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4月20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亞洲 日本 雙月刊走過29年 一窺日本慈濟世界

雙月刊走過29年 一窺日本慈濟世界

E-mail 列印
慈濟日本分會於2021年創立三十周年,《日本慈濟世界》雙月刊也走過二十九個年頭,邁入而立之年。

1991年日本分會創立,隔年11月由證嚴上人親自題字的《日本慈濟世界》第一期正式出刊。本著希望讓在地會 員了解更多日本慈濟事,以及誠正信實刊載徵信名單(捐款人與捐款金額)的信念,得到上人首肯後,採隔月出刊,又稱《雙月刊》。

◎緣起一念心 手工剪貼排版

雖然只有一張A3兩面的篇幅,卻是慈濟志工劉桂英和王昆京,每期出刊前日以繼夜校稿、校對金額,以打字機一行行打出,一段段剪下後,再以漿糊黏貼而成的手工版本,箇中辛苦實非現今的電腦化所能想像。

若非滿腔熱忱與毅力,恐怕很難支撐下來,卻也因此培養了無與倫比的革命情感。

1997年3月號首度刊登「上人開示」,當時是轉載臺灣已登過的「上人開示」,2004年至2008年由陳美卿翻譯上人開示文稿,自2008年9月起由日本天理大學金子昭教授義務擔任日文翻譯至今。

「創刊號」付印了三百份,二年後增印至一千份,目前因提倡環保減用紙張,每期只印刷一千四百份。編輯團隊各階段都有許多不同的生力軍及時補位,每個時期的一些改變與成長,一點一滴形塑成《雙月刊》此刻的樣貌。

◎團隊愛接力 中文美編日譯

1998年分會還在三軒茶屋會所時,魏瑞芳開始以分會的舊型麥金塔電腦編輯月刊,之後並自行購置新型電腦和大型印表機在家編輯,於2001年起由黑白版進階至彩色版。志工中山怜萩接棒後以小冊子發行;2004年吳惠珍加入後開始以雜誌方式呈現。

「日譯組」的楊怡芬於2009年加入編輯團隊,負責日譯的整合發包,延攬了許多日譯人才為《雙月刊》及分會翻譯文稿,因為翻譯工作多是獨立進行,彼此之間從未見過面,因此也曾特別舉辦「日譯志工相見歡」,讓大家互相交流,並研討翻譯時碰到的困難,及特殊用詞等等。

2009年起,除了固定單元的主題報導、活動報導、社區報導、人文教室、志工身影、娑婆人生(個案報導)、寰宇慈濟外,並嘗試一系列的「專題報導」,如2009年102期至2011年 111期推出的「ECO 專題」,以及2010年105期起共五期的「日本之美」系列。

2012年第117期開始刊登「素食料理教室」,原先是以慈濟出版的《素食料理食譜》為範本,由分會志工試做照相;2013年之後,由望月春江專責書寫食譜及實做,直到2016年8月;2020年起每一期改由南北和氣組隊,分別承擔一道料理食譜,以「我的蔬食行動」單元重新上菜,除了介紹自家拿手蔬食,也分享主廚茹素心得。

2020年10月起增加了「生活佛法」單元,從大愛臺《療癒果實》影片中,摘錄貼近生活的佛法,讓讀者更容易親近佛法的智慧。

◎分工專業化 每月編輯會議

2007年起《雙月刊》編輯團隊分工更細,推動制度化和建立主題設定、文稿預定、邀稿校稿、美編格式等SOP流程。每個月的編輯會議,都會檢討上一期的錯誤事項及讀者回饋,討論預定文稿時,也預先設定適合的撰稿人、催稿負責人等。

編輯團隊大致可分成「中文組」、「日譯組」及「美編組」。收到中文文稿後的一校、二校、定稿,以及日譯發包和日譯定稿都有固定流程。美編組收到中日文定稿,美編完成後印出,再由志工進行紙本校對,確認無誤後才送印刷廠印刷成冊。

之後由志工沼田青寶通知五至六位志工來到分會幫忙,將名條一一貼上信封,以最快的速度寄出。這群在背後默默付出的志工們,讓《雙月刊》定時送到會員手中,當期《雙月刊》的工作才算圓滿完成。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印刷公司的日本人老闆滝吉道信先生。他與《雙月刊》配合已超過十七年,從一開始單純的業務關係,因為認同慈濟的善行,收費也總是極盡所能壓到最低,到後來更成為美編志工,總在美編最後階段,見到他在分會幫忙校對日文稿和調整美編格式的身影,低調和謙虛的個性,讓人感到無比安心。

◎救人也救心 不可思議因緣

《雙月刊》讓既有會員了解日本分會的動態和感人故事,也是日本慈濟人接引新志工的好幫手,讓初步接觸慈濟的人,得以一窺慈濟世界的樣貌,進而啟發善心。

2003年時,日本分會透過管道寄送《雙月刊》給在日本監獄服刑的臺灣人,之後陸續收到其他華語受刑人的訂閱要求,目前每期固定寄送約二十本到各地監獄。期間有多位受刑人善心受到啟發,曾經從監獄寄送現金或物品捐贈給慈濟,或是捐出畫作供慈濟義賣。

現在是彰化志工的王琳恩,2009年時因欠債而被迫攜帶毒品到日本,入境時被查獲而判刑六年多;坐牢期間收到慈濟寄送的《雙月刊》,每次閱讀都十分激動與感動,並開始與慈濟志工書信往返,因為志工的鼓勵,他才能咬牙撐過那段失去自由的日子。

