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一個 | 下一個 > |
---|
地震發生後,慈濟在第一時間派出了一支志工先遣隊,勘 查當地的情況,隊伍中包括曾七十九次自費前往海地施行救助的慈濟志工陳健。正是得益於他對海地情況的熟知,志工才能夠迅速做出反應,先後多次發放食物、地震後應急的必需品,盡可能地讓海地人至少吃飽,並且不至於流離失所。
現在慈濟在海地的短期救助工作已經收尾,但是長期的扶貧計畫依然在進行當中。10月30日慈濟的橙縣聯絡處,舉辦了新冠疫情以來首場「感恩分享茶會」,期望為所有的志工,提供一些精神上的啟發,而這次的主講人正是陳健。
◎不畏艱辛的救助
「究竟要用多少輩子來努力,才可能改變這個地方?」陳健曾經感嘆。
談起心路歷程,陳健記得當時近距離凝視這個極度貧窮的國度,有過消極和沮喪。可是陳健沒有被看來無法改善的環境打敗,而是選擇多次前往這個多災多難的國家。困難的環境,讓每一步都走得艱難;有時候,他必須每天打電話到領事館,有時候一回到住所,就會聽到急促的電話鈴聲。
「因為我近距離地接觸他們,那裡的人太可憐了。」陳健在分享過程中描述,在海地所見的悲慘生活,幾次動容地留下眼淚。有那麼多人需要救助,總覺得自己能做的還是太少,「每一次救助結束,受救助的難民都抱著我親,臉上都沾著感激的口水。」
在這樣的國家,一次兩次的食物發放或是救助遠遠不夠。例如海地首都太子港(Port-au-Prince)的貧民區太陽城(Cité Soleil),住著許多獨居和殘障老人。他們行動受限,在平時的賑災活動中搶不到食物和物資,很多人已經不得不習慣了,每星期只有一兩頓飯吃的生活。
陳健聽說這些老人的遭遇後,花了五年多的時間聯繫多方救助,終於為這些老人爭取到每星期五餐齋飯。長期的飢餓,讓這些老人的腸胃幾乎停止運作,所以最初拿到齋飯,他們吃得很慢;可是一個多月後,無論齋飯多燙,他們都會狼吞虎嚥地吃下去。
陳健在半年後又回到海地,當地的志工告訴他,得到救助的老人中有幾位已經去世了。但是在去世前,他們幸福地說:「我一生最幸福,就是一週可以吃五天飯的這四五個月。」
今年(2021年)的地震之後,陳健看到了比當年更加艱辛的困境。萊凱(Les Cayes)市大部分都是農民,他們的住所在地震中幾乎全面塌陷,不得不搬到一片空地上暫時居住。在這裡,帳篷都是奢侈品,能拿到一塊可以用木棍撐起來遮風擋雨的塑膠布,對很多難民來說已經很珍貴了。
「災區物資很缺乏,而且這些農民本來生活就困難。衣食住行,每一樣都很艱難,包括飲用水。」陳健描述著地震後的海地。
在陳健首次前往海地救助23年後的今天,海地人依然急需救助。
◎耳濡目染的傳承
如果說,陳健代表年長一輩慈濟志工的堅持,那他一定很高興看到當天分享的另一位慈濟志工劉芯蕾。這位生長在慈濟家庭的孩子只有十幾歲,在父母家人耳濡目染的教育下,從2020年7月開始在網路上出售小時候的衣物、玩具等等,既做到環保愛物,又能將所得的錢款捐出來,幫助其他人。
「我是從慈濟家庭長大,看著奶奶、舅舅、哥哥甚至小表妹都在慈濟,我認為慈濟能夠把我小小的錢,在世界上發揮出最大的作用。」劉芯蕾說。
家裡的長輩為孩子這分樸素的善心,給予最大的支持和鼓勵,甚至也把自己的衣物捐出來,幫助劉芯蕾多募一份善款。這些一筆筆十元、二十元的錢積累起來,加上媽媽和奶奶額外加碼,在分享會的當天,劉芯蕾捐出了一千元(約合新臺幣二萬七千八百四十元),卻沒有因此有任何炫耀的情緒。
「其實我們做的沒有甚麼,但是我們要站出來,讓大家知道慈濟,讓我們分享愛,分享所有的幸福與快樂!」劉芯蕾分享。
最近的兩年,新冠疫情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加上如北加州的山火、東海岸的颶風和海地地震,世界各地的災難,都讓人感嘆禍不單行。幸好在這灰色的背景下,總有著像陳健這樣的慈濟志工忙碌的身影,為苦難的人們帶去一點溫暖和希望。
在陳健、劉芯蕾和其他志工的分享過程中,很多來賓不停地拭去感動的淚水,在募款時也有許多位好心人捐出不菲的善款。所有的這些金錢、時間的付出,都是為了慈濟志工在下一次災難襲來之際,可以再次勇敢地前往災區,幫助那些有需要的人。
圖左 :陳健與志工交談,講述在海地的見聞。[攝影者:駱淑麗]
圖右 :參加分享會的志工一起祈福。[攝影者:駱淑麗]
圖左 :劉芯蕾分享自己小小的善意,累積成一千元(約合新臺幣二萬七千八百四十元)的善款,可以去幫助有需要的人。[攝影者:駱淑麗]
圖右 :劉芯蕾的母親,表示願意支持女兒的善心。[攝影者:駱淑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