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4月20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歐洲 歐洲 與807位難民同在 華沙第三十五場至三十九場發放

與807位難民同在 華沙第三十五場至三十九場發放

E-mail 列印
早上五時,位在北緯52度的華沙,已是天光大亮,特別在五月中之後,可說是進入到暖和的季節,但一晚持續的大雨,卻讓溫度降低,也讓清早的華沙充滿水氣的味道。

◎簡訊內容 締結好因緣

從下榻的旅社出發,慈 濟志工胡光中開車,簡慮瑢、美國總會前執行長陳濟弘與兩位文史處同仁帶著物資,前往慈幼會教堂,不過二十多分鐘的車程,一路大雨滂沱,「在阿拉伯國家,下雨是一種恩賜與祝福!是充滿感恩的時刻。」胡光中分享了降雨的意涵,「但是前幾天的雨,還夾雜著打雷,轟隆隆的聲音!就像炸彈一樣……」

經歷過1968年美軍轟炸利比亞戰爭的胡光中,傳神地用雷聲描述著戰爭的可怕,用聲音便能震懾人。簡慮瑢:「昨天多位烏克蘭以工代賑的志工,也說這幾天的雷聲,太像炸彈了……轟隆隆……轟隆隆……」車上一片寂靜,只剩下雨水打在車窗上的聲音。

七點二十五分,慈幼會教堂內外已經有二十多位以工代賑的烏克蘭志工聚集,為即將到來的第三十五場發放進行準備工作,今日(6/2)預計共將舉行四場發放,每場約有一百至一百一十戶的難民前來領卡與毛毯,七點五十五分,在慈幼會教堂門前,已陸續有烏克蘭媽媽們,秀出手機裡的簡訊,簡訊的連結(hyperlink),締結起慈濟與他們的連結。

簡訊內容:「親愛的尤莉雅(人名),你的禮物編號是w-35-08156,更多的訊息請點以下網路連結https://drive.google.com......」這禮物編號「w」代表華沙、「35」代表發放場次、「08156」則代表這位尤莉雅女士是慈濟在華沙的第8156位預計發放戶。

◎打開連結 我與你同在

「這次的發放方式,可說是『半土耳其式』。」自4月21日即抵達華莎的胡光中,可謂是此次慈濟於波蘭援助烏克蘭難民的第一梯志工,他導入了先前在土耳其援助敘利亞難民的經驗,並適應波蘭的難民狀況,做了不少的改動。

「所謂『半土耳其式』的原因,是因為在土耳其和波蘭的做法,兩者有相同也有差異。不同的是,敘利亞難民是全家逃出來;這裡是母親帶著小孩,母親的無助與勇敢,更是能夠親身的感受到。另外,敘利亞的難民會有清晰的群聚聚落,但是烏克蘭難民會分散在不同的地方,即便是在華沙這麼大的城市,他們分別落腳在不同的社區。因此在聯繫和身份的核實上,也就格外困難。」

胡光中表示,慈濟的直接、重點、尊重、務實、直接,是必要遵守的原則,因此要有造冊與名單格外重要,問題是,在華沙的難民散居各處,歐洲對於個資的蒐集又非常嚴格,而合作的非營利組織也無法將手中的資料釋出,那麼慈濟要如何找到難民?如何造冊?

來到華沙後,胡光中盤查了當地的狀況,立即和土耳其的發放團隊,以及已經到荷蘭工作同時也曾經是滿納海學校的電腦室主任哈迪(Hady)取得聯繫,三方在三天之中,透過反覆的討論,發展出專屬於此次賑災發放的系統。

「我們透過合法的方式,蒐集到在華沙地區的烏克蘭難民資訊,但我們並不能確定他們是否還在華沙,一家又有多少人,因此我們為不同地區,提供不同的登錄網址,讓他們上網登錄更多的信息。然後再依照區域、場次,在發放的前一天發出簡訊通知,於是有了像是今天的發放。」

這位編號8156的尤莉雅女士,氣質優雅,透過她借給我們拍攝的手機,看到了點選連結後更多的資訊:「發放時間、發放地點還有需要帶齊的身分證明,因為發放空間有限,一戶不得超過兩人。」尤莉雅女士,靦腆的笑一笑取回我們手上的手機。這個連結,締造了她與慈濟的連結,也開啟在場超過一百多位的母親、女士與慈濟的因緣。

◎歌聲與擁抱 愛像珍珠般閃耀

今日的首場發放,在神父的祈禱聲中展開,禱告文祝願著平安與和平,早日到來。而每一場的發放,也都有著有序的模式,在神父祝禱後,接續播放有著烏克蘭字幕、英語發音的《行願半世紀》影片,由美國360團隊所製作,透過影片,讓大家初步認識Tzu Chi這個團體。

緊接著烏克蘭志工的「班長」黛西恭讀上人慰問信、慈濟人致詞、毛毯介紹、佛教旗介紹、竹筒歲月募心募愛,大家一起唱〈一家人〉手語歌,以及烏克蘭兩首國民名曲:〈繡球花〉、〈烏克蘭像珍珠般閃耀〉,這兩首歌曲輕快而又振奮,老少朗朗上口,雖是歡快的歌,但卻惹得不少思鄉的媽媽們頻頻拭淚。

