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4月27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歐洲 歐洲 二度發放購物卡 為病兒爭取一線生機

二度發放購物卡 為病兒爭取一線生機

E-mail 列印
6月9日午後,波蘭盧布林晴空萬里。來到小瓢蟲(Biedronka)超市,取過推車,烏克蘭婦女安娜(Anna)要為孩子買些蔬菜和水果。看著琳琅滿目的蔬果,她邊跟同行的基金會文史處同仁賴睿伶、慈濟志工呂佩 玲說明這些蔬果要如何搭配。三十四歲的她,有一雙兒女,兒子十四歲,女兒九歲。女兒從小就不喜歡吃肉,因此她的選購除了蔬果就是麵包和牛奶。

指著貨架,她說:「我不喜歡給小孩吃垃圾食品,剛來到波蘭,幸運地有人願意收留了我們四十天,不過他們的飲食並不是很健康,有時煮有時不煮。而我會盡量開伙,給孩子充足的營養。」女兒只喜歡吃黃色番茄,但她還是加買了紅色番茄,希望她吃吃看。她喜歡給孩子吃新鮮的食物,一週會來採買三、四次。

◎異鄉生活 幸好有慈濟人

採買完畢,使用自助結帳,一一掃描選購的食物,再拿出慈濟發放的購物卡過卡,金額是35.15元波蘭幣。她是二個星期前拿到三張購物卡,目前花了七百多元,她預估應該可以用二個月,因為孩子正在成長,有時也會想吃些更好的。她已經在這裡的大學找到類似秘書的工作,負責更新社群網頁,有了收入,一家的生活會越來越安定。

安娜是位烹飪高手,食物怎麼調配會好吃都很有想法。看到真空包裝的甜菜根,她說她會自己買來處理,不會買現成的。難怪現在只能吃表親做的食物的先生,格外懷念她煮的美食。

在烏克蘭,他們一家生活和樂,先生是軍人,熱愛運動,不菸不酒,如今卻只能仰天興嘆!但她不會把時間浪費在悲傷或埋怨上,因為還有二個孩子要照顧,強打起精神,還是要讓日子過下去。

她感恩慈濟人從遙遠東方的小島到這裡幫助烏克蘭人,「以前如果講這個事情,根本沒有人會相信,但是我真的拿到了『購物卡』,這張卡的金額相當於本地一個月的薪資。我們在這裡很安全,如果可以幫助人,我很樂意付出。」她願意當志工協助慈濟在盧布林的發放,因為在她的信仰裡,這也是一種回饋。

志工感謝她願意分享在盧布林的生活點滴,賴睿伶在超市選購了一盆花送給她,喜歡花的她又驚又喜,感動到幾乎要落淚。再送上臺灣來的淨斯祈福心燈吊飾給她和孩子,賴睿伶為她說明天燈上中文字的意涵,她聽了很歡喜,不住地道謝。

◎天佑臺灣 天佑烏克蘭!

說到做到,6月11日安娜穿上慈濟志工背心,陪同慈濟人來到位處寧靜社區的盧布林兒童臨終關懷中心(The little prince),幫忙烏克蘭鄉親翻譯。當然也多虧了Joey和Jeff 幫忙開車,解決了路程雖只有不到二十分鐘的交通,和發放的毛毯搬運問題。

除了安娜,第一批參與以工代賑的烏克蘭志工瑪麗娜(Mayrna),也能做英語、烏克蘭語的翻譯,幫了慈濟人很大的忙。今天兩人聯手買了四提籃的草莓和二袋果醬餅乾及清潔用品,帶來跟這裡的孩子結緣,志工陳麗微稱讚她們很有心。瑪麗娜說她們只是盡棉薄之力,相對於關懷中心的孩子和爸媽來說,已經有工作,和媽媽在盧布林居有定所的她,已幸運許多。

「希望你們的國家都不要遭受到戰爭。」瑪麗娜虔誠為臺灣祝禱,因為她的家鄉在砲火轟炸下,體無完膚。很震撼的一句話,出自飽受戰爭之苦的烏克蘭人之口,那是親身經歷的過來人沉痛的祈求,「天佑烏克蘭,天佑臺灣!」