當時王琳恩對《雙月刊》中所報導日本東北大地震311賑災時,志工們不求回報的無私付出非常感動,也常反省自己曾經犯下的錯誤,因此立志出獄回到臺灣後,要加入慈濟志工的行列。

他回臺後,參加志工並受證「慈誠」,陸續投入環保、醫療和訪視,初期也時常帶著曾經報導他的故事的《雙月刊》148期(2017年)到監獄與受刑人分享,以自身的經驗勸人向善。

曾有重病失去求生意志的人,因為看到《雙月刊》打電話到分會求救,成為分會的關懷個案,並和臺灣慈濟接力關懷,讓這位個案也下決心付出心力,成為慈濟志工,雖然最後因病往生,但在她人生的最後階段,因為有了慈濟人的陪伴而充滿愛與希望。

另外,還有因《雙月刊》而逃出魔掌的驚險案例。一位天真無知的少女,在臺灣看到日本的求職廣告,應徵來到日本後,才發現是惡意的人力仲介。因為護照被扣留又不諳日文,正巧在廁所看到一本《雙月刊》,便找機會打電話到分會求救。慈濟志工一步步指引她,從茨城搭電車逃出到達分會,之後志工協助,籌到善款幫助這位受害人回到臺灣。

◎編輯甘苦談 幕後溫馨點滴

以前因撰稿人不多,前後兩任執行長張秀民與許麗香包辦大部分文稿,雖然目前依然人力不足,但是大家互相補位,即使經常有狀況。

比如:因文章內容有誤而需要刊登道歉啟事,或催稿校稿到七竅生煙,或臨時多出或生不出文稿,或文稿修改不符作者期待,又或是相片的挑選不能讓所有人滿意等等,但編輯團隊這個溫暖的家,即使讓大家抱怨連連,卻捨不得離開,開會時也總是笑聲不斷,腦力激盪。

開編輯會議沒趕上電車,打電話到分會報備時,張秀民總是像母親一樣包容,一句「你慢慢來,不要趕,我們等你」,讓緊張的心情頓時鬆了一口氣。「上得了廳堂,下得了廚房」的志工許麗香,在《雙月刊》團隊裡看得到她調皮放鬆的一面,暫時卸下沈重的壓力,跟著大夥兒一起起鬨。

時常忙到血壓升高,卻又童心未泯的吳惠珍,總是想方設法邀請新人寫文章或加入團隊,即使志工離開日本,也千方百計請志工透過網路繼續參與編輯,雖然距離遙遠,卻是心裡最甜蜜的負擔。

擅長行政的王秀寧推動編輯SOP流程,以不變應萬變;拼命三郎的陳靜慧老是睡眠不足勇於承擔,燙手山竽最後都是落在她手上;陳詩萍個性溫柔,文筆流暢,對於分配到的工作,總是準時交出功課;小野雅子即使已經在海外多年,繁重的日文翻譯,讓她苦中作樂,隔空仍不時傳來她豪邁的笑聲。

一群又一群志工的無私付出,成就了這本小小《雙月刊》,期盼疫情過後有更多新血加入,讓《雙月刊》更有活力,內容更豐富。

圖左 :2009年起,除了固定單元的主題報導、活動報導、社區報導、人文教室、志工身影、娑婆人生(個案報導)、寰宇慈濟外,並嘗試一系列的專題報導。[攝影者:吳惠珍]
圖右 :印製完成的《雙月刊》送至分會,便由沼田青寶通知五至六位志工來到分會幫忙,將名條一一貼上信封以最快的速度寄出。這群在背後默默付出的志工們,讓《雙月刊》定時送到會員手中,編輯團隊的工作才算圓滿完成。[攝影者:吳惠珍]

圖左 :編輯團隊大致可分成中文組、日譯組及美編組,由三個團隊的志工分工合作,完成一期又一期的中日文《雙月刊》,也曾舉辦日譯志工聯誼會。[攝影者:吳惠珍]
圖右 :編輯團隊大致可分成中文組、日譯組及美編組。收到中文文稿後的一校、二校、定稿,以及日譯發包和日譯定稿都有固定流程。[攝影者:吳惠珍]

圖左 :1991年日本分會創立,隔年11月由證嚴上人親自題字的《日本慈濟世界》第一期正式出刊。[攝影者:吳惠珍]
圖右 :2007年起《雙月刊》編輯團隊分工更細,推動制度化和建立主題設定、文稿預定、邀稿校稿、美編格式等SOP 流程。每個月的編輯會議都會檢討上一期的錯誤事項及讀者回饋,討論預定文稿時也預先設定適合的撰稿人、催稿負責人等。[攝影者:吳惠珍]

圖左 :後期幫忙月刊志工李慧瑜(左一),會先印出地址名條,待印製完的《雙月刊》送至分會,便會通知大家到分會幫忙,將名條一一貼上信封以最快的速度寄出。[攝影者:吳惠珍]
圖右 :1997年1月號首度刊登「上人開示」,當時是轉載臺灣已登過的「上人開示」,2004年至2008年由陳美卿翻譯上人開示文稿,自2008年9月起由日本天理大學金子昭教授翻譯日文至今。[攝影者:吳惠珍]
圖左 :印刷公司的老闆滝吉(右三)先生,他與《雙月刊》配合已超過十七年,從單純的業務關係開始,到認同慈濟的善行,收費也壓到最低,到後來成為美編志工。在美編最後階段,總見到他在分會幫忙校對日文稿和調整美編格式的身影。[攝影者:吳惠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