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4月26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亞洲 香港 繁華「東方之珠」12年克難環保路

繁華「東方之珠」12年克難環保路

E-mail 列印
素有「東方之珠」之稱的香港是個非常繁華的地方,繁華之地總是難以走進苦難,所以要在香港當地深耕環保志業其實並不容易,因為充滿很多的考驗與挑戰。

然而難行能行,自2009年迄今(2021年),一路行來也 十二年了。慈濟基金會宗教處同仁黃淑媛表示,「在2009年香港菩薩有回來見到上人,也因為上人一段開示跟鼓勵,他們回到了香港,非常努力地去落實。」

◎富貴行道 篳路藍縷不喊累

慈濟香港分會環保志業啟動後,從零出發,因應當地民情及法規,一步步向前推動走入社群。雖說富貴學道難,但因為證嚴上人的慈示,志工們不怕困難,出錢出力並學習放下身段,推動環保志業。

當時社會缺乏資訊,也缺少政府支持,要市民改變生活習慣,參與資源回收實在困難重重,吃力不討好。推動環保歷程中,就憑著一群慈濟志工獅子般的勇猛心與駱駝般的耐力,一步一腳印。在沒有環保站以前,甚至有部分志工都是利用自己的私家車當成環保車,在社區回收物資。

「像我的車子,就是因為經常操縱,避震彈簧也損壞了,要更換兩次,最後因為用了十五年,車子要報廢的時候,我的兒子更加不捨得哭起來。」分會副執行長梁榮錦想起當時情景,有如歷歷在目。

大圍聯絡處於2009年成為環保站,早期的志工像唐慧齡、陳宜卓、陳仁彥及黃君榮等都是先鋒,帶動一群志工投入環保行列。由於大圍環保站沒有行車路可直接到達門口,志工都需要把分類好的回收物,用人力帶到附近行車路,雖然車路大概只有五分鐘的行程。但是人力在運送的過程之中,仍然是挑戰,並且考驗體力。

篳路藍縷卻沒人喊累,大家依然勤耕福田,因而留下許多美好又鮮明的回憶。

◎流動環保 帶出一群有心人

自從大圍環保站成立以後,志工不斷地增加而且做得有聲有色。但是要如何能夠進入社區呢?後來臺灣宗教處同仁陳美雀來到香港,跟當地志工分享臺北市南港地區每週三夜間環保回收點的運作,及時給予香港志工靈感,答案就是流動環保回收點。

先是志工發現美孚商圈,天橋底荔灣街的傳統市場旁邊,就是居民由商場回到住宅的必經之地,有天橋做屋頂可免於風吹雨打且四面通風,又有公共的照明設備,非常符合做環保宣導及回收的條件。經過分會與社區共識,並向政府申請場地獲得批准後,香港第一個夜間流動環保站,終於在2010年5月佛誕日正式啟動,同時吸引並帶動一群有心的市民,長幼一同參與環保回收的行列。

香港分會2011年開始跟政府結緣,並且參與營運九龍灣回收物料轉運中心,直到2018年終止,從此得到了政府肯定及重視。去年(2020年)再次得到政府邀請,投標並成功獲得「綠在鰂魚涌」的營運權,「綠在鰂魚涌」的資源回收成績,更加受到政府環保署來函洽詢,志工陳宜卓更因此曾受邀到各學校及團體參與講座,宣導慈濟的環保理念,鼓勵大家一同投入。

◎壽量寶藏 銀髮志工大給力

環保志業運作由比較年輕的志工走到前線回收,但後方仍然需要志工做支援分類、幫忙宣導等工作,在默默配合的志工當中,有著一群令人敬佩的銀髮族,他們響應上人提倡「壽量寶藏」的鼓勵,完全發揮用生命做慈濟的精神。

七十三歲的黃衍宙及七十四歲的陳國柱,兩人承擔定點回收及資源分類。陳國柱雖然幾年前曾經中風,但是因為太太的關係,把他帶來大園做環保志工,從此陳國柱積極投入做環保,經常走到最前,做回收的時候,工作都是用搶的。

七十二歲的林發金是港島環保志工的典範,不只身體力行付出,更帶動印尼家庭傭工及印尼族群參與環保回收活動,他們除了參與街上宣導以外,還到大圍環保站做分類。志工不求回報只求做環保,希望市民對環保的認知度能更進步,盡自己小小心力,保護地球。

在疫情期間,志工無不期待能夠繼續做環保,雖然疫情期間大園聯絡處沒有開門,但一群年紀大的志工依然掛念資源分類,要求能到大園環保站做環保。後來大圍終於開放每星期兩天的值班,這一群的環保志工終於可以回來投入環保作業。

