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一個 | 下一個 > |
---|
@不堪回首憶往事
年輕時經人介紹嫁給先生,結婚後才發現夫家原來是一個「酒精國」,公公喝了酒會對婆婆發酒瘋,吵完之後換婆婆喝,喝完二人就互摔東西,不管是碗筷、電鍋、電風扇,家裏只要可以拿得動的東西每樣都摔。先生和哥哥喝酒後就拿刀互砍,這個家,每天都在呼天喊地、吵吵鬧鬧。
以前公婆及家人喝酒吵架,陳秀美就報警,後來警察就不理了,這樣的家庭他們實在沒辦法處理。大兒子在耳濡目染下,兩歲就有樣學樣的拿起空酒瓶把嘴對著瓶口,讓她驚覺到不能讓孩子在這樣的環境長大,為了保護孩子,他與先生帶著簡單家當搬出在外租屋。
夫家以前的家境不錯,祖先留有田產,但是陳秀美嫁過去後,不僅沒看到田地,還發現他們欠了很多債務。三伯(先生的三哥)不務正業、遊手好閒,喝起酒來還會毆打自己的父親,所以常常出入派出所,每次都是陳秀美娘家的父親出錢將他保出來。後來三伯把最後祖產賣掉,公公、婆婆和三伯自己沒地方住,於是她將他們接來一起住。
陳秀美的原生家庭單純、重孝道,父親雖不善言辭但努力工作,且能負起責任照顧一家老小,從小她就學到不管長輩有任何的不是,都不能有瞋恨心。公公年輕時沒有盡責照顧家庭,當他罹患大腸癌、並有輕微失智時,沒有人願意照顧他,陳秀美就扛起照顧的責任,直到六年後公公往生。她不但不覺得辛苦,反而感恩的說:「因為沒有人願意照顧,所以我才有機會照顧他。」
她覺得,就算長輩不對,晚輩也不能對長輩做出違反常理的事,但是在夫家,看到先生的哥哥打自己父親,婆婆卻不覺得有什麼不對。更甚者,婆婆喝完酒,還會要孫子打自己的媽媽,倫理失常,陳秀美擔心正值青春期的孩子在潛移默化之下會有一樣的行為,更不知道長大會做出什麼事來。
夫家是一個沒有溫暖的家庭,但是她覺得,只要夫妻相互砥礪,共同打拼,沒有過不去的難關。但是先生不喜歡家裏一天到晚吵吵鬧鬧,常常借酒逃避問題。
剛結婚時先生的工作是在家具行載家具,用勞力換得一家溫飽,後來貸款買車,有了自己的車,增加了不少收入,口袋有錢,先生開始和朋友花天酒地,不但沒有顧及一家生活,最後貸款繳不了,車子被查封,工作也沒了。
陳秀美心軟,買了一輛貨車讓先生到磚窯載磚塊,每個月有數十萬元收入,但過了一年多,先生經不起朋友的煽動,又故態復萌,置家庭於不顧,甚至對她拳腳相向,讓陳秀美傷透了心。兩年後車子貸款繳清,陳秀美開始到成衣廠、又去養老院工作賺錢,還要同時照顧公公;公公往生後她開始馬不停蹄的工作,早上掃馬路、中午到便當店送便當、送完便當就到保險公司與商店做清潔工作、到餐廳洗碗等等,曾經一天做五份工作,就了為要填飽孩子的肚子。
@轉念 處處皆感恩
嫁入這樣的家庭,陳秀美的想法是:「好像掉進地獄,」不知道是什麼因緣,才會遇到這樣的家庭,好在有進入慈濟,聽到上人說:「我們上輩子劇本怎麼寫,這輩子就要接受那樣的劇本,」為了隨緣消業,她抱持著「甘願做,歡喜還,」努力的盡責扮演好為人媳婦、為人妻、為人母的角色。
娘家的媽媽在三十多年前就已經是慈濟的會員,因此她對慈濟並不陌生;公公往生後沒有人會跟婆婆吵架,所以婆婆就每天喝酒,陳秀美很不喜歡待在家裏,就問熟識的慈濟志工有什麼活動可以參加!剛開始跟志工到喪家助念,後來又接觸到環保,她覺得做環保時間彈性,所以只要沒工作就會到環保站。
問她工作這麼辛苦,為什麼不在家裏多休息?她笑笑地說自己是過動兒:「寧願做死,也不要等死,」廖啟丞師兄邀她到花蓮志學農場除草,她樂於配合,並且提供自己親手做的環保清潔劑供農場使用。直到三年前因車禍摔斷腳,才停止志學農場的勤務。最喜歡到精舍,不論是幫忙除草、摘玫瑰花,每個星期都回去幫忙,往精舍的路是回家的路,她已經走得很熟了。
現在孩子都已長大,肩上的擔子輕了,不用再一天做五份的工作,生活有兒子支持,好過多了!大兒子張智翔在2021年隨著媽媽的腳步授證慈誠,志業有傳承,心裏更踏實了。
現在,她一邊幫忙帶孫女、一邊做慈濟,這就是她的日常;以前為生活奔波,現在每天為能多做一點環保,把握點滴的時間不空過,疊紙板、開環保車就像是一個女超人,她說:「自己很有福報,需要錢的時候,自然就有工作機會,」讓她一次次的度過難關,以前好像在苦海中沉溺,現在要感恩有慈濟,能聞佛法、能行佛法,有目標,生命才有意義。
圖左 :做環保時間比較有彈性,陳秀美只要有空都會去環保站[攝影者:郭金憲]
圖右 :活動中,陳美秀(左)與謝游巧玲(右)合影[攝影者:張智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