◎醫療雖好 好想回烏克蘭

成立於1997年的兒童臨終關懷中心,是波蘭東南部唯一收容患有不治之症兒童和青少年(漸進性慢性疾病和晚期癌症)的臨終關懷中心。俄國入侵烏克蘭,不分青紅皂白的轟炸,許多地方慘遭摧毀,家長不得不設法將重症兒帶離國境,尋求醫療。截至目前,中心共收容了二十六位烏克蘭病童,連同家長共有八十位。

暫時獲得喘息,但醫療仍是大問題。因為波蘭政府雖然願意提供免費的福利措施,但治療不是說有就有,常得等待。家長心急如焚,卻也莫可奈何。考量他們舟車勞頓的不便,志工二度來到中心,發放購物卡和毛毯。

小心翼翼檢查坐在輪椅、鼻子留有鼻胃管的病童,Jeff說:「他的症狀是典型的神經損傷,一碰他的腳趾,兩手出現蜷曲,應該是有運動神經元缺損。」男孩Ivan是Hanna的兒子,Hanna在烏克蘭是小學老師,和志工蔡麗娜一見如故,娓娓述說著照顧八歲兒子的心路歷程。「他出生後醫生宣布只有一年的生命可活。」一歲到八歲,何等不容易!

蔡麗娜讚歎她的勇敢,始終保持樂觀。Hanna說:「不管日子如何艱辛,每一天醒來都還是要微笑以對。」她養了一隻貓,跟著逃難,她帶蔡麗娜回到房間看貓。轉過身,Ivan要抽痰了,她熟練的操作,臉上顯露為母則強的堅韌。

蹲在地上的婦人跟志工陳樹微說明孩子的病況,除了十三歲的女兒,她還有一個眼睛有狀況的小孩在房間。「我還是想回到烏克蘭,不想長期留在這裡。」孩子需要定期治療,這裡的醫療雖好,她憂心長期下來能否持續,「真的好想烏克蘭。」

陳樹微和游月英來到走廊盡頭的房間關懷十七歲的男孩,他脊椎嚴重彎曲呈S型,呼吸困難,生命如風中燭,何時一口氣上不來,誰也不知道。「不知道我們慈院的大醫王能否救治?」輕嘆一口氣,陳樹微喃喃地說:「來這裡,我都很難過。」男孩的媽媽Prokhorova代表烏克蘭鄉親向志工表達感恩,幾度哽咽。發放圓滿,和還留在會場的家長一起喊出:「TzuChi」,露出久違的笑容。

年輕的大男孩,右手推著嬰兒車,左手靠在窗檯填寫表格。有些不了解,向志工蔡麗娜詢問。手微微發著抖,他的爸爸媽媽陪妹妹到華沙動手術,他留下來照顧弟弟。蔡麗娜安撫他的緊張不安,終於慢慢穩定下來。

得知年輕媽媽Korniievska有需求,志工前來她的房間了解。一歲的女兒躺在嬰兒床上,雖然已領到一張購物卡,但孩子的尿布是消耗品,這筆開銷對她是沉重的負擔。中心有二臺洗衣機,但這麼多家庭要使用,她渴望有單位能提供。了解需求,志工表示將評估後給予答覆。

輕輕觸摸著毛毯,坐在輪椅上可愛的小女孩Mariia得知這是用六十隻回收的寶特瓶製成的,覺得很不可思議。志工送給她心燈,解釋其中意涵,收到祝福,她開心笑了起來。

◎使命必達 三媽跨國賑災

不僅安娜、瑪麗娜和臨終關懷中心的病童、家長是異鄉人,在盧布林,來自德國的陳樹微、奧地利的游月英和英國的蔡麗娜也來自他鄉,只是身分不同;前者是因戰亂流離的過客,後者則是定居歐洲,前來伸出援手的慈濟人。

盧布林的臺灣留學生口中的乾媽、阿母陳樹微,與慈濟因緣也不過十一、二年,卻已經有豐富國際賑災經驗,義大利地震、本國水患還有從2015年就前進發放的塞爾維亞,她幾乎年年都到。此番被證嚴上人欽點,「包袱款款」她就來了。「烏克蘭人跟他們不同,感覺她們的教育水平比較高,不會爭先恐後,我們帶動時也會跟著合十祈禱。」慈濟人心包太虛,烏克蘭人心胸寬大,她感受深刻。

「看到她們真的很不捨,很多都是媽媽帶著孩子來到這裡。」雖說波烏相鄰,但終是異國,想要落地生根談何容易。她感恩有機會來此為上人分憂解勞,而盧布林熱血熱腸的孩子跟著她進進出出,「他們還是會有自己的想法,想說怎麼做會更好。」理解他們出於一片善心,她耐心磨合、溝通,化解歧見,成就大大小小四十多場發放。

