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5月09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亞洲 新加坡 初心恒持入人群 慈青螢火啟動愛

初心恒持入人群 慈青螢火啟動愛

E-mail 列印
「自己是慈青時,感受到學長姊陪伴的力量,所以畢業後也要陪伴慈青,這是愛的力量,是使命的呼喚!」

「我佩服上人的無私,時時刻刻都想著受苦的眾生,所以想為上人扛米籮,付出一己之力。」

「我們都是慈青, 一些學長姊擔心我比較年長,沒辦法融入,但只要以赤子之心對待,就不會有問題。」

疫情下的世界彷彿按下慢速鍵,但新加坡慈濟大專青年聯誼會(簡稱慈青)如堅韌的小草般自強不息,在沉寂中積蓄能量。這群來自不同大專院校的年輕人仍抱持共同心念,期望在社會籠罩不安的環境下,繼續發揮青年的力量,走入人群付出。

◎適意柔軟做好事做好人

隨著新加坡走向與病毒共存,社會的齒輪開始慢慢恢復轉動,2021年12月11日至12日「新加坡慈青幹部研習營」在實體空間進行,慈青團隊帶領三十六位慈青幹部,分別在新加坡慈濟人文中心和靜思堂,踏上為期兩天的營隊之旅。

本屆幹訓營主題設定為「入人群」和「啟動愛」,學員們透過多個課程討論和分享對慈濟志業更瞭解,不僅再次找回當慈青的初發心,也堅定走入人群付出的信念,讓愛延續,讓善念不斷。

透過互動式課程,慈青學員討論和分享幾種「做好事」不同心態的改變。

慈青在觀看以「好人」為主題的短片後,討論對好人好事的定義,並以孝道為例,寫下自己平常如何用言行表達對父母的孝心。

慈青潘苡吟形容,習氣就像障礙泡泡,人們知道它存在卻往往不想戳破,不願正視問題,導致屢屢再犯難以改變。

面對不足,潘苡吟一次次反省,努力踐行上人教導的「做中學,學中覺」,慢慢修正自己、改變自己的習氣,並時刻提醒自己,以感恩、尊重、愛的精神為待人處事之道。

◎愛的力量是使命的呼喚

慈青李芯儀表示,自己容易受情緒好壞影響,無法善盡孝道,經常在一時衝動後懊悔,只好再以實際行動表示歉意。

「做好事,不在於一定做多少,應該做的就要做。」這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一句「靜思語」,但如果對方不肯接受?甚至刁難呢?你是否沉得住氣?好事在進行的當下,是否用對了法門?只有瞭解並深思,才能在遇到困難、面對抉擇時,走得更遠。

課程中短片播放兩位年輕人結伴出行訪貧,將慈善補助金交給照顧戶,不料卻因照顧戶刁難而陷入尷尬。

面對關懷戶的「拒絕」要怎麼做?這個難題著實考驗許多學員,其實這些都是在現實任何一個訪視團隊中,都有可能面臨的問題,慈青由此討論和分享做好事時所抱著的態度。

慈青蔡慂洧屬於「責任型付出心態」,對於已答應的事,即使百般不願意,都會嘗試各種可能,盡所能將任務圓滿。

小組裡大家開放交流,互相啟發,形成思維碰撞,承擔小隊輔的慈青黎靖雯,在討論過程中重新思考,發現自己是「體驗付出」類型,「我會確保自己的能力和心情是平穩後再去付出,這樣一來不但能讓事情解決,自己也不會因為委屈而起埋怨。」

「我很佩服上人的無私,上人時時刻刻都想著受苦的眾生,沒有為自己打算,謹記印順導師『為佛教,為眾生』的教誨,一直堅持到現在,所以我就想為上人扛米籮,付出一己之力。」

南洋理工大學慈青視窗黃蘊名在2019年加入慈青,這是首次承擔營隊隊輔長兼學員長,黃蘊名分享,每當遇到挑戰,尤其有陌生瑣碎的事務要處理時,心念也會動搖,就會回想加入慈青、接下工作的初心,想到上人創立慈濟志業的願景,是促使她篤定走下去的動力。

慈青學姊林思慧也附和道:「正是因為自己是慈青的時候,感受學長姊的陪伴力量,所以我畢業後也要陪伴慈青,這是愛的力量、是使命的呼喚!」

◎端正威儀微塵良能不輕善

12月12日早上九時,慈青們來到新加坡靜思堂,跟隨社區慈濟志工彭敬翔學習慈濟威儀。

大夥兒在團隊進退中調整儀態,瞭解個人在日常生活的端正行為,能培養出好習慣,團體之美,是因為有每個人的合齊才會美。

四威儀指「行、住、坐、臥」。彭敬翔表示,行的威儀中,繞佛繞法能訓練自己達至身口意的心平氣和,一步一句、一步一偈的「行中禪」能提醒自己常保清淨心。

大家認識和加入慈濟路的階段不一樣,但心都是往同一個方向。慈青學長劉倫僑在1999年牛車水舊會所成立的早期就加入慈青,從慈青畢業一路走過漫長志工路,如今已是受證慈誠的他,和大家分享自己在慈濟路上的心得。

