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4月24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歐洲 歐洲 無情戰爭有情人間 為世界和平祈禱

無情戰爭有情人間 為世界和平祈禱

E-mail 列印
「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裡人」短短十四個字,寫盡無情戰爭,令夫妻、骨肉離散的痛苦。6月10日,慈濟在盧布林省文化中心「友誼之家」第二場發放結束時,一位婦女領完購物卡和毛毯,痛哭起來。

志工前去關 懷,也順道詢問她能否接受採訪,她回答不能,因為她和先生都是軍人,出現在視頻有顧慮。出示她的兵籍資料證明所說無誤,抱著志工再度哽咽。志工輕拍著她的肩膀安慰她,也祝福她和先生早日團圓。

◎戰事無情 惟有淚千行

不只她,今天(6/10)的二場發放,烏克蘭鄉親不時給予慈濟《行願半世紀》的慈善關懷掌聲鼓勵,也自動在〈一家人〉帶動時站了起來,跟著臺前志工的手語,先是雙手畫圓,再比出家的形狀。〈祈禱〉時,雙手合十,低頭默禱,很多人紅了眼眶,拿出手帕、衛生紙頻頻拭淚,讓在場慈濟志工也跟著心頭一酸。

如果不是因為戰爭,他們今日何須成為手心向上的人,接受幫助!感同身受,也只能藉著互動,致上深深祝福,祝福他們和在烏克蘭的家人都能平安,早日團圓。

「請問有人會說英文嗎?」前來波蘭援助烏克蘭,對慈濟志工們來說,語言是個小障礙。就像已經來到波蘭盧布林求學六年的Jeff,能說流利英文主持今天的發放,波蘭語也能通,不過遇上烏克蘭語就沒轍了。幸好,還是有烏克蘭鄉親能說英文,以工代賑志工Natalia不僅穩健的協助用烏克蘭語轉達上人的慰問信,〈一家人〉手語也很到位。

穿著淺綠色外套,較晚抵達的Olga舉手示意她會。英國志工蔡麗娜前去與她互動,她謙虛表示自己英文不是很好,其實表達都很流暢。三十三歲的Olga帶著二歲女兒來到盧布林,因孩子還小,雖然有去上幼稚園,但時間不長,因此她無法找工作。

志工邀請她加入以工代賑的行列,她表示未來有機會欣然參與。特別的是她和先生曾到過臺灣環島旅遊,對臺灣並不陌生,能夠收到來自臺灣的關懷,她很感恩。

Tetiana也是淚流不停,離開時抱著志工感恩,購物卡對她而言是份大禮,她心存感激。回想起逃難過程的艱辛,年輕的媽媽Iryna說購物卡可以讓她和孩子買很多東西。六十多歲婦人Vira數度哽咽,說了很多次烏克蘭語的感謝。問起臺灣的位置,志工告訴她臺灣雖是小島,但慈濟在全世界幫助苦難的人,期望能與她在美麗的烏克蘭相會,相談甚歡,她也破涕為笑。

協助英烏語翻譯的志工Iren,很感恩能有以工代賑的機會,獲得慈濟的幫助,她希望以後自己也能成為助人者。「你好、你好嗎、謝謝。」她笑著說出自己會的中文,〈一家人〉的手語也不成問題。

◎期待受證 慈濟的一員

秀出手機,一長串英文感謝語的Geroge,去年十月來到盧布林念大學。人在平安國度的他,擔心留在烏克蘭的母親和祖母,所在位置鄰近頓內次克,該處的戰事也還在進行。「完成學業後,我希望能成為慈濟的一員。」得到慈濟的幫助,讓他深感自己也有責任去幫助人,「一個人也能做大事。」

他很驚訝來自遠方的臺灣人知道烏克蘭人需要協助,伸出援手。有朝一日,他希望能受證慈誠。志工也祝福他回到烏克蘭,成為慈濟在當地的種子,讓戰後的烏克蘭人獲得更多的協助。

發放的過程雖然充滿感傷,但也有令人小確幸的事。同時是明愛會和慈濟以工代賑志工的Serhii Semak,一早來到會場,展示手機畫面,裡面有昨天省文化中心「友誼之家」啟用的報導。他昨天也曾接受當地媒體採訪,該出力時總少不了他。

明愛會志工團團長Anastasiia指出,來到盧布林的烏克蘭人可以在「友誼之家」獲得協助,「我很感謝你們的組織,你們做了這麼多,你們打開心胸來幫助烏克蘭人。」年輕的她除了自己原有的工作還要投入志工工作,相當忙碌。

她肯定購物卡所能給予同胞的助益,採購生活所需。她期待來臺灣見到證嚴上人,她想跟上人說:「非常非常的感謝您為烏克蘭所做的一切。」

◎熱血青年 主動地出擊

說起慈濟在盧布林的援烏發放,不能不提到目前就讀盧布林醫學大學三年級的Joey。慈濟大學醫學院醫學檢驗生物技術學系畢業的他,雖然大學時不曾加入慈青,但卻有著同樣的熱忱。看到烏克蘭人倉皇逃難,他很希望能伸出援手。

