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一個 | 下一個 > |
---|
◎新冠疫情中 跨國就醫難
志工林真子隨即協助跟日本的醫生聯絡,得知因疫情關係,中止海外人士進入日本治療,而且要確保這特殊的醫療隔離病房非常困難,即使有可能,也是一兩個月以後的事。
看到回信很失望,也理解醫院的現況。但是她不放棄絲毫的希望,持續提供范小弟弟的治療資料,透過翻譯請教醫師。醫師說明腫瘤在不容易治療的位置,唯一的方式也只有來醫院接受這一療法。
最後,院方終於接受范小弟弟跨海來治療,條件是入院前仍要先隔離十四天。日本慈濟志工已陪伴幼兒眼癌治療翻譯十多年,理解這是仁慈的主治醫師的努力爭取,心中有著滿滿的感恩。
治療的日期訂在十一月中旬,志工也準備迎接他們的到來。但是當這位女士告知,「因為寶貝種種的治療,已經無法再承擔來日本治療的龐大醫療費,希望能跟醫生協商再延期。」此無奈跟內心的糾葛,讓人心疼。志工心知這是非常緊急的,早一天治療,就多一分希望。
◎臺日愛聯手 助嬤代母職
之後,在十一月的某一天,看到臺灣媒體的募款報導,有一位沒有血緣關係的阿嬤,為罹患眼癌的孫子東奔西跑的找醫師,當下才明白,幾個月來互動的是孩子的阿嬤,而我們卻稱呼媽媽。
因為這幾年都一直稱呼帶孩子來治療的家長「媽媽」,志工們也都把自己置身在同一個世界來跟病魔搏鬥,如常的互動,陪伴走過每一個考驗。
疫情關係,接下來如何順利的在短時間來到日本接受隔離與治療,這當中駐臺的日本代表處,駐日的臺灣代表處,還有醫院跟慈濟志工多方同時進行,為范小弟弟奔走,終於以最快的速度促成了這一個因緣。
寶貝真的非常有福報,有這麼多的善心人士為他加油與祝福,得以順利來到日本,準備接受治療,這是值得感恩的事。
◎防疫愛不斷 輪番送便當
為了讓阿嬤跟寶貝安全度過十四天的防疫隔離期,志工提前到即將下榻的地方,把所有碗盤重新清洗,寶貝摸得到的地方全部消毒,生活必需品和食物全部準備好,之後的食物補給由志工們輪班送到門口,只期待他們舒適平安度過隔離期,順利帶著善心人士滿滿的祝福進醫院治療,志工仍排班協助醫院的翻譯。
范小弟弟即將滿四歲,在四個月大時發現罹患「眼癌」經就醫摘除左眼,並裝上義眼。不幸右眼也有病變,治療多次已無其他辦法,來日本接受「小線源治療」是他們唯一的希望。因長期接受治療,當護士找不到血管而花了一些時間,寶貝只是流著淚,乖巧的忍住打針的疼痛。
阿嬤分享與慈濟結緣是源自《靜思語•第一冊》。她二十多歲時,在誠品書店看到這本書,外面有一個小書簽,上面寫的一些話,令她很受用。當她明白自己能力與經濟上的不足,走到需要為孫子募款的地步,她想起曾聽過上人的演講,有一句「手心要向下,不要向上;向下是助人,向上是求人。」但是現在卻需要向人募款,不禁眼眶泛起了淚水。
林真子表示,此次是日本分會陪伴來日本眼癌治療孩童,是最大的一次挑戰。「為了保護他們隔離之後,能去醫院治療,然後安全的回家,我們做了最大的努力。」
日本分會陪伴兒童眼癌治療翻譯,屆滿十年,設有眼癌治療陪伴群組,每次會將整個治療的日期及內容拋在群組內,志工們依自己的時間認養翻譯或陪伴。志工們也會為無法外出用餐的家長們,製作愛心便當,尤其是在「小線源治療」時有較長的等待期。期待志工手作便當的味道與愛心,能溫暖家長們焦急的心。
今年因疫情擴散,無法回臺探望曾經來日治療的小朋友們,卻在邁入第十一年時,收到多位家長來自臺灣溫馨的回饋,志工們無不感動驚喜。自2010年到2020年,十年來陪伴翻譯案例約三十八件。每次療程約二至六日。這次的陪伴,長達二十一日,動員志工四十三人次。
志工們見證證嚴上人所說,臺灣人以善以愛為寶。離家三週的嬤、孫終於可以回家了,大家的愛如同童話中的聖誕老公公,無私無求,只有滿滿的祝福,期待活潑可愛的寶貝,能夠順利早日康復!
(撰文:林真子、吳慈涓、許麗香)
圖左 :范小弟弟拿到「福慧紅包」後好奇的直想拆開一窺究竟。[攝影者:吳惠珍]
圖右 :志工們用心製作拿手菜,輪班送到旅館門口,為隔離中的祖孫加油。[攝影者:吳惠珍]
圖左 :小弟弟請阿嬤幫戴上手套,阿嬤說明「這樣他就覺得有被保護著,打針的地方就不痛了。」[攝影者:林真子]
圖右 :鈴木醫生,親自為嬷孫二人回臺搭機所需證明做PCR檢查。[攝影者:林真子]
圖左 :代表處領事部部長蘇岳璽(左三)及課長韋基昌(右三)前來接嬤孫二人前往機場,志工們依依不捨殷殷叮嚀道珍重。[攝影者:陳量達]
圖右 :防疫隔離期間,無法外出採買進食,志工們協助採買食材,希望孩子平安健康的度過防疫十四天。[攝影者:林真子]
圖左 :手術前,范小弟弟長期接受治療,讓護士找不到血管而花一些時間,而他只是流著淚,乖巧的忍住打針的疼痛。[攝影者:林真子]
圖右 :范小弟弟眼睛恢復情形良好。他將阿嬤給的零用錢投入竹筒。阿嬤說平常在家裡就會投竹筒了,因為要培養他助人的習慣。[攝影者:李淑娟]
圖左 :喜歡看圖片與塗鴉的范小弟弟,拿著《法華三部》經書,請阿嬤唸給他聽。[攝影者:李淑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