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一個 | 下一個 > |
---|
![公眾專注欣賞陳孟浩的畫作。[攝影者:曾美珍]](/community/./images/community/8AEDE7B0CF3B11EC869C6B31F48B099F_0.jpg)
◎愈援計畫 走過死蔭幽谷
陳孟浩的經驗,讓人看見藝 術的力量如何伴人走過死蔭幽谷。為此,慈濟人文青年中心攜手長期關注喪親課題的社會服務計畫「愈援」(Grief Matters),自2022年4月29日聯辦為期三週的藝術展,展出他的畫作。
青年中心和蒙福關愛希望藉由藝術帶入社區,喚起公眾對生死議題的關注、對藝術治療的認識。「愈援」是社會服務機構「蒙福關愛中心」(Montfort Care)所推行的一項計畫,關注喪親、生死課題。
藝術展主題為「望」(wàng),「望」既有「觀看」的意思,也承載絕望、希望、展望等多種情感含義。是次藝術展共展出陳孟浩的十九幅畫作,展出日期是4月29日起至5月22日,地點位於義順的慈濟人文青年中心。
展覽入場免費,現場也附有導覽手冊供觀眾領取,解說每一幅畫背後的故事和意義,歡迎公眾前來觀展。
◎藝術走入社區 啟發人心
展出首日的4月29日下午四時,主辦方也在青年中心舉辦藝術展推介禮,慈濟基金會(新加坡)執行長劉瑞士致歡迎詞時表示,慈濟青年中心和蒙福關愛長期關注心理健康問題;而陳孟浩透過藝術,走出喪偶的生命難關和考驗,「從絕望到希望,從希望到發願望一直繪畫下去。」他的堅毅和深情值得學習。
劉瑞士希望藉由藝術走入社區,將陳孟浩的創作精神,不分年齡地傳達給更多人。
蒙福關愛中心創辦人兼執行長黃明德,引述中國古代文學家蘇軾的悼亡詞,「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指出喪親路上充滿孤獨與傷痛,然而我們的文化中,成年男子要談自己的悲傷是很困難的。
因此他認為,陳孟浩在兩年前失去太太後,能漸漸在「愈援」的藝術治療下,拿起畫筆畫出對太太的懷念,不止畫作背後的故事具感染力,這樣的自我表達也很勇敢,令人欽佩。
所有展出畫作均是陳孟浩這兩年來靠著自學,使用馬克筆、水彩、鋼筆和螢光筆所繪製。他在受訪時對藝術展能成功舉辦,表示欣慰和開心,稱最大心願就是創作能引起觀者的情感共鳴和理解。
推介禮迎來約六十人出席,包括受邀實業家、慈濟樂齡長青館(SEEN)長者、「蒙福關愛」下的計畫「YAH!快樂學堂」的長者學員等。
◎自然法則 學習生命教育
負責場務和志工協調的青年中心經理林杏純,希望陳孟浩的個人經驗和創作,能引起年輕人反思和重新審視,他們的父母輩或祖父母輩面臨的挑戰,例如:衰老、疾病和失去愛人。
林杏純也希望,是次藝術展能促進不同世代間的情感交流,達成「青銀共創」。
六十八歲的「YAH!快樂學堂」學員黃美金表示,防疫政策鬆綁後,能和夥伴前來環境優美的青年中心觀展,心情相當放鬆和開心。
黃美金不常觀展,但被陳孟浩的創作感動。尤其「愈援計畫」負責人解釋一幅幅畫背後的故事和手法,說明陳孟浩可以在面對人生黑暗期時轉念,通過畫畫抒發他對妻子的想念,更重要是找到自己的力量,真的很啟發人心。
當日亦恰逢伴學計畫「快樂天堂」(Kidz Hideout)學童到青年中心上課,學童在慈濟志工陪伴下承擔「一日推廣大使」,為觀展公眾介紹畫作背後的故事和寓意。「快樂天堂」是青年中心和教育部在去年開展的一項課後伴學趣合作計畫,旨在透過長期陪伴, 幫助失能家庭中的孩子找到依靠。


圖左 :從2022年 4月29日起至5月22日,藝術展「望」在慈濟人文青年中心展出。[攝影者:曾美珍]
圖右 :「望」字會讓你聯想到什麼呢?藝術展的主題「望」既有「觀看」的意思,也承載絕望、展望等多種情感含義。(提供/ 蒙福關愛中心)[攝影者:楊淑元]


圖左 :展覽共展出陳孟浩使用馬克筆、水彩、鋼筆和螢光筆,所繪製的十九幅畫作。[攝影者:曾美珍]
圖右 :慈濟人文青年中心和 「蒙福關愛」的「愈援」運動攜手聯辦藝術展「望」,希望把藝術帶入社區。左起為青年中心經理林杏純、慈濟基金會(新加坡)西醫室醫療顧問林文豪、執行長劉瑞士、創作者陳孟浩、蒙福關愛中心執行長黃明德、「愈援」計畫負責人朱慧兒和該計畫的藝術治療師鄭淑文。[攝影者:曾美珍]


圖左 :執行長劉瑞士(右)在藝術展推介禮上表示,希望藉由讓藝術走入社區,將陳孟浩的創作精神,不分年齡地傳達給更多人。[攝影者:曾美珍]
圖右 :陳孟浩創作的每一幅畫,都有各自的故事和不同創作手法,一名承擔「一日推廣大使」的快樂天堂學童(左),正為觀展公眾介紹用馬克筆和水彩所畫的《她愛吃的水果》。[攝影者:曾美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