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4月16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宜蘭 會螫人的蜜蜂變成甜蜜蜜的蜂蜜

會螫人的蜜蜂變成甜蜜蜜的蜂蜜

E-mail 列印
年輕時,身為老闆娘,加上年輕氣盛,只要自認有理,對人講話就不客氣,楊蜜覺得:「我就像一隻蜜蜂到處螫人,」現在她則自我期許,一定要像蜂蜜一樣,甜蜜蜜的和人結好緣:「這樣才是圓滿的人生。」

楊蜜,生長在 宜蘭市的舊城區,父母經營早餐生意,總是從早到晚不停的工作,小本生意,一家過著節儉的生活。父親是一位古道熱腸的人,政府剛開始推動勞工保險制度,多數人採不信任態度,不敢投保,父親實際的去了解後,就一一說服餐飲業及身邊的朋友參加勞保,好讓退休後的老年生活獲得保障,以現在的實際情形而言,她的父親不失為有遠瞻的人。

為了增加收入,母親早餐店休息後又為許多家庭洗衣服,楊蜜說:「有一次母親被誤會偷東西,後來那個人自己找到東西,就親自來向母親道歉,兩人沒有惡言相向,後來成為好朋友。」母親還是一位知恩圖報的人,小時候弟弟跌倒受傷,里長送的傷藥治好他的傷,母親非常感恩,於是買了許多藥材送給需要的人。

從小看到父母熱衷助人,也常常教育子女「人窮志不窮」的觀念;父母的熱心,點滴刻印在楊蜜的腦海裡,是她一生學習的典範,也是帶她走向行善的引路人。

◎人生的苦樂參半 只有自己親身去體會

先生陳阿松的家庭世代務農,他國小沒有畢業就和父親下田工作!十二歲那年父親往生,留下債務讓母親背負,一家人因此過著更艱苦的生活。陳阿松為了家庭經濟勤勞不懈的工作,被譽為村庄裏的楷模,直到與弟弟共同創業,從事帆布製作工廠,生活才漸有改善。

結婚後兩人在板橋開了屬於自己的小小帆布行,所有積蓄都投入機器設備,帆布行成立了,口袋也空空了,可以說是赤手空拳打拼,每當遇到困難,楊蜜的心裡就會浮現爸爸的話:「戲棚下站久了就是你的」,夫妻不怕創業困難,同心協力的朝目標努力,事業漸漸步入軌道,生活也比較安定,家庭的成員陸續增加二個,生意的業續越來越好,很快就有能力貸款買房屋,有了自己的家,努力工作更有目標。

買了房子一則是喜,一則是憂,每個月的貸款需三、四萬元,還款的壓力讓他們不得不更加把勁的工作;另外,在當時有聽說「光廳暗房」是好風水,新家卻是「光房暗廳」是會阻礙事業的座向,楊蜜將聽來的話重重的壓在心裏,於是煩惱一個一個的住進她的心裏。

經濟寬裕後,不需為錢操心,她的心開始不平靜,計較心也時不時的擾亂生活。陳阿松買了一輛車子,楊蜜一心期待先生能載她出去玩,但是陳阿松却從不做表示,因此二人常常嘔氣,慢慢夫妻產生心隙,楊蜜覺得:「心裡滿是苦,那段日子是人生的黑暗期,覺得人生的苦別人都不懂。」

◎相由心生,境隨心轉

1992年她在醫院照顧生病的婆婆,無意中看到《慈濟月刊》,就順手拿起閱讀,沒想到一本月刊竟改變了她的人生。

月刊在報導1991年華東大水患,超過兩億兩千多萬人受難,慈濟為了跨海賑災在台灣大學舉辦義賣園遊會,園遊會結束後滿地是民眾隨手丟棄的垃圾,她看到慈濟志工在整理現場,而且有資源回收車載垃圾及可回收的東西,醒目的標語「資源回收」觸動她的心:「當時我被震撼到了,這就是我要找的。」

那時候政府開始推動環保,但成效不好,她發現慈濟做得很好,於是就問鄰居有沒有人認識慈濟?沒想到慈濟志工郭號風師姊就打電話和她聯絡了,那一年楊蜜加入了慈濟會員。

郭號風告訴她每天清晨民本廣播電台有播出的「慈濟世界」,還告訴她出門買東西要自備塑膠袋或保鮮盒。她很聽話,每天清晨做早餐時就打開收音機聽「慈濟世界」,買菜也會帶著購物袋和重複使用的塑膠袋,這個習慣跟著她三十年,至今不曾改變。

除了聽廣播「慈濟世界」,她也聽慈濟志工現身說法的真實故事錄音帶「渡」與「悟」,還有很重要精神糧食「慈濟月刊」,真善美的故事慢慢的翻轉她的觀念,感覺到身與心有被洗滌了,生活有環保、慾念也降低,煩惱就漸漸少了。

郭號風邀她參加慈濟的活動,還有家庭茶會,也會鼓勵她分享做慈濟的心得,郭號風的鼓勵讓她心裡覺得很踏實,感覺內心正由黑夜走向白天,生活很充實,心也不在有苦,有慈濟的生活讓她歡喜又自在。

