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一個 | 下一個 > |
---|
◎食物 發放 幫助失業弱勢
即便疫情稍緩,一些商店重新開張,但是遠遠沒能恢復到往日榮景,畢竟紐約客減少了外出機會,就算外食,餐廳內為保持六呎安全距離,只能恢復到平時百分之二十五的收客量。再加上旅客銳減,讓原本就都小小一間的中國城餐館和小本生意商家,遭受很大打擊,接二連三,收攤倒店,很多員工打包走人,得靠領失業救濟金或打零工來過活。比較幸運的,也僅只能再維持幾週的營運資金,每天都在巨大的壓力中煎熬⋯⋯
「我們登記了四百位左右有需要的個人,有的是年長者,有的是失業人士,也有的是在新冠疫情中,生意受損倒閉的商家。」2020年9月19日,紐約慈濟志工沈卉(Peggy Sheng),站在慈濟位於曼哈頓的食物發放場地前,談到發放的對象,而其他志工們則忙著發放物資,才讓這兒多了些活力。
疫情中安全起見,發放全在戶外進行,眼前這棟古色古香的英式建築以前是華埠的消防局,已有一百二十五年歷史,周遭的街道借給慈濟,讓志工做疫情中的「消防隊員」,用一箱箱的蔬果,為需要的家庭解除困境——有的負責搬運,有的負責搭起棚子。
「我是中國上海來的,上兩次來過的,這些東西又新鮮又好!我來拿一次可以吃好幾個禮拜。」一位年事已高的胡奶奶,推著菜籃車來領取食物,華埠裡有許許多多的人像她一樣,要靠每個月兩次的慈濟發放,來撐過疫情。
◎見善思齊 加入志工行列
紐約華埠此時落寞的景象,讓慈濟志工洪德華想起二十年前911恐怖攻擊剛發生的情景,一樣人心恐慌,商家住民生計一落千丈,而慈濟志工帶著資源進駐當地,那是他第一次認識慈濟。
「從那時開始,我看著(慈濟)志工們,他們是怎麽工作的,他們是那麽的熱情,這深深地吸引了我。」洪德華表示,是爲了服務他人的生命而努力。
而今洪德華和慈濟夥伴並肩前行,一起投入華埠的疫情救災,扛起沉甸甸的蔬果,為來領取的人們隔著口罩、臉罩加油打氣,志工們帶給華埠需要的家庭,一分不滅的希望,也啟動社區的大愛能量。
「我加入慈濟做志工,希望可以回饋我的社區。」今年二十歲的哥倫比亞大學生Alexandria Yao,和9月19日當天的陽光一樣,讓人覺得溫暖和煦,他說:「能把我的時間用在幫助他人上面,我覺得非常值得。」
◎發揮良能 匯聚點滴大愛
一位在華埠服務了三十四年的放射科醫師張承初是一位慈善家透,他過他的家庭基金會James Chang and Victoria Chang Family Foundation 捐贈十萬美元(合約新臺幣兩百八十萬元)給慈濟做華埠食物發放。他表示:「對我如今所擁有的,已超過我生活上的需要,如果說我可以貢獻些什麽,那麽現在正是時候!而最重要的是,你知道誰真正需要這筆錢。」
沒有特定宗教信仰的張承初,卻始終堅信著「愛」,這讓沈卉十分感動:「他相信要幫助社區、幫助他人⋯⋯那些捐款,至少可以讓我們提供一年的食物發放!」
「有一些人,是相對弱勢的族群,可能在身體上、經濟上、心理上、或者其他方面遇到困難,你可以選擇其中一樣去幫忙,盡力做到你能做的。」張承初醫師十分認同慈濟理念。
「你不需要一次幫助一千個人,可能只需要幫一個人,一分鐘,一小時,或一天。」張承初相信只要每個人發揮良能,點滴的付出都是愛。
圖左 :紐約華埠居民,從慈濟發放活動中領到大批新鮮蔬果,拿不動,志工趕緊上前幫忙。攝影/海克特[攝影者:邱品豪]
圖右 :紐約華埠是世界上最大也最有名的華埠之一,疫情中旅遊停擺,生計受重創。圖中建築為舊時代的消防局,也是慈濟的發放地點。攝影/海克特[攝影者:邱品豪]
圖左 :慈濟志工沈卉(中)等人出錢、出力、出車,在曼哈頓街道上卸下籌措來的大批新鮮蔬果。攝影/海克特[攝影者:邱品豪]
圖右 :面對來領取的幾百戶家庭,慈濟志工必須提醒所有人保持安全距離。攝影/海克特[攝影者:邱品豪]
圖左 :愛的旗幟,在疫情中不缺席。攝影/海克特[攝影者:邱品豪]
圖右 :華埠大型發放急需人手,哥倫比亞大學生Alexandria Yao 一起動員。攝影/海克特[攝影者:邱品豪]
圖左 :張承初看見慈濟人一次又一次,將大愛付諸實際行動。攝影/海克特[攝影者:邱品豪]
圖右 :每個月第一和第三個禮拜六下午兩點,於紐約華埠進行的食物蔬果發放。攝影/海克特[攝影者:邱品豪]
圖左 :陪伴,是支撐受創家庭走過疫情的重要力量。攝影/海克特[攝影者:邱品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