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4月19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災後的路難走 志工阿嬤和年輕人前進災區

E-mail 列印
即將入秋的南非本應屬於乾旱時節,然而就在2022年4月11日夜裡的一場暴風雨,宛如從天而降的大瀑布。沖刷掉本土貧民區裡居民的希望,也沖走了一片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家園。

南非慈濟志工袁亞棋(懿文)給予 本土年輕幹部及團隊,滿滿的力量。全力支持團隊深入災區、走入更偏壤的地區,為受災的居民,燃起一絲希望的光。

◎平時關懷做得徹底

在那短短的二十四個小時之內,南非德本地區降下了超過三百毫米的雨量。相當於南非全年降雨量的百分之七十五,也是統計六十年以來,最大一次的降雨量。

根據官方統計的資訊,此次的水患總共造成四百五十九人往生,但失蹤人數還是未知,還有超過四萬人流離失所、四千所房屋被毀、八千所房屋受損……依據慈濟志工過往深入關懷足跡看來,相信受災的人數更甚統計數據。經歷了驚恐的二十四小時,南非德本幾乎面目全非。

災後第一天(4/12),本土志工即刻啟動,由年輕幹部欣匹惟率先協助鄰居將垂危的樹枝鋸下。雖然欣匹惟自家圍牆也倒了,但他仍積極帶動關懷,協助志工團隊將食物包送進災區。

災後第二天(4/13),志工本迪、本恩、本善已經立刻歸隊,駕駛著慈濟車進入了重災區做勘查。能夠如此迅速進入災區援助災民,全因南非志工在本土社區耕耘多年。透過二百個供食關懷點的網絡扎實基礎,志工迅速掌握重災區出入點。

由於志工非常熟悉每個區域的地形跟小路。在很多道路無法通行的狀況下,志工不必仰賴官方媒體的訊息,即能立刻掌握重點。

◎深入災區不分老少

災後一周(4/18),總共有十五個關懷團隊立刻集合組成,來到袁亞棋的辦公室一起集思廣益,討論著接下來的重點方向。

在沒水、沒電的狀態下,有很多訊息是不通的,也很難聯絡到一些地區的志工。所以,大家都是戰戰兢兢,一邊思考怎麼做,一邊確立目標要撒播更有深度的愛。

第一目標首要,就是輔助受災區的供食無虞。志工邊做訪查、邊調整方法。而這十五人團隊裡,也搭配了本土老阿嬤委員和青年幹部一起出團。透過老少配,他們一起跳過坍方的巨石,穿過窄狹的坡路,災後的路非常的難走,可是阿嬤還是跟著年輕人勇敢的往前走。

重災區內的社區志工,帶著關懷團隊來到一處災難的源頭,那是被洪水沖垮的一座大橋墩,大水直接灌入了社區。

「你們現在所立足的這塊地,曾經都是房屋。」站在平整的土地上,實在無法想像一週前,這裡曾經有房屋。社區志工無奈說著,通通都被帶走了,連人帶屋都被帶走了!

在重災區,看到許多災民還在尋找他們的親人,有的在河邊等待,有的則是在任何已經發出臭味的地方拼命挖掘。但大多數都是一無所獲,他們不知道家人的屍體在哪裡?生死如何?

而淘氣的孩子還是到河邊玩耍,在災後的真實情況是,孩子們在河邊玩,上游就飄來了罹難者殘骸,甚至是整具屍體……這是一個多麼令人不捨的常態啊!

◎傳承阿嬤勇猛的精神

袁亞棋全權授權關懷團隊有充足的零用金,持續災後支援供食關懷點,提供暖心熱食。而本土志工能夠獨立地做組隊評估、討論以及需要採購的物資。他們齊心協力動起來,為供食站跟災區做需要的補給。除了帶來愛心米、食用油、蔬菜、豆子等,志工也會用僅存的、沒被大水淹沒或沖走的少量蔬菜為災民加菜。

有一位本土青年幹部諾瓦琪,今年才二十四歲,她負責一個社區關懷點。諾瓦琪是去年(2021年)往生的慈妤阿嬤的孫姪女,慈妤阿嬤也是南非跨國團隊的資深阿嬤。諾瓦琪傳承阿嬤勇猛的精神,雖然只有一百五十公分高,但她卻承擔疫區達曼區關懷點的重任。

諾瓦琪告訴關懷團隊,其實她還很害怕進入災區,因為她知道山谷下面,還有很多居民正在挖掘他們親人的屍體。但是諾瓦琪告訴自己要勇敢,所以在災後,她也帶著關懷團隊走到山谷內一起去勘災。

就在災後,諾瓦琪和她的志工供食點開張了。每天供應熱食給約五十位的受災居民,或是任何有需要的人。同時也把煮好的熱食帶到另一邊的幼兒園,因為那裡收容了二十位無家可歸的災民。

◎慈悲與智慧的考驗

另外,在通加特供食關懷點的幹部賈布希蕾,她則帶著關懷團隊,親身走入受災的家庭互動。讓人很感動的是,賈布希蕾也為災民跟任何有需要的人提供熱食。

重創後的災區,要煮一餐熱食,並不是那麼的容易。連續好幾周週沒水、沒電的德本,要做供食真的很困難。所以,賈布希蕾必須跟著志工去山谷中找水、提水,然後再到叢林裡撿木材、拔樹枝,才能夠把熱食煮熟,供應給大家。

社區居民跟志工表示,這一場混濁的惡水沖毀了他們的家園,帶走了他們的家人。而今他們卻還是得要依靠、飲用這混濁的惡水才能生活。災民們充滿著無奈與艱澀的心情,難以言喻!