◎由黑反白 要把福氣做回來

提起香港環保志工必定想起勇猛精進的廖建威,從黑社會到回收站,廖建威以前開計程車是為了掩飾黑道身份,曾有著大口吃肉、大口喝酒的生活習慣,這卻給他帶來了後遺症,經常感覺坐骨神經痛,氣喘毛病也反覆發作。後來他結束計程車生意,便幫忙太太顏彩雲的美容院做出貨的事務,兩個人一有空檔便往國外旅遊,當時他們只知道享樂,帶著家人環遊世界是他們的夢想。

認識了慈濟後, 2009年廖建威成為培訓志工,當時慈濟環保在香港剛剛起步,廖建威跟太太顏彩雲雙雙投入環保,從此兩人的生活便離不開環保。廖建威懺悔以前的浪費非常要不得,現在更要把福氣做回來,除了開環保車走遍九龍社區工廈,更是美孚夜間環保站的站長。

2014年香港分會薰法香啟動,廖建威便承擔音控,每天與太太都是最早到分會,從做早課開始到志工早會為止,多年以來兩人從不間斷,還帶動其他志工。在用過早餐以後,他便馬上開著環保車去社區回收,晚上也有夜間環保點做宣導及帶動回收。

去年因為身體的毛病需要去醫院接受治療,即便生病的期間,他還是心心念念的都是環保,做環保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

◎說易行難 堅持環保信願行

大圍環保站未來會成為慈濟環保共行館,共行館的整個維修與改建工程,由曾經在2019年前往花蓮參與香港董事會報告的建築師Corrin 陳小姐的公司承擔,全面以綠色環保建築理念打造。

共行館全面使用太陽能發電,高效益發電量更加可以把剩餘的電力回輸給電力公司,再捐給附近的地區用戶使用。另外共行館裝設雨水收集系統,用於日常清洗地方及灌溉花草樹木。

環保志業說易行難,難在要堅持與必須放下身段,所以每一個環保志工的故事及付出中所流的每一滴汗水,都是那麼地讓人動容。這一群彎腰的志工因為堅持而看見了希望,而不是因為看見希望才堅持去做,他們克服了重重困難堅持信念,才有今天環保志業的成績,深信因為要留給孩子一個乾淨的地球,一切都是值得的。

回顧香港環保志業的十二年並不容易,這塊環保福田孕育了很多的志工,大家由信根開始,然後從一念心的堅持而精進勇氣,透過上人的開示跟鼓勵走到現在,有如紮綑回收資源的繩子,有一股堅韌的力量,這股力量引領他們走到現在,發揮了無窮的良能。

圖左 :大圍聯絡處於2009年成為環保站,早期的志工像唐慧齡、陳宜卓、陳仁彥及黃君榮等都是先鋒,帶動一群志工投入環保行列。(照片梁榮錦提供)[攝影者:梁榮錦]
圖右 :在沒有環保站以前,甚至有部分志工都是利用自己的私家車當成環保車,在社區回收物資。(照片梁榮錦提供)[攝影者:梁榮錦]

圖左 :由於大圍環保站沒有行車路可直接到達門口,志工都需要把分類好的回收物,用人力帶到附近行車路。(照片梁榮錦提供)[攝影者:梁榮錦]
圖右 :香港第一個夜間流動環保站,終於在2010年5月佛誕日正式啟動,同時吸引並帶動一群有心的市民,長幼一同參與環保回收的行列。(照片梁榮錦提供)[攝影者:梁榮錦]

圖左 :志工發現美孚商圈,天橋底荔灣街的傳統市場旁邊,有天橋做屋頂可免於風吹雨打且四面通風,又有公共的照明設備,非常符合做環保宣導及回收的條件。(照片梁榮錦提供)[攝影者:梁榮錦]
圖右 :七十三歲的黃衍宙及七十四歲的陳國柱,兩人承擔定點回收及資源分類。(照片梁榮錦提供)[攝影者:梁榮錦]

圖左 :七十二歲的林發金是港島環保志工的典範,不只身體力行付出,更帶動印尼家庭傭工及印尼族群參與環保回收活動。(照片梁榮錦提供)[攝影者:梁榮錦]
圖右 :環保志業說易行難,難在要堅持與必須放下身段,所以每一個環保志工的故事及付出中所流的每一滴汗水,都是那麼地讓人動容。(照片梁榮錦提供)[攝影者:梁榮錦]
圖左 :2020年因為身體的毛病需要去醫院接受治療,即便生病的期間,廖建威(中)還是心心念念的都是環保,做環保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照片梁榮錦提供)[攝影者:梁榮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