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一個 | 下一個 > |
---|
![國際藝術家德拉戈·馬林·薛林納(Drago Marin Cherina)在滯留新加坡期間,仍鍥而不捨地繪畫創作,對於藝術的熱愛讓他忘卻了身體的病痛。[攝影者:曾美珍]](/community/./images/community/4E4902C0C49D11EC869C6B31F48B099F_0.jpg)
兩年前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讓薛林納和南茜滯留在新加坡,期間薛林納更積鬱成疾,並一度面臨拖欠醫院費用、就醫困難的窘境,後來他透過繪畫找回心靈的安慰,展現強韌的生命力。
2021年11月,薛林納對疫情省思的二十二幅創作,在慈濟人文青年中心展出。尿袋隨身,薛林納在畫布上揮灑時,每一筆都忍受著病痛,將省思融入藝術,層層剖析在疫情考驗中,更深刻、更真實、更永恆的生命價值。
◎滯留獅城 舉目無親
薛林納和慈濟的因緣,始於2021年8月的一分慰問祝福。原來2020年春,薛林納偕同南茜從臺灣途經新加坡,以等待入境中國工作的簽證,不巧遇上險峻的新冠疫情,中國宣布對外「封城鎖國」,兩人因而滯留獅城。
原以為情況很快好轉,不久就能到中國繼續藝術生涯,哪知疫情不斷在全球擴散,世界各國都實施了封城鎖國等嚴格措施,讓長年旅居世界各地的薛林納和南茜進退維谷。不知是不是積鬱成疾,薛林納患上了前列腺肥大症,需要長期使用尿袋生活。
在異國他鄉舉目無親,兩人的一位臺灣朋友致電向慈濟基金會(新加坡)尋求援助。我與志工林翠蓮帶著一份「安心祝福包」前往慰問關懷。
關懷過程中我們瞭解到,病痛造成薛林納尿袋隨身,也讓他雙腳積水腫大。除了疾病所帶來的痛苦,新加坡昂貴的治療費用,亦耗盡兩人的積蓄,讓薛林納積欠醫院數萬元的醫療費用。
為了節約開銷,兩人在疫情後已退租了臨時工作室,藝術家沒有了創作空間,積壓在內心的苦悶,久久不能釋懷,薛林納意志更加消沉。
「看看這張照片,一年前的他精力充沛,如今判若兩人。」南茜掏出手機,分享疫情初期,薛林納身體無大礙、兩人還能偶爾出外散心的照片,深有感觸地說:「人可以窮,不可以病,尤其是在他鄉異地生病。」此刻她才深刻體會何謂「無常」。
儘管最終沒有開案補助,但慈濟仍然持續陪伴。就這樣,我原以為只是單純的一趟慰問,卻變成半年多的深入關懷,牽起了慈濟與這位國際藝術家的因緣。
◎關懷陪伴 協助送醫
在醫療費用方面,幸好薛林納遇上幾位善心的主治醫生,知道他的窘境,都樂意為他免費看診,然而住院與藥物費用仍是重擔。院方也再三警告,若再不付清欠款,就不再接受他住院。
對比過去優渥的生活,如今困頓度日,實有從天上掉落地下之感。頗有名氣的薛林納,過去接觸的都是各界名流,如今虎落平陽,無人知曉,求助無門。
疫情也衝擊藝術產業,既不能開源,唯有節流,薛林納減少複診次數,因為看診一次就要好幾千新元。清理傷口和安裝尿袋只好親力親為,或借助南茜的幫忙。
薛林納忍受劇痛的耐力很強,前列腺毛病需要定期複診,但他非不得已不去求醫。「只要傷口沒有發炎,就不會有大問題。」
2021年11月初的一個早上,我接到南茜的求助電話,告知薛林納下體出血,無法排尿,疼痛難耐,二人不知所措,卻不打算求醫,因為積蓄所剩無幾。
電話裡南茜的焦慮、無助,讓人心生不舍,我馬上向新加坡慈濟人醫會的醫生和護理師諮詢,醫護人員瞭解病況後告知,情況緊急,必須馬上送醫,不能拖延。
我如實告知薛林納病情的嚴重性,他還在猶豫,不想去醫院。此時的他,已經快要休克,漸漸說話不清楚,我馬上驅車送他就醫。
抵達醫院時,薛林納已經疼痛的難以啟齒,主治醫生也已經趕到,快快推入手術室急救,把積在體內的血抽出,當時所抽出的血尿至少三千毫升,情況很危急嚴重。在急救室休息約莫兩小時,薛林納表示想出院,唯醫生堅持情況還不穩定,必須留院觀察。
疫情期間,醫院管制很嚴,不是親人不得探訪,即使是親人也只能一人探訪。時間分秒過去,我奇怪怎麼還未安排薛林納住院,主治醫生都已離開了。原來院方還在與薛林納交涉付款事宜,南茜告知實況後,我就請院方馬上辦理住院,並協助交付了定金。
在薛林納住進病房後,南茜在電話中如釋重負地說:「感謝主把薛林納從死神邊沿救了回來,也感恩慈濟師兄師姊們救了他。」這一夜,南茜一直在醫院守護薛林納,一刻也不離開。
其實南茜也承受許多煎熬,年邁的父親在家裡跌倒,急盼她回臺灣,但因病痛而滯留在新的薛林納必須有人照顧。
當時臺灣因疫情對外籍人士行入境管制,若要回臺灣只能南茜一人,薛林納將無法隨行。薛林納數次叫南茜先回去探望雙親,她進退維谷,最終還是不捨而選擇留下,因為這個時候薛林納不只需要身體的治療,還需要心靈的撫慰。
住院兩天後,薛林納在第三天就要求出院,因為每多住院一天都是沉重的負擔,所以選擇在家休養。回去住處路上,也載他們到社區診所接種第二劑冠病疫苗,又是一番折騰。
從停車處到診所短短五十米的距離,沒有輪椅代步,薛林納走走停停才到達診所,完成第二劑的疫苗接種,已經是筋疲力盡,疲憊不堪。安全送抵家門,望著他倆互相扶持的背影,漸漸消失在轉角處,心理倍感難過。
◎畫出希望 公開展覽
大病初愈,機緣之下,薛林納找到有緣人借出購物商場地下室作畫,有了空間能夠盡情繪畫,讓薛林納的心靈獲得滿足,暫時忘掉病苦,找回久違的自信。
後來一場到訪慈濟人文青年中心的奇妙因緣,再加上各方努力,更促成了這位國際藝術家在青年中心的公開畫展,成就一段佳話。
南茜說:「只要他(薛林納)能畫畫,精神就有所寄託,心情、病情就會好轉。」還可以通過網上賣畫,解決生活窘境。
同年11月,為了讓薛林納和南茜放鬆心情,我載他們參訪慈濟人文青年中心。漫步在青年中心,高曠的建築,美麗的湖面風光,寧靜的閱讀空間,讓薛林納心情非常愉快,直說這是他在新加坡逗留期間最快樂的一天。
處處充滿人文氣息的空間,也燃起藝術家的一絲希望,他表達心願,希望能在這裡辦畫展,向大眾傳達對新冠疫情的省思,與年輕人交流。
原來在疫情初期,薛林納一口氣創作了二十二幅造型各異、面戴口罩的無臉畫像,透過畫筆省思這場疫情,他一直希望畫作能有展出的一天。
經討論後,在青年中心辦畫展的想法獲得慈濟執行長劉瑞士的支持,並得到實業家黃耀德的護持,為二十二幅畫布裝裱上細木畫框。
不過,時值忙碌的2021年歲末祝福籌備期,青年中心活動排期也已滿檔,最終青年中心經理林杏純和布展組志工突破困難,努力排出檔期、挪出布展時間。
畫框安裝好後,布展組找來支架,在大家合和互協下,短短兩星期籌備,一幅幅畫作就在青年中心架設起來。
2021年11月,畫展「魚尾獅故事」(The Merlion Story)正式在慈濟人文青年中心展出。此刻正巧是青年中心成立兩周年,正好編入系列活動之一。
二十二幅巨幅畫作佇立在人文青年中心的中央廊道,迎接四面八方的來眾,無聲說法。一幅幅戴著口罩的無臉人頭像,有的恐懼,有的悲傷,有的彷徨,讓人省思。
藝術,不只是展現美學理念,也有療愈心靈的力量。薛林納透過畫作紓解身心病痛,畫作既傳達了他對疫情的體悟,也像是他的心靈日記,邀請大家一起見證,薛林納說:「病毒只是一朵雲,凝集為一層薄霧,試圖把我們純真的心性掩蓋掉,唯有驅走這層薄霧,心性才會明朗。」
除了畫展,青年中心也在12月9日舉辦「魚尾獅故事」分享會,邀請薛林納與年輕的藝術家進行一場線下藝術交流會。偌大的禮堂,平時能容納五百人的座位,如今只允許五十位嘉賓參與,人人戴口罩,在這一罩「罩天下」的時刻,舉辦與疫情有關的藝術分享會,更加別具意義。
◎如願回家 情誼延續
薛林納感謝慈濟給予的幫助,完成他的心願,傳達心中想要說的話。也因為這一因緣,讓之前救治過薛林納的醫院負責人有機會接觸他的畫作,而深受感動。
薛林納把這二十二幅畫作捐獻給該醫院集團,讓這些畫能在集團的分院展示,與世人分享疫下的警惕。
曙光乍現的2022年春,薛林納終於成功申請到入境臺灣的簽證,意味著距離回家之路已經不遠了。謝過曾經幫助過他們的朋友,他倆於4月初坐上飛往臺灣的班機,踏上歸途,告別兩年如困牢籠般的苦澀生活。
離別時,我叮嚀薛林納回到臺灣後,一定要與高雄慈濟的法親家人接上線,到慈濟的醫院求醫,找回健康,找回創作的源泉。