慈濟扎實的足跡,在災區發覺到了許多真相。從災後至今,團隊來來回回,總共關懷了十二個災民收容所、十九個供食關懷點。有的地區志工勘查受災的供食關懷點,甚至已經走訪三、四趟、五、六趟,持續到現在還在繼續追蹤跟關懷。

袁亞棋表示,往往一天之內,關懷團隊一組成員,可能就要從德本北邊跑到西邊再跑到南邊。一天內要跑二、三百公里到處去走訪,到處去實地勘查。

志工評估收容所的需求,提供愛心米、毛毯、福慧床、床墊以及二手衣等物資,同時也給予供食點食材補給,並且為災民親手送上食物包;因為志工做得深入,所以觀察到的災後現象,也考驗到了整個關懷團隊靈活應變的能力,這真的是一場慈悲與智慧的實作課。

◎探詢真相給予關懷

在許多收容所內,志工看到四方捐贈的物資堆積如山,卻也引發了種種的亂象,比如假災民、假名單、物資盜賣,爭議很多。

黃桑區收容所是一個物資最充裕,設備最完善的收容所。但是災民在裡面有很多酗酒、吸毒、性侵的問題,所以團隊決定,這裡最需要的不是物資,而是「愛」。志工帶著簡易設備來為災民做愛灑分享,分享過後,有災民告訴團隊:「請你們再來為我們分享。」

來到恩圖祖馬收容所,志工看到了許多假災民充斥在這收容所內。團隊來訪多次,他們是直接走入人群,就蹲在人群中,坐在他們旁邊,聽他們說故事,因此發覺到真相。

志工用種種的方便法給予務實誠懇的關懷,甚至走入無人關注的地區實勘,親手發放食物包。而志工阿嬤的溫度更是暖心,阿嬤陪著孩子們讀《靜思語》,讓收容所的氛圍充滿了愛。

由於災區的範圍真的太大,災民零星分布。有的地方慈濟車根本進不去,所以有的時候走路上坡、下坡,在這樣破碎的土地上,奔走兩個小時,只為發掘真正的災民。

志工告訴災民:「復建的路很長,我們帶來的食物包,是給你們充足的元氣與力量,我們一起來面對困境。」而災民也回饋慈濟志工,這麼多年來,真正只有慈濟一直在社區裡面關心他們。

◎愛的膚慰與傾聽

在關懷期間,志工團隊發現有一位女孩靜靜地坐在廢墟裡面,一動也不動。志工澤坦巴試著去跟這女孩說話,才知道女孩子的媽媽、哥哥、兩個孩子都被水沖走了。而她坐著的那個廢墟,就是她曾經的家,現在卻什麼都沒有了。

「你有沒有吃東西?」澤坦巴問女孩。女孩悲傷地回答:「我根本吃不下!」其實附近的收容所就有很充裕的物資,但是女孩卻每天茫茫然地回到這個廢墟,呆坐著,什麼東西也吃不下。

女孩的失魂落魄給予志工團隊很深的省思和教育。大家開始思考「到底什麼是真正的關懷?」其實真正的關懷並不一定是物資,也許只需要有人可以說說話,甚或一個肩膀依靠,或是一個擁抱。

志工團隊進入災區,不僅要承擔任務,還要吸收現場的悲傷能量。但他們總是不忘告訴自己,「不可以消極,還要再接再厲!」因為不捨苦難,所以志工團隊會更加努力,以愛之名,相互打氣、互相憐惜與幫助。這讓袁亞棋深深感受到,貧苦的德本在歷經大劫難之後,更見人間一直都在的溫情。

(註:袁亞棋口述,來自南非連線)

圖左 :災後第一天(4/12),本土志工即刻啟動,由年輕幹部欣匹惟(左)率先協助鄰居將垂危的樹枝鋸下。雖然欣匹惟自家圍牆也倒了,但他仍積極帶動關懷。協助志工團隊將食物包送進災區。(照片提供:袁亞棋)[攝影者:袁亞棋]
圖右 :本土志工能夠獨立地做組隊評估、討論以及需要採購的物資。他們齊心協力動起來,為供食站跟災區做需要的補給。(照片提供:袁亞棋)[攝影者:袁亞棋]

圖左 :就在災後,諾瓦琪和她的志工供食點就開張了。每天供應熱食給約五十位的受災居民,或是任何有需要的人。(照片提供:袁亞棋)[攝影者:袁亞棋]
圖右 :除了帶來愛心米、食用油、蔬菜、豆子等,志工也會用僅存的、沒被大水淹沒或沖走的少量蔬菜為災民加菜。(照片提供:袁亞棋)[攝影者:袁亞棋]

圖左 :賈布希蕾(前二)必須跟著志工去山谷中找水、提水,然後再到叢林裡撿木材、拔樹枝,才能夠把熱食煮熟,供應給大家。(照片提供:袁亞棋)[攝影者:袁亞棋]
圖右 :志工帶著簡易設備來到黃桑區收容所為災民做愛灑分享,分享過後,災民告訴團隊:「請你們再來為我們分享。」(照片提供:袁亞棋)[攝影者:袁亞棋]

圖左 :志工阿嬤的溫度更是暖心,阿嬤陪著孩子們讀《靜思語》,收容所的氛圍立刻不同。(照片提供:袁亞棋)[攝影者:袁亞棋]
圖右 :災後的路還很長,志工帶來食物與毛毯,注入溫暖的愛。(照片提供:袁亞棋)[攝影者:袁亞棋]
圖左 :志工澤坦巴(左)試著去跟女孩子對話,才知道女孩子的媽媽、哥哥、兩個孩子都被水沖走了。而她坐著的那個廢墟,就是她曾經的家,現在卻什麼都沒有了。[攝影者:袁亞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