想起慈濟一直在全世界幫助苦難的人,他主動與念慈大時的懿德媽媽聯繫,看能否有機會伸出援手。出乎意料地很快就得到回應,因為慈濟也在茫茫人海中,尋找能在波蘭就地援烏的人。

原本平靜的求學生活從此改變,他和來自德國的慈濟志工陳樹微很快建立起默契,稱她「乾媽」。因他的帶動,最高時曾有五十幾位留學生參與志工行列,其他留學生跟著他叫陳樹微乾媽,他改稱更親的「阿母」。阿母讚許他的勇於任事,也疼惜他要在課業和志工間兩頭忙。

同學知道他的辛苦,會提供重點給他參考,讓他減輕不少壓力。像昨天有一門考試,一考完他就來到「友誼之家」,看看有哪些事是他可以做的。至於跑腿買午餐、開車載物資和接送志工也都多虧了他。操著流利閩南語:「開車的代誌乎我做就好。」擔心陳樹微年紀大,開車危險,他主動請纓,讓阿母不要那麼累。

協助發放,他想到慈濟的善款是來自很多人的愛心,希望能正確無誤地將購物卡交到有需要的烏克蘭鄉親手上,總是和以工代賑志工仔細核對無誤才發放。毛毯到了,他趕緊到門外幫忙把毯子搬到桌上,不畏難、不畏苦,是難得的好青年。

10日剛好有波蘭志工和精舍的連線,鏡頭前他抱著小寶貝,有模有樣。上人交代他要把小朋友抱好,他乖巧的應好。他很有孩子緣,小孩看到他常主動伸出手來要讓他抱,他也來者不拒地當起年輕的「奶爸」。

「回去的路本來是十三小時,現在變成了十四天,等於是回家的路也很長。」COVID-19阻隔了回家路,雖然有點小遺憾,但留在盧布林正好可以幫上慈濟和阿母的忙,做助人的工作,他反而覺得是機會難得。

◎家風德風 立志行醫路

同樣把握機會的還有受Joey之邀來做志工的學長Jeff,兩人因在醫院同部門實習而熟稔。「很感恩上人給我機會,讓我有機會參與志工行列。」連線時他對上人說。來自積善之家的他,有醫師父親身教言教的影響,早已種下助人的幼苗,也立定志向行醫。

高中畢業,在同學推介下,他來到盧布林,轉眼即將屆滿六年。畢業前夕能夠參與援烏這麼有意義的事他非常珍惜。「記得有一位十三歲的烏克蘭女孩,她放棄購物卡,希望留給比她更有需要的人。她在華沙以工代賑,還說要用拿到的錢學中文,很令人感動。」

小時候就會五塊、十塊地存進小豬撲滿,用來助人。這一次則是實質的援助烏克蘭人,給流離失所的他們溫暖。「剛剛來的路上,有一個人跑過來跟我打招呼,還謝謝我,原來那人是前幾天有來參加發放的烏克蘭鄉親。」他又感動莫名了。他打從心裡希望能幫到他們,愛的力量穿透人心,對方自然能接收到。

這一天二場發放,共計發出九十三張購物卡,八十六條毛毯,雖然無法人人都有,但如果真的有需要,志工都會盡量給予通融。烏克蘭鄉親也是很有愛心的,志工帶動「竹筒歲月」時,儘管阮囊羞澀,他們還是踴躍捐輸,取出錢包,找出銅板或紙鈔投入竹筒。

「愛是看不見的語言,愛是摸不到的感覺,愛是我們小小的心願,希望你平安快樂永遠。」願大家一起把愛傳出去,讓社會祥和、世界和平。

圖左 :Olga和先生曾到過臺灣環島旅遊,對臺灣並不陌生,能夠收到來自臺灣的關懷,她很感恩。[攝影者:朱秀蓮]
圖右 :臺灣留學生Jeff主持今天的發放,介紹毛毯是用寶特瓶製成。以工代賑志工Natalia協助用烏克蘭語轉達上人的慰問信。[攝影者:朱秀蓮]

圖左 :志工的Serhii Semak,展示手機畫面,裡面有昨天省文化中心「友誼之家」啟用的報導。[攝影者:朱秀蓮]
圖右 :Geroge(左)去年十月來到盧布林念大學,他說:「完成學業後,我希望能成為慈濟的一員。」[攝影者:朱秀蓮]

圖左 :臺灣留學生很有孩子緣,小孩看到他常主動伸出手來要讓他抱,他也來者不拒地當起年輕的「奶爸」。[攝影者:朱秀蓮]
圖右 :志工帶動「竹筒歲月」時,儘管阮囊羞澀,他們還是踴躍捐輸,取出錢包,找出銅板或紙鈔投入竹筒。[攝影者:朱秀蓮]

圖左 :烏克蘭鄉親主動站起來,跟著〈一家人〉的手語帶動。[攝影者:朱秀蓮]
圖右 :年輕的媽媽Iryna說購物卡可以讓她和孩子買很多東西。六十多歲婦人Vira(右)數度哽咽,說了很多次烏克蘭語的感謝。[攝影者:朱秀蓮]
圖左 :明愛會志工團團長Anastasiia(右)期待來臺灣見到證嚴上人,她想跟上人說:「非常非常的感謝您為烏克蘭所做的一切。」[攝影者:朱秀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