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5月05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大洋洲 澳洲 愛在他鄉亦故鄉 澳洲慈濟三十載

愛在他鄉亦故鄉 澳洲慈濟三十載

E-mail 列印
資深志工都是證嚴上人心目中「惜命命」(臺語)的心肝弟子,上人慈示要傳承,不進則退,要發揮生命良能,可以增加歲數,但心不能老化。志工甘羽南(濟足)及陳金梅(慈滿)走入慈濟超過三十載,盤點生命旅程,一步一 腳印,譜寫生命立典範。

◎道侶合心耕福田 初心恆持意志堅

1992年的某一天,甘羽南、陳金梅受志工之邀參加家聚,聽志工陳乃裕分享罹癌過程及遇明師的經過,演講者患有口腔癌,舌頭被切一半,說話口齒不清,但夫婦倆還是耐心聽完並深受感動。

從此,他們每週四參加志工蔡謝慎主辦的讀書會,聽「渡」及「悟」的錄音帶。蔡家的書櫃,擺放了很多慈濟的書籍及相關資訊,甘羽南、陳金梅一一借回家閱讀,開啟了慈濟因緣,也深深地敬愛證嚴上人。

之前最喜歡買名牌的陳金梅分享:「我們喜歡讀書,幾乎讀遍了上人的著作,而且不止一遍。」因為有聞法,人生方向急轉彎,改變攀比喜名牌的習性,「一字半句勤習頌、願意改變的心」,另一半好奇於法的影響,從此更加明確夫婦倆的人生依歸,追隨明師「聞法、惜法、傳法」。

甘羽南待人彬彬有禮,遇到問題從不抱怨。記得有一年回靜思精舍,在花蓮慈濟醫院門口巧遇上人,上人對在場志工說:「他是修行人呢!」他永遠謹記師父的祝福。

◎六度萬行持戒律 大愛無邊度眾生

1998年7月17日,巴布亞紐幾內亞海嘯(Papua New Guinea Tsunami),造成兩千一百三十二人往生,四萬人受傷。上人指派臨近的澳洲慈濟人前往助緣,這是澳洲志工第一次參與國際賑災。

當時,本會指派了賑災經驗豐富的宗教處高專謝景貴、慈院院長林俊龍,外文期刊部總編輯劉金鵬協助。在澳洲分會執行長林信義的具體指導下,短短一個月內全澳連心,籌得善款澳幣二十五萬元協助災民重建。

經過海嘯來回三次的衝擊,幾乎捲走了陸地上的一切,上千位來不及逃生的居民,無聲無息地沈落在潟湖中。位居巴紐南邊的澳洲慈濟人,立即前往巴紐駐澳洲大使館了解災情,獲知若重建那兩千戶的受災村莊,可能須花費八百萬澳幣的巨款。

在此同時,志工透過位於布里斯本(Brisbane), 與慈濟長期合作的瑪特醫院 (Mater Misericordiae Hospital)的安琪拉修女,得知位於巴布亞紐幾內亞的East Sepik省城維瓦克(Wewak)的伯崙醫院(Boram General Hospital)內有上百位骨折患者。由於醫療資源短缺,許多病人因延誤搶救的時間,造成傷口潰爛,不得不被迫截肢。

全澳慈濟人心連心,發動募心募愛,在雪梨(Sydney)、布里斯本(Brisbane)、墨爾本(Melbourne)、黃金海岸(Gold Coast)和柏斯(Perth)等地的華人贊助下,迅速地為該院籌募了一臺價值十多萬澳幣的X光機和超音波掃瞄器。

◎全身投入做慈濟 時間一晃已三十

瞭解到災民只要有工具就可以自己蓋房子,讓賑災團隊安心不少。慈濟人決定就地採購工具,一定要趕在雨季來臨前,讓災民擁有遮風蔽雨的家。

甘羽南承擔採買及運送工具,在當地最大的五金行進口商鍾文恩先生的協助下,快速地籌備完成。慈濟標誌,也是志工一筆一畫親自勾勒,再用白漆一一塗上。每戶的工具包花費澳幣百餘元,甘羽南及志工時時謹記,要做到善款用在需要之處。

9月13日,甘羽南等六位志工先遣抵達維瓦克時,得知隔天就要發放六百份工具包,大愛臺隨行人員放下採訪任務,一起投入打包工作。甘羽南憶起,在悶熱的倉庫裡整理到半夜,全身讓汗水濕透。次日,附近二十多位居民前來支援,短短兩天內,完成打包了一千九百九十份工具包。對辦事效率十分緩慢的巴紐人民來說,幾乎是創紀錄的。

居民摘椰子送給慈濟人,說這些穿「藍天白雲」制服的人看起來「很聰明」。9月17、18日,正逢巴布亞紐幾內亞「獨立紀念週」,舉國同慶,也是慈濟人將重建家園的工具包,交至災民手中的日子。

志工搭乘直昇機前往臨時照護中心發放,經過災區上空時,滿目瘡痍,陣陣屍臭味撲鼻而來,志工不約而同地為往生者虔誠助念。當直升機降落時,住在藍色帳篷裡全村的人都跑過來,他們眼神中閃露著好奇與興奮。

大人們忙著排隊找名字領工具包;天真的孩子們也把慈濟人團團圍住,一下子摸摸背包、一下子拉拉手。許多災民拿到九公斤重的工具包時,眼眶中盈滿了淚水,不斷地握著志工的手說:「Thank you!」在Olbrum臨時照護中心發放時,災民代表特別致贈慈濟一支親手雕刻的船槳,以表達感謝。