一天四場分別在早上八點、十一點,下午三點、六點舉行。整個發放儀式,因是在教堂中的文化中心舉辦,空間屬於教堂的一部分,因此整體的秩序非常良好,大家會注意說話的音量、不亂丟垃圾,無形中教堂的境教也是一股安定的力量。

其中在第四場的發放中,一位母親哈莉納(Halyna Kolpak)上臺分享,兩分多鐘的發言,獲得多次的掌聲,她說:「我很高興我現在還活著,而且是在安全的地方,讓我能在這裡遇到這麼多善良、有愛的人!雖然,現在這個世界上,還有很多人在做壞事;但是也因為如此,讓我們知道這個世界上的好人比壞人多更多。而且在平日的生活,我接觸不到這些人,也不知道誰需要幫忙,但是現在遇到了困難,我才知道,這個世界有這麼多人在愛著我們,對烏克蘭人的支持有這麼大。我們不孤單,有你們愛著的我們,能更安心。感謝基金會給予的幫助,我相信我們會很快地脫離這個困境,烏克蘭人很快就可以回家!」

「是啊!我們就是陪伴你,等到一條回家的路。你不孤單。」胡光中回應。

歌曲後便是發放儀式,發放順序與座位的前後安排有關,由領卡數少的座位靠前,會先上臺;愈往後排,領卡數愈多,等候時間也相對更多,但耐心也會更多。整個儀式約一個小時。在離開教堂後的出口處領取毛毯。

◎死裡逃生 回看信仰的意義

一對夫妻一同來領卡,先生無意間提到他們來自於「布查」。「布查」這個曾經在新聞上備受注目的城鎮,媒體報導,該鎮鎮民在戰爭中慘被俄軍屠殺。經由大愛臺記者發現這對夫妻,於是安排採訪,講述了戰爭的可怕與戰火下生存之不易。

先生沙夏(Sasha Novak)有著一雙淡藍色的眼睛,太太安娜(Anna Novak)和其他難民不同,在等待時,始終帶著淺淺的笑容,他們有三個小孩,因此先生得以陪同家人離開烏克蘭。

沙夏:「我來自布查,戰爭一開始,我的計畫就是讓所有人躲到地下室,我們共有六十四個人,其中有十二至十四個孩子。我們會在地下室做飯,我的太太會彈吉他,唱基督教的聖歌,來安撫孩子們!但是到了第三天,沒有了電,水我們有提早準備,只是我們不知道戰爭會打這麼久,大家一開始都以為,只要辛苦幾週就沒事了⋯⋯」

位在基輔外圍的布查,很快地受到俄軍的侵襲,地下室的空間雖然寬闊,也有不同的隔間,足夠六十四個人生活,但是看不見的恐懼,卻隨著戰事的升高,而愈加讓人緊張。「剛開始打的時候,我們會將孩子放在最遠最安全的房間,也怕會有飛彈掉下來,所以就把孩子塞在電梯旁邊剛好有兩道牆,將孩子安排在那兩道牆之間。因為地下室的空間夠大,當聽到在左邊打,就去右邊;聽到右邊打,就去左邊。」

在地下室究竟是聽到了什麼?沙夏說:「這個聲音很難描述,但是這個時間裡,我們學會分重型武器和輕型武器,我們聽到鐵和鐵碰撞聲很大,球在砲管裡,球從砲管裡發射出來的聲音。

很多飛機的聲音,他們飛的很低。火箭的聲音也很大,就像在旁邊,讓我們很想要馬上跑開,也不知會不會炸到這間房子。機關槍在城市裡面也是很恐怖,不知道是誰在打誰,而且在地下室的時候,我們可以三個小時沈默,一句話都不說,就怕有人聽到而被殺,所以地下室非常安靜。」

度秒如年,但是又該如何度過?「戰爭前沒有那麼在乎宗教,天天過著生活,也不會覺得上天在保護我、照顧我,但是戰爭開始後,在地下室,什麼也留不住,除了信靠希望,我什麼都沒有。」沙夏略顯激動地說,「那個時候想到我以前的生活不對,沒有為上天做出一些努力。所以在地下室時,我開始說服每個人,一定要祈禱,不祈禱只是更痛苦與絕望,於是在地下室的六十四個人同時祈禱,祈求上天保佑。」一旁的太太也說:「宗教給我很大的安慰,因為知道神在保護我們,正愛著我。心中希望,才有活下去的可能。」

沙夏在布查的工作與房子裝修有關,常需要大車來運送材料,戰爭前,他曾想要賣掉幾輛車子,但是來不及變賣,戰爭就發生了。「我有四輛車,一輛巴士、三輛轎車,後來在地下室我才明白,為什麼我要有這麼多車,當決定要逃亡時,這六十四人都是搭我的車,安全離開布查。」

