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一個 | 下一個 > |
---|
![2021年5月14日,海地慈濟志工展開以工代賑,針對特困婦女開辦「裁縫職業訓練班」。圖右一是裁縫教師阿萊恩。攝影/凱辛雅(Keziah Jean)[攝影者:陳健]](/community/./images/community/FACDCFF0F08911EBA9B86C9D06DFDAB4_0.jpg)
◎十七位女性為起點
海地慈濟志工在拉薩琳區綜合學校(OPEPB,La Saline)的職訓中心(Salesian Don Bosco School),開辦「裁縫職業訓練班」,由如濟神父與三位志工執行,目標是用「以工代賑」方式,受訓十七位來自社區特困家庭的單親媽媽。
「這個計畫為期十個月,希望培訓的這十七位志願婦女,能夠熟練縫紉,有一技之長。」志工濟地(Jery Esperance)興奮之情溢於言表。原本四月初就要啟動的「以工代賑製作布口罩」計畫,因治安和計畫微調,延後到五月中執行,讓裁縫職業訓練班正式開跑。
慈濟志工如濟神父說:「對這些特困婦女來說,是個很大的機會,不只是學習縫紉,還能賺點生活費。」
在海地,女性地位低落,即便世界銀行(World Bank)2020年的最新數據顯示,海地女性占職場人口已達57.36%,然而女性要取得固定工作的機會還是較低,多半只能從事市場擺攤,或不需專業技能的低薪工作。
因為流動性高,可是收入也相對較不穩定——特別是單親媽媽,許多都是未成年懷孕,也有的是性暴力犯罪普及下的受害者,無以為繼……志工赤伶開心地說:「我為這幾位姊妹高興!她們大多數都沒有穩定的生活,有了這個計畫後,生活就會有所寄託。」
◎有信心能教會她們
免學費、還有生活津貼,上課第一天,教師們的用心已經展現。5月17日,裁縫教師莫妮娜·佩芮(Molila Pierre),站在教室最前頭,用身體律動示範如何使用縫紉機,掌握車縫的節奏:「我很高興教導各種年齡的學生。不論是誰,我有信心教會她們。」
不同的教師輪番上陣,裁縫教師維妮卡眼神銳利,穿梭在教室裡,每臺裁縫機間:「我們會用心地教學員們,有簡單的也有難度高的縫紉技巧。」另一位裁縫教師阿萊恩·多姆肯特(Adcline L.Domercant)則說:「我很喜歡縫紉。當妳縫紉時,就會少說話,低頭集中精神工作。」
他要當地婦女不再坐困愁城,當縫紉機和彩色線軸開始轉動時,學員們也將「噠!噠!噠!」用一針一線織縫出不同的人生。
學員埃佩斯·愛麗森特(Esperance Aliancent)身懷六甲,聚精會神來超前規劃。「懷孕也阻止不了我來學習。我不能等孩子出生後才來學,否則會有人遞補我的資格。就算身體不舒服,我還是會開開心心地來學習。」
十個月除了要學會各項裁縫技能,課堂上還將靜思語融入「從事車縫產業」的課程中,結合「生活與倫理」使得學員們有職業道德、倫理觀念,及日後行有餘力能回饋社會的認知;未來結訓,這些婦女也將有機會轉介到成衣廠工作,為他們人生帶來莫大的希望。


圖左 :經過幾個月的籌備,教室裡,每個人都有一臺裁縫機可以實地操作學習。[攝影者:陳健]
圖右 :經過幾個月的籌備,教室裡,每個人都有一臺裁縫機可以實地操作學習。[攝影者:陳健]


圖左 :教師拿著自製「成品」鼓勵學員,十個月後,大家都能製作各式衣服布包。攝影/凱辛雅[攝影者:陳健]
圖右 :學員們先認識縫紉機的結構。許多人是第一次看到。攝影/凱辛雅[攝影者:陳健]


圖左 :學員們先認識縫紉機的結構。許多人是第一次看到。攝影/凱辛雅[攝影者:陳健]
圖右 :學員們先認識縫紉機的結構。許多人是第一次看到。攝影/凱辛雅[攝影者:陳健]


圖左 :教師莫妮娜從製作布口罩開始教,成品將捐助海地學校師生加強防疫。攝影/凱辛雅[攝影者:陳健]
圖右 :教師維尼卡是位嚴師。攝影/凱辛雅[攝影者:陳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