甘羽南回憶,當時災區物資缺乏,志工以麵包夾青皮香蕉充飢;在瘧疾疫區的當地,志工以蚊帳、睡袋、籃球場為床,打呵欠時蚊子都會飛進嘴巴裏;直升機人員的罷工,讓觀摩建屋的人員差點被遺忘在當地,成為部落一員。

點點滴滴的艱辛,都在災民笑靨中化為烏有。志工的直接重點,打頭陣做先遣去勘災,排除萬難兩次前往災區發放,走在最前,做到最後,溫暖了災民的心。甘羽南說這堪稱是永生難忘的三個月。

1998年聖誕節後,來自臺灣的留學生在海邊沖浪時失蹤,(這個故事曾在大愛劇場「我愛波力士」裡提到);2005年Rockdale 的三屍命案;2006年Jamberoo的車禍等等重大事件;甘羽南、陳金梅行善當仁不讓,走在最前,做到最後。

夫妻倆之前在臺灣熱心助人,服務同學及眷屬,來到雪梨後服務僑界。直到遇見了慈濟,全身心地投入做慈濟事,一做就是三十多年。

◎盤點生命未空過 發願再為傳法人

甘羽南兩度承擔澳洲分會執行長,2014年澳洲分會緊跟臺灣,啟動連線精舍「晨鐘起,薰法香」。雖是最年長的,但也是最早到會所,恆持開門與開機,為大家架設好電腦及布置蒲團,他說:「簡單一念心,期許南半球慈濟的家,有時差零秒差與精舍同步。」

甘羽南溫文儒雅,年輕志工都親切地稱呼他為「甘爸」或「甘師伯」。平日固定要載孫子去學校,無法聽完開示,他就靜靜地離開。

回到靜思堂後,他繼續投入各項勤務,總是走在最前,帶領大家做慈濟事,幾乎所有的活動都能看到他的身影。「師伯是把佛法落實在生活中的典範,尤其是遇到逆境、惡口、誤會,始終以身示教,堪忍有餘。」前任秘書吳佩姍(Phoebe Wu)回憶當年,分會每週都會接到幾次來自一位J先生的電話,甘師伯耐心聽他說話,幾十年一路陪伴至今。「在甘師伯的身上見證毅力與勇氣,令後輩難忘。」

慈青學姊魏淑芳娓娓道來:「慈濟的開會共識,通常會花較長時間。想要人人達成共識,並不是要比誰的想法正確或誰的主意比較好,而是誰願意將自己的心收攝起來,成就他人,讓別人有機會去實踐他們的想法與目標。短短幾分鐘的交流,這對我後來做環保幹事、陪伴慈青,以及慈濟路有著深遠的影響。」

真善美志工張慮靜還記得2017年4月9日,浴佛節前夕,甘羽南帶著三位志工及壽桃,拜訪七個地方。車程來回約兩百二十公里,記憶力超強,駕車不用導航器。他沿路仔細交代禮儀細節,慎重選擇時間點拜訪,記憶猶存,「讓我時時提醒自己,做一個有家教、有人文的慈濟人。」

源於2018年在靜思書軒聽了一場甘羽南演說的「佛法生活化」講座,令之前以為佛教高深莫測的志工夏鳳霞豁然開朗,佛法並不遙遠,甘羽南如指路明燈一般,令她堅定地開啟慈濟路。「他是最好的聆聽者,我感覺到自己像與一個天主教神父說話,在他面前禱告一樣,訴說完心裡的困惑頓時豁然開朗,一兩句話就點醒夢中人。在我內心,他穿上袈裟就是一個高僧。」

「陳金梅像姊姊更像家人,一步一步帶著我往前走。這一輩子,上學、工作都是人家安排的;在慈濟,母雞(推薦人)是我自己找到的。她好像是百科全書,有問必答,有求必應。」目前夏鳳霞承擔協力組長,除了滿懷感恩之外,要把愛傳出去。

「回眸來時路,步步踏實,無怨無悔,滿懷感恩。」三十年轉眼過去,甘羽南、陳金梅慶幸因為聞法,深知善用生命的使用權,並持續傳法行善,發揮餘熱。

圖左 :參加人文學校活動,利用承擔音控的空檔時間,甘羽南請購上人著作,這是今生最有營養的精神糧食。[攝影者:張紅]
圖右 :澳洲慈濟三十周年慶,甘羽南(左一)代表當年志工,回眸來時路。[攝影者:張紅]

圖左 :1998年巴布亞紐幾內亞海嘯(Papua New Guinea Tsunami),甘羽南(右一)及部分賑災團員合影。(翻拍老照片)[攝影者:甘羽南]
圖右 :當年,慈濟志工排除萬難,兩次前往巴布亞紐幾內亞災區發放,賑災團隊完成任務歸來。(翻拍老照片)[攝影者:甘羽南]

圖左 :甘羽南(右二)與賑災團隊部分成員,在進口商鍾文恩先生(左四)公司合影,感恩鐘先生對此次賑災的大力支持。(翻拍老照片)[攝影者:甘羽南]
圖右 :1996年6月4日志工甘羽南等慈濟志工,協助教會為流浪漢煮餐食便當。(翻拍老照片)[攝影者:呂文松]

圖左 :盤點生命三十載,甘羽南(左)以身示教陪伴傳承。[攝影者:張紅]
圖右 :2021年10月22日夏鳳霞(左一)陪伴母雞(慈濟推薦人)陳金梅(中)甘羽南(左三)戶外散步話家常。[攝影者:張紅]
圖左 :2017年4月9日,浴佛節前夕,甘羽南及三位志工拜訪七個單位,車程來回約兩百二十公里,代表慈濟送上感恩與祝福。[攝影者:張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