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一個 | 下一個 > |
---|
◎抑鬱症常被人忽視 惡化後悔莫及
抑鬱症、癌症及愛滋病被列為本世 紀三大疾病。2019年世衛組織的數據顯示,全球七十多億人口中超過二2.6億人患有抑鬱症。儘管抑鬱症是當前社會常見的心理疾病,但往往被人忽視。等到病情惡化或悲劇發生,已經後悔莫及。
知名心理醫師楊新發應新加坡慈濟的邀請,主講線上講座「戰勝抑鬱,重見彩虹」。他提及抑鬱症的「二不」——抑鬱症不是無病呻吟,不是單純的思想問題或心理困擾,更不是安慰當事人「想開一點」那麼簡單;抑鬱症其實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對它不了解。
在新冠疫情肆虐的時期,人們患上抑鬱症的主要因素,是恐懼害怕、經濟危機、長期隔離、生命危險、生活作息混亂以及家庭暴力等等。
◎抑鬱不分年齡性別 了解背後成因
楊醫師表示,很多人是「身在病中不知病」,嚴重的抑鬱症病患約有百分之十五會輕生。真正尋求專業治療的病患只有百分之二十五。雖然八成病患是女性,但男性通常不求醫,導致男性自殺率高於女性。
隨著新加坡人口老化,老人患上抑鬱症有上升趨勢,約有百分之十老人患病,而老人輕生率在十五年間增長百分之六十。老人抑鬱症往往被忽略,我們需要給予更多關心。
新加坡的輕生年齡不僅老年化,也有年輕化的趨勢。長期沉迷手機,也是導致青少年自殺案例上升的一大因素。楊醫師提醒父母,應特別留意及關心長期沉迷手機的孩子,可以從孩子的社交媒體及性格轉變中,尋找到輕生傾向的蛛絲馬跡。
長期抑鬱症會造成身體疾病,例如心臟病、冠心病、肥胖症、糖尿病及癌症。身體疾病也同樣會引發抑鬱症。楊醫師形容抑鬱症就如戴上太陽眼鏡,看周遭事物都猶如陰霾籠罩,一片死氣沉沉。抑鬱症的病人是很痛苦的,心態是消極的。抑鬱症的三低症狀有哪些呢?那就是情緒低落,思維遲鈍以及動作減少。
如何知道自己是否患有抑鬱症呢?楊醫師以圖表說明,如果表現出五個或更多症狀,並為時兩星期,就可能已陷入抑鬱低谷。抑鬱症不單單影響情緒,也影響認知能力,及有明顯的軀體症狀(過度關注身體症狀為特徵的心理疾病)。
不是所有抑鬱症的病患都很悲傷,有些患者用外表的微笑壓抑內心痛苦,這就是微笑抑鬱症。往往身邊的人都被患者以「假笑」欺騙過去。
造成抑鬱症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心理、生理以及社會因素。生理因素是大腦中的神經化學物質失去平衡;心理因素則跟個人性格有關,多愁善感、負面悲觀及太要求完美的性格都會造成抑鬱。社會因素包括人際關係受挫及負面的生活事件,例如失業、失去親人、身體重大疾病、婆媳不和、夫妻衝突等等。
◎全面治療的方程式 助長期抗抑鬱
抑鬱症治療方式視乎疾病的嚴重程度,抑鬱症容易復發,需要打持久戰,需要長期服藥。楊醫師在講座中也分享了全面治療抑鬱症的方程式——「A to H」。
A (Antidepressent)抗抑鬱藥物是治療抑鬱症的重要途經,以平衡大腦化學傳導物質。
B (Vitamins B)維他命B群與調節情緒有密切關係尤其是維他命B6、B9和B12。
C (Care of yourself)善待自己,不要承受過度的壓力,適度地給自己一些空間。
D (Vitamin D)充足的維生素D 是穩定情緒的重要因素,可以每天享受戶外十五分鐘的陽光或者每日服用一千IU的維生素D。
E (Exercise)定時運動有助改善抑鬱症,運動也可以刺激腦內嗎啡胺多酚分泌,可以提高血清素或其他大腦化學物質含量。
F (Fun) 把歡樂帶入生活,活在當下。
G (Grounding) 赤腳接地氣,讓身體的電位平衡與大地一致,給身體提供自然療愈力。
H (High Fiber Diet) 攝取高纖維食物。人體免疫系統有百分之六十集中在腸道。腸道是第二個大腦,保持腸道健康等於保護大腦。
楊醫師建議抑鬱症患者,可以幫助自己緩解病情,例如調整生活方式,定時睡覺和起床,每星期至少運動三次,安排與朋友家人見面活動,多吃健康食物以及宗教信仰的寄託。
他也分享,抑鬱症患者需要家人、朋友與社會的關懷。多點時間的陪伴,耐心聽他們傾訴,多些關心,少些抱怨,怨言與責駡。最重要的是認識它、接納它,接受醫生全面治療,八成病患可以康復,悲劇是可以避免的。
2021年新加坡慈濟實業家聯誼會(簡稱實聯會)邀請了楊新發心理醫師主講系列分享會,7月25日的第三場講座「戰勝抑鬱,重見彩虹」共吸引三百一十名聽眾與會,反應相當踴躍。
圖左 :如何知道自己是否患有抑鬱症呢?楊醫師以圖表說明。
螢幕截屏/ 蔡佑良[攝影者:蔡佑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