「德國水患,我去那邊煮了一個月的熱食。」七十五歲的游月英不曾見過那樣災後殘破不堪的慘況,何況她抵達時災區已經做過初步整理的。能夠給災民一碗碗熱騰騰的蔬食,看到他們臉上滿足的喜悅,再怎麼累,她還是勇敢地承擔採買和煮食。

為什麼這麼拚?她回憶道,曾許願好起來要跟著她做慈濟的二兒子,最終還是撒手人寰。收拾起悲傷,她跟自己說:「我要多做一份給兒子。」人生無常,很愛上人的她,要把握因緣,一直做下去。

謙虛說著自己語言能力不好,只能做些打雜的事,但有些事別人還做不來。為了趕上5月8日盧布林的首場浴佛,游月英在家裡做了二百多個包子和二百多個紅龜粿,加上三百多顆茶葉蛋,於6日請兒子載她前來,再借用華人的餐館加熱。能夠吃到道地的臺灣味,讓來幫忙的留學生和烏克蘭鄉親驚喜連連。

各國已解封,又逢暑假到來,從愛丁堡要來盧布林,雖然同屬歐洲,並不是想飛就能飛,尤其現在已開始進入旅遊旺季。6月6日花了大半天時間候機,蔡麗娜從倫敦轉機到盧布林,夜已深,她不敢打擾陳樹微和游月英,默默check in。

第二天一早她立即跟著她們打掃盧布林省文化中心「友誼之家」、買花、布置會場,只要能幫上忙,她很樂意與在塞爾維亞相識的陳樹微合和互協。此行認識塞國賑災,因梯次不同而錯過的游月英,她覺得因緣真好,又認識了一位在不同國度的慈濟人,她要做最佳後援,哪裡需要就往哪裡去。

蔡麗娜將於13日返回英國,她缺席了一週的授課,得回去趕進度。10日下午抵達盧布林的連怡瑩是慈青,目前和先生、三個孩子定居荷蘭。趕上兒童臨終關懷中心的發放,和能說英語的家長互動,給予膚慰。

明天她將隨同前往更偏遠的奧坡雷(Opole)進行大型發放,欣見年輕夥伴加入,讓盧布林發放團隊維持「三位媽媽」坐鎮的陣容,用「菩薩心、媽媽心」來愛烏克蘭鄉親。

在波蘭,慈濟人最常聽到的烏克蘭語就是「дякую.」,這是烏語「謝謝你」的意思。難懂的符號,不容易發的音,那是相距八千多里路的陌生。因為慈濟,讓不同國度的人在此相聚,因為愛拉近了彼此的距離。祈願戰爭遠離,再聚首時會是和平盛世。

圖左 :烏克蘭婦女安娜(Anna)在小瓢蟲超市買好食物後,用慈濟發放的購物卡付費。[攝影者:朱秀蓮]
圖右 :為今天的發放做準備。左起荷蘭志工連怡瑩、奧地利志工游月英、德國志工陳樹微和英國志工蔡麗娜,後為臺灣留學生Joey(左二)。[攝影者:朱秀蓮]

圖左 :德國志工陳樹微指著水果和袋子說:「這些都是安娜和瑪麗娜買來的,她們真的很有心。」[攝影者:朱秀蓮]
圖右 :6月11日,志工前往盧布林兒童臨終關懷中心(The little prince )發放。中心共收容了二十六位烏克蘭病童,連同家長共有八十位。[攝影者:朱秀蓮]

圖左 :烏克蘭以工代賑志工George、臺灣留學生Jeff(中)和Joey(左)協助發放登記。[攝影者:朱秀蓮]
圖右 :Hanna在烏克蘭是小學老師,面對兒子的缺損,她樂觀以對。[攝影者:朱秀蓮]

圖左 :Prokhorova(左)代表烏克蘭鄉親向志工表達感恩,幾度哽咽。右為協助翻譯的安娜。[攝影者:朱秀蓮]
圖右 :瑪麗娜為臺灣祝禱,希望不要遭遇到戰爭。[攝影者:朱秀蓮]
圖左 :盧布林兒童臨終關懷中心 發放圓滿,合影留念。[攝影者:朱秀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