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4月25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亞洲 新加坡 媽媽美味蔬食便當 營造「蔬適圈」

媽媽美味蔬食便當 營造「蔬適圈」

E-mail 列印
「做對的事,就不會感覺累,還會做得很歡喜。」一整籃新鮮蔬菜下鍋翻炒,慈濟志工林華珍一早就忙不停。從買菜、備料、下廚、盛裝、送餐、到回收餐盒,十幾個外送便當,她一個人在幾小時內搞定。雖然忙碌,但林華珍卻 很開心。

慈濟人努力勸素之際,往往會感歎:「勸善容易,勸素難。」的確,推廣蔬食這件事並非一蹴而成,要讓人把葷食從日常中抽離,起初一定非常不習慣,這時如果有過來人能夠分享經驗、食譜,甚至直接準備美味豐盛的蔬食便當送到你面前,肯定有很大幫助。

◎美味料理 推素功臣

林華珍從2021年8月開始,每週堅持為一家公司十二名員工提供蔬食午餐便當,至今已累積近兩千個便當,更有員工因此改變對蔬食的刻板印象,也開始向身邊人推素。

談及送便當緣起,原來,志工陳玉真一直想在自家公司推素,起初她嘗試跟員工分享蔬食好處,卻發現勸人茹素很不容易。2021年6月,中醫師兼志工林麗芳得知陳玉真的想法後,想起林華珍也在積極推素,又有一手好廚藝,於是牽線搭橋兩人合作。

有著相同目標方向的林華珍和陳玉真,很快就達成共識,決定先在公司提供兩個星期的蔬食午餐便當,測試員工的接受度。結果,美味豐盛的便當大獲好評,兩周後供餐繼續,變為每週三天便當;慢慢地,又再增至每週提供五天的蔬食午餐便當,至今已經接近八個月了。

讓原本沒有茹素習慣的員工輕鬆踏入「蔬適圈」,美味料理功不可沒。

◎餐單設計 極具心思

林華珍在料理餐點時,經常變換不同食材,來增添口味變化與新鮮感。例如:作為碳水化合物來源的米飯能替換成壽司、意粉、米粉;蛋白質來源的豆腐製品則可以巧妙替換成天貝、鷹嘴豆、藜麥或毛豆等。增添變化之餘,還讓蔬食料理輕鬆變身異國風味,再搭配多樣化、多色彩的蔬菜水果,就是營養的一餐。

在餐單設計上,她也極具心思。「星期一和星期五,會煮特別一些。星期一(員工)要開始工作,要『照亮』他們的一周;星期五也煮得好,讓他們開心迎接週末。」

有時擬好當日餐單,去菜市場卻發現想買的菜,或已下訂的菜沒有貨,林華珍馬上隨機應變。「我就在巴刹馬上思考,要換成什麼菜,最好是他們沒有吃過的,或者當季才有的蔬果,有些我不會煮,就當場上網查資料,看別人是怎樣煮的。」

「這是大挑戰,但有挑戰才有動力,一定有辦法(解決)的。」六十五歲的林華珍仍有著不輸年輕人的幹勁,「我對推素的想法是,從小事做起,但要做得長久、有品質。最重要的是,要讓人家覺得很喜歡吃,這樣他們就會(吃素)吃得久一點。」

◎短短數周 身體變化

其中一位員工杜敏微表示,吃蔬食後感覺精神變好,在膽固醇等檢測項目有改善。一周吃五天健康蔬食便當,用短短數周的時間,就為身體健康開啟新可能。

杜敏微分享,自己長期面對經期不規律和痛經問題,數月前身體健康檢查報告結果不盡人意,醫生還交代下次複診時,就要開始用藥控制。

結果在嘗試蔬食便當數週後,她感受到變化,身體變得輕盈,月經變得規律,痛經症狀明顯減輕,連心情也變得美滋滋的。「心情變得平和、積極,不太埋怨生氣了,變得開朗很多,感恩擁有的一切。」