沙夏說:「所以現在我改變了想法,我要為其他人,為上天做出更多的努力。戰爭開始後,因為我們的宗教,有很多兄弟姐妹,他們會幫我們祈禱,我相信是大家幫我們祈禱,我們才能平安出來。而且很多人和慈濟一樣,也是不斷地給予幫助,現在大家一起聚起來幫助烏克蘭。」

那麼這份購物卡要怎麼用?要買些什麼?沙夏:「你們給我們的不是錢,是很多愛,是真的用心想要支持幫助,想要分享這一分愛,我可以感受到你們的想法。我也會為你們祈禱,為你們的安全,希望上天也保護你們,我們都是有愛的人,大家都要打開心,打開心就會充滿愛。愛可以分享給大家。這也是我現在的人生的任務。」

◎本土志工是關鍵

胡光中即將在6月3日早上離開華沙,階段性完成發放任務。這段期間以來,他和烏克蘭以工代賑的志工們,培養出極大的默契,他提到,我們對於以工代賑的難民,和他們的關係,不是僱傭關係、不是勞資雙方,而是家人。

但是明明不認識,又要成為家人,這要怎麼做?「是否對她們有足夠的關心,她的孩子心臟病發作了,你知道嗎?對她是否有足夠的信心,分裝購物卡,大筆的卡片就在他們的手中。」胡光中說:「所以我們不是領導,是引導;不是有目的,而是有目標。」

胡光中對於每位烏克蘭以工代賑志工的背景,可說是如數家珍,幼兒園園長、婦產科醫師、運動器材行老闆、節目主持人、公司會計、司機員⋯⋯他所知道的不只是他們的職業,包括他們家中的那個體弱的孩子,或病苦中的老母親,他體諒他們的偶爾缺席,更感恩他們晚上主動加班,不願意準時回家。他給他們證明自己的機會,讓他們知道,他們只是一時的落難,而不是比別人低下。

如同在他參與的今日第四場發放(第三十八場與三十九場合併)對所有烏克蘭難民所說的:「也許今天過後,你我不會再相見,但是我相信,在你的心中,已經有個愛,讓你知道,你可以愛人;讓你知道,你不孤單。我們在地球的各個地方祝福著你,有馬來西亞、美國、臺灣、土耳其、法國、英國等等的志工,我們一起陪伴著你,等一條回家的路!」

最後,胡光中也對以工代賑的志工們說:「我們基金會的文史同仁問我,給目前的發放成果打幾分,我說八十分,其中的七十五分是因為你們的努力才有的!感謝你們的付出,我的家人!」

禮堂柱子後,一向以冷靜著稱,在大公司擔任會計的歐莎娜(Oksana)頻頻拭淚,一日超過十二個小時的發放工作後,以工代賑志工凱琳來到辦公室,帶著一個小天使吊飾要送給胡光中,她感謝所有的慈濟人以及胡光中,像是天使一樣降臨到他們的生命中,讓他們的生命有了愛,有了希望。

圖左 :發放儀式,烏克蘭志工的「班長」黛西恭讀上人慰問信、慈濟人致詞、毛毯介紹、佛教旗介紹、竹筒歲月募心募愛,[攝影者:朱秀蓮]
圖右 :整個發放儀式,在慈幼會教堂中的文化中心舉辦,整體的秩序非常良好,無形中教堂的境教也是一股安定的力量。[攝影者:朱秀蓮]

圖左 :一位母親哈莉納(Halyna Kolpak)上臺分享,兩分多鐘的發言,獲得多次的掌聲,她說:「我很高興我現在還活著,而且是在安全的地方,讓我能在這裡遇到這麼多善良、有愛的人!」[攝影者:彭晶彥]
圖右 :發放的順序與座位的前後安排有關,由領卡數少的座位靠前,會先上臺;愈往後排,領卡數愈多,等候時間也相對更多,但耐心也會更多。[攝影者:朱秀蓮]

圖左 :先生沙夏(Sasha Novak,右)有著一雙淡藍色的眼睛,太太安娜(Anna Novak,左)和其他難民不同,在等待時,始終帶著淺淺的笑容,他們有三個小孩,因此先生得以陪同家人離開烏克蘭。[攝影者:彭晶彥]
圖右 :到了第三天,地下室沒有了電,水有提早準備,只是不知道戰爭會打這麼久,大家一開始都以為,只要辛苦幾週就沒事了⋯⋯(照片提供:夏沙)[攝影者:朱秀蓮]

圖左 :夏沙等人會在地下室做飯,夏沙和太太會彈吉他,唱基督教的聖歌,來安撫孩子們!(照片提供:夏沙)[攝影者:朱秀蓮]
圖右 :戰爭開打的時候,夏沙會將孩子放在最遠最安全的房間,也怕會有飛彈掉下來,所以就把孩子塞在電梯旁邊剛好有兩道牆,將孩子安排在那兩道牆之間。(照片提供:夏沙)[攝影者:朱秀蓮]
圖左 :以工代賑志工凱琳(左)來到辦公室,帶著一個小天使吊飾要送給胡光中,她感謝所有的慈濟人以及胡光中,像是天使一樣降臨到他們的生命中,讓他們的生命有了愛,有了希望。[攝影者:朱秀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