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5月01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亞洲 新加坡 運用「四道人生」 為善終做準備

運用「四道人生」 為善終做準備

E-mail 列印
一位七、八十歲的老人,對著一位年輕人問:「我們誰離死亡比較近?」

「其實,我們離死亡一樣近。」因為,生命就在呼吸之間。

新加坡慈濟居家關懷部,舉辦「死亡與善終」系列線上講座,2021年4月3日首場 講座,由慈濟醫療社工黃韻姍和郭靜儀,分享他們在做臨終關懷的心得,以及如何正向面對死亡。

◎正向面對死亡不慌張

您瞭解何謂「死亡」嗎?黃韻姍首先分享:「一般人臨命終時,都會手忙腳亂、六神無主,我們只看到他外表掙扎的樣子,其實他內心的恐懼、痛苦和徬徨,是筆墨難以形容的;佛經上說,我們每個人活在世上,好比烏龜背著軀殼,人要死的時候,就像烏龜脫殼那麼痛苦。」

能夠辨別一個人即將死亡,才能從旁協助他們緩解不適感。瀕死的人體特徵,包括體溫下降、手掌和腳底出現藍紫色斑點、脈搏微弱、嗜睡無法回應、焦慮不安、語無倫次、喉嚨發出咕嚕聲音、呼吸急促、呼吸停頓或嘴巴張開等。黃韻姍補充道:「臨終前數小時,一個人的血壓和血氧含量下降,此時不需要頻繁地檢查,給予舒適感是最關鍵的。」

黃韻姍接著說明,臨終輔導員提供病人和家屬的援助,包括生理和心理層面,例如聆聽、陪伴、完成心願、彌補遺憾以及協助申請醫療補助用品、安排身後事和遺囑等。

另一名醫療社工郭靜儀也提供大家,在至親臨終前的一些小知識,比如:握住親人的手,以簡單的句子告訴至親當下的時間、日期和地點,讓親人覺得踏實、安心、不迷惘。此外,也可以運用「四道人生」——道謝、道愛、道歉和道別,幫助親人化解恩怨情仇,放下遺憾,最後充滿感恩地離開。

◎善終才是最大的福報

郭靜儀接著,以一個個案來分享她做臨終關懷的體悟。案主是七十多歲的胡女士,與最小的弟弟相依為命,其他手足已失聯或往生。當姐姐罹患末期癌症,這位患有輕微弱智的弟弟選擇照顧姐姐,暫停了工作。慈濟醫護團隊關懷胡家姐弟四年,提供居家醫護服務,後期轉為臨終關懷。

慈濟醫護團隊鼓勵胡女士時時抱持善念、結好人緣。慈濟也與其他機構一起協助胡女士解決產權問題,好讓弟弟的未來有所保障。胡女士知道「小錢行大善」的理念後,也領取了竹筒,和弟弟一起投善款,發心想要幫助別人。為了滿足喜歡榴槤的胡女士的心願,志工向榴槤商家募了數粒榴槤送上門。心裡想著要結好人緣的胡女士,只留了一粒榴槤,請志工把其他榴槤和鄰居結緣。

胡女士的健康每況愈下,胡先生已無力繼續照顧姐姐,因此,她被轉介至託福園(Dover Park Hospice)臨終關懷醫院。醫護團隊一周三次帶胡先生到託福園探望姐姐,並引導他接觸生死課題:「醫生說你的姐姐生病不會好,現在我們照顧姐姐的傷口讓她不會痛……」「有一天姐姐會離開,你不要傷心,因為姐姐要你好好的……姐姐離開後病痛就沒有了,你要祝福姐姐……」

胡女士安詳往生後,醫護團隊在露天下撐著傘護送大體。胡先生也在慈濟志工的邀約下,到慈濟日間複建中心做志工,身體力行付出行善。

「屋子的空蕩,依然有你的溫存,不再空留遺憾;未來的路由祝福護著,不再孤獨無助……」郭靜儀為這一幕寫下歌詞,期許將他們的善念繼續傳揚下去。

「人在世間最好的保障是什麼呢?」郭靜儀強調生命在呼吸間,所謂的「善終」是人生莫大的福報,而人在世間最好的保障是結好人緣,透過平日投入公益事業,以愛心、歡喜心,培養好人際關係,老來就不必擔心無法融入社會,還能繼續發光發熱。

圖左 :郭靜儀以胡家姐弟的故事來分享自己對臨終關懷的心得體會。[攝影者:潘寶通]
圖右 :線上參與者合影。[攝影者:潘寶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