圖左 :薛林納把疫情的省思、生活的希望畫入作品,於慈濟人文青年中心展出二十二幅造型各異、面戴口罩的無臉人頭畫像。[攝影者:黃建興]
圖右 :收到消息後,慈濟志工林翠蓮(右)和吳南凱前往薛林納(左)住處慰問關懷。[攝影者:吳南凱]


圖左 :2021年12月,慈濟慈善志業發展室的同仁和志工吳南凱(右二)一同到薛林納(左一)的住處關懷,實際瞭解他的需要。(提供/ 吳南凱)[攝影者:吳南凱]
圖右 :薛林納在志工吳南凱的陪同下,初次參訪慈濟人文青年中心。充滿人文氣息的空間讓他萌生在此開畫展的念頭。(提供/ 吳南凱)[攝影者:吳南凱]


圖左 :在忙碌的2021年歲末祝福籌備期,布展組志工擠出時間,合力架設起一幅幅畫作。[攝影者:李嘉儀]
圖右 :畫展得到實業家黃耀德(左)的護持,他為二十二幅畫布裝裱上細木畫框。[攝影者:吳南凱]


圖左 :一幅幅戴著口罩的無臉人頭像畫,造型各異,有的恐懼,有的悲傷,有的彷徨,令人省思。[攝影者:黃建興]
圖右 :薛林納將一幅畫作贈予慈濟,由執行長劉瑞士(左二)代表領取,畫中的小船寓意慈航普渡。右二為慈濟人文青年中心經理林杏純。[攝影者:黃建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