈表示,周遭許多人開玩笑地把2020年稱為「最糟糕的一年」,因為持續一段時間的疫情,以及其他大型自然災害,正持續影響改變著人類的生活環境,加遽了地緣政治衝突、種族對立的局勢,也更難協調緩和不同立場的論點。因此當紐約的慈青提出此時亟須凝聚青年世代的力量,透過溝通對話形成共識,來合力解決「後疫情時代」可能面對的挑戰,獲得了美國各地慈青團隊的熱烈迴響。

慈濟志工們在2020年9月起,緊鑼密鼓展開這場大型對話活動的籌備工作。整體團隊的志工人數大約有三十多名,除了美國慈濟青年志工(簡稱:慈青)以及剛從大學研究所畢業的慈濟志工外,也有美國境外或是非慈濟的參與者加入。

在慈青們協力規劃下,慈濟紐約分會在2020年10月到12月,舉辦了一連三場的線上「全球青年未來對話」,透過集聚來自全球Z世代(Generation Z,指1995年至2005年出生的族群,又稱網絡世代)青年的迴響,在空前的危機下,讓即將成為社會中堅力量的Z世代族群,化解社會、國界的藩籬與孤立,凝聚共識為個人和下一個世代創建新的未來。

◎眾人所嚮往的未來

「未來青年全球對話」的活動架構也是特別規畫過的,張帆解說,這場跨國界舉辦的雲端對話,透過環環相扣的三場對話,讓年輕族群交流討論共同畫出他們嚮往的未來藍圖。

首場對話主要專注於人類目前正面臨的困難與挑戰;第二場對話是針對困境探討解決的方案;第三場對話是關於人們該如何在數位化的環境下相互合作,一同創造大家都想要的未來。這三場對話的成果,也將在彙編處理後提交給聯合國,成為青年族群建言獻策的觀點。

首場對話於10月24日舉行,邀請了五位傑出的青年專業人士一同列席主講:邁阿密大學生物醫學研究學家黃宣婷(Dr. Emily Huang)、上海德閎國際學校教師以及永續發展領袖艾略特·麥克林(Elliot Maclean)、國際戰略諮詢公司計畫策略家葛蕾絲·權(Grace Kwon)、前聯合國兒童基金會駐波斯尼亞和赫塞哥維納建設和平官員多里·穆恩(Dooree Moon)、第九屆聯合國美國青年觀察員劉禮庭(Dustin Liu)。

五位主講在首場對話中,先提出他們個人對2045年的願景,以及在實現過程中可能遇到的阻礙。在分組討論中,主講人和參與對話的年輕人共同描繪出眾人所嚮往的未來,是和平、繁榮、寬容並富有同理心的世界,且期許屆時在國際上會出現更多保護人類和地球的互助與合作。

◎積極參與志工服務

11月21日的第二場對話邀請到三位專家:全球公民教育的非政府組織「微薄之變」(Teaspoons of Change)的創辦人達西·倫恩(d’Arcy Lunn)、環保公益組織綠色光年創辦人倪歡(Helen Ni)、慈濟美國總會副執行長黃漢魁博士(Dr. Han Huang)。

三位主講先介紹個人社會服務的內容,以及闡述青年該如何採取行動,為社會打造一個更美好的未來;分組討論中與會者贊同改變始於自己的行為,思考如何因應全球環境採取行動,並需要從個人、學術,及政府與社會三個層面展開行動。達西·倫恩表示:「當所有人的力量集結到一起,儘管每個人再渺小,也能夠成為巨大的轉變。」

最後一場對話在12月19日舉行,擔任主講的三位專家學者——里海大學1-MBA系主任凱文·埃澤爾(Kevin Ezzell)、密涅瓦大學區域推廣專員傑西·齊爾(Jess Zier)、慈濟基金會宗教處高級專員黃思浩(Joe Huang)。

主講人傑西鼓勵與會的青年:「你們每個人都正扮演著自己的角色,儘管你們現在不是重要的決策者,但未來你們有可能會成為那樣的角色,而屆時你們就能將自身的背景和經歷帶入討論。」

該場對話中透過「何謂全球合作」,以及「如何利用數位發明建立永續發展的未來」兩大主題為主軸,建言如何促進全球合作;小組討論中眾人思考著年輕人可以透過什麼樣的改變,進而實現想看到的未來。

歸納的結論——這一代的青年們應更積極參與當地志工服務、捐贈慈善機構、利用社群媒體提高議題的重視度等「促成改變的行動」。

◎Z世代的潛在能量

「未來青年全球對話」確實成為全球青年發聲的平臺,除美國的慈青或慈濟志工參與,更有來自馬來西亞、印尼、臺灣、加拿大、中國等不同地區的非慈濟人上線討論。來自科學、教育、外交、慈善等不同領域的專業人士,帶給與會者多樣性的觀點和經驗,但令人驚喜的是,借助主講和與會青年思想交流,迸發了青年們的激情與能量,認同推動當下的變革是至關重要的行動。

「希望在2045年,所有年輕人都能將自己視為解決問題的人:去解決世界上最複雜,也最緊迫的問題。」首場對話主講人劉禮庭以這句青年族群的自我期許,清楚地反映在每一場的對話中。

「我對於我們年輕人所擁有的力量感到非常驚訝。」與會者王曼婕認為,主講人的觀點令她振奮,因為社會時常不看好年輕人的能力,長輩們會認為年輕人懂得不夠多,或是擔心事情會搞砸;但透過對話,她更肯定青年力量的參與不是在搞砸事情,而是對事物提出了新的想法,讓一切變得更好。

來自加州的慈青周赫巖有感而發地說:「我們此刻所做的每一個決定和行動,都將影響未來的樣貌。2020是一個需要我們對話,並一起討論如何創造一個更美好的未來的一年。」總結了三場對話,激發參與者的使命感。

這一系列完全由慈青主辦的活動,展現了Z世代青年潛在的能量,證明了年輕人對全球關鍵性議題充滿著熱情,體現下一個新世代族群有著解決問題的動力,也能激勵同儕一起為理想與希望採取行動。儘管未來將是一條充滿挑戰的道路,但可以確信的是,經歷過疫情殘酷衝擊的全球青年族群,已在這段期間找尋到前進的方向。

圖左 :當代的青年與少年,是改變未來的重要推手。[攝影者:蔣國安]
圖右 :提出「未來青年全球對話」構思的張帆(左下)與主講人艾略特·麥克林(Elliot Maclean,右下)、劉禮庭(右上)在線上進行討論。圖片來源/蔡苡盈[攝影者:錢美臻]

圖左 :疫情期間許多大學生、高中生投入慈濟志工行列協助食物發放,成為安定社會的力量之一。[攝影者:吳育宗]
圖右 :慈濟少年志工在疫情期間,主動發起到醫院捐贈物資和問候辛勞醫護人員的活動。[攝影者:黃雅瑜]

圖左 :來自全球各地青年的參與,完成線上的「全球青年未來對話」。圖片來源/蔡苡盈[攝影者:錢美臻]
圖右 :最後一場對話在12月19日舉行,擔任主講的三位專家學者——里海大學1-MBA系主任凱文·埃澤爾(Kevin Ezzell)、密涅瓦大學區域推廣專員傑西·齊爾(Jess Zier)、 慈濟基金會宗教處高級專員黃思浩(Joe Huang)。[攝影者:錢美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