在主題為「微塵人生,奈米良能」的演講中,劉倫僑鼓勵學員發揮「百分之一的力量」。

「每天只要比昨天的自己進步百分之一就好,不要小看它只有百分之一,就像籌備營隊的工作人員,每個人的能力都有限,但只要把所有人的力量團結起來,就能完成很多事情。」

「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讓人人同此心,就有無限力量,劉倫僑鼓勵,大家的點點善行都有意義,每天一件好事經日積月累就能培養出好習慣,擁有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反之,一件微乎其微的壞事若視而不見,只要缺口打開了,那大惡也會變得放縱。

◎代代接棒陪伴中看見希望

靜思堂內柔和燈光配上舒服的背景樂,慈青們的信紙上多了一行行的字跡,營隊課程來到尾聲,慈青正手寫書信,整理心得,還要寫下對自己未來一年的期許和改變。

南大慈青古翊劭期許,自己在營隊課程結束後,將善念延續並付諸行動,走入人群付出,並在力所能及內以金錢布施。

今年二十一歲的慈青黃巧蓉感恩透過營隊課程,更深入瞭解慈濟和慈青團體,對於自己的未來,她期許自己只要有時間便願意投入行善助人行列,成為手心向下的人。

對於一年後的自己,大家總是充滿期許,待時間拂過書信中的紙面,希望更美好的自己從字裡行間走向真實生活。

籌辦此次營隊課程的另一目標是慈青內部的傳承與陪伴,把善的精神和行動力延續下去。

由於防疫措施的不確定性,營隊籌備充滿變數,這也在在考驗營隊協調兼慈青學姊唐明慧的耐力,無論採用何種形式,營隊目標始終不變。

「就是希望學員們可以有面對面互動,無論營隊的舉辦模式為何,我希望可以圓滿營隊,而不是快點結束它。」 唐明慧篤定地說。

世代接棒的挑戰,就是不同世代對同一件事,有不同的思考和做法,但離開慈青團隊多年、轉入社區付出的學長杜進強,認為和慈青沒有「距離」。

杜進強此次承擔大隊輔一職,如大哥哥般陪伴學員們,不因年齡差距而生疏。

「我們都是慈青,一些學長姊會擔心我沒辦法融入,但在慈濟講求從戒律中得清淨,在群體中得自由,在付出中得歡喜,在利他中得智慧。慈青活動是個有愛的活動,所以我覺得很自在,只要用赤子之心和慈青們溝通,就不會有問題。」

菩薩道難行,比如當職業和志業的角色出現衝突,就考驗行者對人生輕重次序的生活抉擇。

對課務長蕭齊香學姊來說,承擔此次營隊倍感不易,因為剛接下任務便因同事離職而工作量大增,即便如此,她仍堅持與夥伴一同圓滿成就營隊。

「放棄的念頭是有的,幸好自己有堅持下來,我會一直提醒自己,有些事情回頭看的時候是不會後悔的,你就像慈濟事,當下可能會有不同的煩惱,但當我們成就了一件事情的時候,不管結果是好是壞,自己是成就這件事情的一份子。」 蕭齊香說。

青春是時光使者給人們最寶貴的禮物,花開正好的年紀若能把握時光發揮良能,盡己之力付出行善,便能在將來收穫豐饒的人生閱歷。

正如證嚴上人曾慈示:「我們應該對自己做生命的盤點,想想這一生做了多少對生命有價值的事?」

兩天的慈青幹部研習營,不僅讓慈青幹部再次找回初發心,重溫慈青之間陪伴的力量,在篤定走入人群的心念後,能在校園中運用所學,將更多的螢火蟲接引出來,彙聚點點亮光,讓善的精神和行動力延續。

圖左 :慈青學員圍坐一起,交流「做好事」的幾種不同心態改變,大家久未相見,氣氛溫馨。(攝/方喬)[攝影者:楊淑元]
圖右 :黃蘊名分享,承擔任務時遇到挑戰,心念也會動搖,就會回想初心和上人創立慈濟志業的願景,讓自己有繼續走下去的動力。[攝影者:顏明德]

圖左 :慈青學員把所學的行住坐臥等威儀落實在營隊中。[攝影者:黃偉倫]
圖右 :從慈青畢業一路走過漫長志工路,如今已是受證慈誠的劉倫僑和新一代慈青幹部分享心得。(攝/ 王家暉)[攝影者:楊淑元]

圖左 :慈青學員認真在紙上,寫下對一年後自己的期許與希望。(攝/ 王家暉)[攝影者:楊淑元]
圖右 :南大慈青古翊劭期許,自己在營隊課程結束後將善念延續並付諸行動,走入人群付出,並在力所能及內以金錢布施。[攝影者:顏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