◎有心就有福,有願就有力。

由於對資源回收的熱愛,感覺地球生態環境正被破壞,造成臭氧層破洞引起溫室效應、氣候劇變、糧食生產失衡,讓她覺得要讓地球恢復生機,必需從周遭的資源回收做起,減量 、回收、再生,讓資源更有效的使用。

於是在1993年她就積極推動社區環保,自己作文宣貼在附近每棟大樓的大門口,邀請大家每星期日將回收物帶到她的家,並且邀請大家一起來做環保,集中的回收物資再載帶到鄭青輝家的回收站。鄭青輝看她很用心的宣導資源回收,於是鼓勵她也設一個環保點,廣邀更多人來做環保,就這樣她家門口的環保點成立了。

剛開始做環保先生很生氣:「為什麼別人家的垃圾都拿來我們家?」而且又堆好多天,不只氣味不好,也容易滋生蚊蟲。」1996年板橋區推動大型環保日,需要司機開車載資源回收,她想請先生幫忙又怕他不高興,心裡很擔憂的小心問:「您可不可以幫忙載,不只我們家的環保點,還要幫忙載附近二個里,」想不到陳阿松居然一口答應。她鬆了一口氣,原來先生早已默許她做回收了。

每個月一次回收日的互動,雖然陳阿松在資源回收場和志工一起做得汗流浹背,感覺到他很歡喜,看到先生的臉上比以前更有笑容,楊蜜的心裏有著莫名的感動與歡喜。於是邀先生參加見習培訓,但是他都沒有答應,因為嘴上常常叼著菸,自認為犯了戒律不敢見習,楊蜜不斷的鼓勵他改變。

一天陳阿松載滿滿一車塑膠類要去回收場,下車時一不小心褲管被勾住人摔裂坐骨,於是在家休息。由於每次抽菸受傷的地方劇痛,讓他很難受,只要不抽菸就比較不痛,於是他為讓傷口盡快好轉,就此戒菸,夫妻同時在1998年完成培訓受證。

◎人生無常 行善不能等待

受證後二人更精進,除了板橋區的志工勤務,還積極的參加花蓮慈院、新店慈院的醫院志工及各種活動。921地震發生時,二人也放下事業一起積極參與街頭募款、蓋大愛屋、希望工程的學校景觀鋪連鎖磚、香積;88水災到林邊清掃家園 、杉林鄉的大愛屋籌建等,2007年陳阿松更投入靜思精舍主堂興建工程,長時間住在精舍直到工程結束。

2013年,陳阿松發生車禍,外表只有額頭上的外傷,和身上的血跡,卻昏迷二十三天;轉到台北新店慈濟醫院後才醒過來,雖然經手術救回一命,但是行動變得緩慢,腦部的記憶也變差,即使楊蜜長期陪伴復健,但是敏捷、勤勞、積極的身影已不復見了。

雖然行動受限制,二人仍然喜歡做慈濟事,依然形影不離的穿梭在活動中,只不過楊蜜必需眼觀八方的注意先生的行蹤,板橋區的志工大家都會幫忙照顧,法親情誼讓楊蜜備受感動。

長期薰法,楊蜜將法入於日常生活中,所以楊阿松發生車禍時時她的心很鎮定,對肇事者以「化惡緣為善緣」觀之,沒有苛責、沒有要求賠償,她跟對方說:「我真的沒有記恨你,我是真心的原諒你,」對方因此放下防備,反過來關心他們。

為照顧娘家媽媽,夫妻於2016年搬回宜蘭,楊蜜覺得:「做慈濟就怕自己不做,不怕沒有事做。」在宜蘭她依然每天清晨到聯絡處薰法香,也投入宜蘭區塑膠袋回收工作,做環保時就帶著先生一起出門到環保站,宜蘭的志工一樣看頭顧尾的幫她照顧陳阿松,讓她覺得只要在慈濟,大家都是一家親。

2019年7月,陳阿松發生呼吸急促,在台北的醫院手術後因自行呼吸狀況不好,就再也沒有回宜蘭了。2021年初陳阿松健康狀況急轉直下,大年初五在家人陪伴下安詳離世。

陳阿松生前曾許願還再要回精舍分擔常住師父們的工作,自然法則由不得人,祝福師兄早日乘願再來,有佛法指引,圓滿這一世的菩薩願。

年輕時,身為老闆娘,加上年輕氣盛,只要自認有理,對人講話就不客氣,楊蜜覺得:「我就像一隻蜜蜂到處螫人,」現在她則自我期許,一定要像蜂蜜一樣,甜蜜蜜的和人結好緣:「這樣才是圓滿的人生。」

圖左 :陳阿松師兄(左)勤以奉獻良能。[攝影者:黃麗友]
圖右 :為了上台宣導環保,楊蜜跟兒子學電腦播影片。[攝影者:黃麗友]
圖左 :楊蜜珍惜每一次上台分享的機會,極盡所能的宣導環保。[攝影者:廖月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