杜敏微以往對素食有重油、重鹹、用很多素料等刻板印象,但蔬食便當從西餐到韓式餐點都有,讓她打開對蔬食料理的想像。

她說:「以前以為素食就是素叉燒那種,根本不會想吃……但(便當)有各式各樣的菜,而且有西餐、泰國餐、韓國餐,(華珍)師姑都能『變』出來,而且都不是素料,都是原型食物、高蛋白質的料理。」

如今的杜敏微更是對蔬食料理完全改觀,也會鼓勵身邊親友嘗試蔬食,因為親身體會後她理解到:「不是一大桌海鮮就是美味,以前會覺得,這些(葷食)比較貴,吃這些就是賺到,但其實不能這麼計算的,大自然的食物就是最好的美味。」

◎媽媽美味 愛心午餐

對林華珍廚藝讚譽有加的,還包括佛教慈濟中醫義診中心(紅山)的同仁。從去年六月開始,她每週兩天準備兩道素菜午餐給義診中心同仁。在中心任職中醫師的李麗芳表示:「華珍師姊煮的菜色不計成本,變化多樣,是有媽媽美味的蔬食餐。」

她憶述,去年六月紅山社區冠病病例驟增,診所附近的紅山景第一百一十五座巴刹與熟食中心出現大型感染群體,成為本地第三大感染群。屋漏偏逢連夜雨,巴刹和熟食中心關閉十四天,疫情期間準備餐食的香積志工無法前來,會下廚準備午餐給同仁的義診中心主管黎顯維,亦恰巧收到隔離十四天通知。

李麗芳感動地說:「克難見真情,華珍在瞭解同仁的處境之後,自願幫忙準備和送愛心午餐便當給義診中心的同仁們。」

「同仁對便當菜讚不絕口,大家每次都好期待午餐,登記午餐人數一直維持在高人數。」

◎改變口欲 消弭災疫

練得一手好廚藝,不斷鑽研創新蔬食菜品的林華珍,原來以前很少下廚,最愛吃肉,中文水準一般的她,甚至不懂「茹素」為何。

「我以前很喜歡吃雞肉、豬肉和羊肉。」林華珍透露,以往跟家人聚餐時,如果他們沒有點她愛吃的肉類,她會很生氣,如今很懺悔以往的懵懂無知。

2011年的浴佛大典是林華珍葷轉素的起點,那年才成為慈濟志工一年的她,為了參加浴佛,發願茹素一百零八天。

改變飲食習慣需要時間,過程中不少人仍會受到葷食的誘惑,但林華珍卻從未動搖過,在完成一百零八天挑戰後,就一直維持茹素至今,甚至踏上推素之路。「我很清楚為何而吃(素),很有決心要參加(浴佛)……法會結束後,我感覺,還可以,不如就繼續吃素吧!就一直持續到現在了。」

推素已有一段時日,她感慨:「叫人家捐錢很快,叫人家吃素很難,要很有耐心,要長時間地去做,所以我從小事做起。」

蔬食便當還會提供多久?林華珍笑稱:「推素哪裡可以停?不可以停的,開始了就要一直走下去。」疫情之下,改變口欲,消弭災疫,八個多月來,林華珍已累積近兩千餐蔬食便當,這股蔬食力量仍在持續擴大中。

文/ 方秋君、黃田恬

圖左 :趁著午休,李麗芳(右)會驅車到林華珍(左)家,替紅山診所同仁領取熱騰騰的兩道素菜。(提供/ 林華珍)[攝影者:林華珍]
圖右 :從2021年8月開始,林華珍每週堅持為一家公司的十二名員工提供蔬食午餐便當(提供/ 林華珍)[攝影者:林華珍]

圖左 :五彩繽紛的美味蔬食料理,裝在環保餐盒內,讓人食指大動。[攝影者:林華珍]
圖右 :五彩繽紛的美味蔬食料理,裝在環保餐盒內,讓人食指大動。[攝影者:林華珍]

圖左 :五彩繽紛的美味蔬食料理,裝在環保餐盒內,讓人食指大動。[攝影者:林華珍]
圖右 :五彩繽紛的美味蔬食料理,裝在環保餐盒內,讓人食指大動。[攝影者:林華珍]
圖左 :每次準備兩道素菜,李麗芳說,林華珍的料理變化多樣,健康營養,是有媽媽美味的蔬食午餐。[攝影者:林麗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