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一個 | 下一個 > |
---|
志工一行人,帶著臺灣愛心米三百八十五包、生活包(糖、鹽、豆、高粱粉)三百八十五份,前往Carryou Ministry Elandsvlei, O.R.Tambo Informal Settlement.蘭德芳坦(Randfontein)社區非營利事業組織,例行關懷照顧的社區弱勢兒童、青少年,及弱勢家庭。
◎社區關懷 下鄉植因緣
組織負責人布蘭達・那厚羅(Brenda Naholo)與社區社工,共同承擔照護社區裡的兒童、青少年、殘疾、愛滋病患者、慢性疾病患者、失業等貧困弱勢族群,其中最需要幫助的三百八十五個家庭。
2022年4月,臺灣愛心大米送來到了南非,五月初在各地開啟「冬令社區關懷發放」後,李慶隆工廠(Gemoto Industrial Alliance)以及銷售公司(Sterling Auto Spares)的員工,有了發放經驗後,自動組成一支有紀律高效率的志工隊伍。
今早(5/15)來到工廠集合,做發放前的工作職責分配、流程細節、疫情期間安全措施等等,志工隊伍浩蕩長,行前叮嚀鉅細靡遺,同樣地有一批先遣人員與物資卡車,先行出發往發放地點進行場地布置。
上午九點五十分 共有六部接送志工的車隊,從李慶隆工廠出發,一部接著一部前往位於蘭德芳坦(Randfontein)郊區,距離二十五公里的關懷社區Elandsvlei,約三十分鐘車程,來到了社區村民寬闊的活動空間。
場內早已定位的座椅,來自臺灣的愛心米,及南非採購打包的生活包,包含糖、鹽、豆、高粱粉,疫情下的物資生活包,成行成列地工整地擺放,如行軍隊伍般靜候著即將進行的發放捐贈。
場外社區照顧戶,由在地的社區社工機構的義工與慈濟志工呼班,一行行檢視發放劵、換發口罩、乾洗手液,然後通過守門的志工,隨著舉牌小隊長帶領入座,二百張座椅是優先安排給老弱婦孺,接著站立於後段則是年輕受助的照顧戶,避免枯坐等候;志工們沒有閒著,把握因緣與一小群體的照顧戶互動。
◎異國他鄉 播撒愛種子
捐贈儀式由慈濟志工Tumelo開場,簡單的歡迎介紹後,志工貝德雷(Petele)警官、尼爾申姆松果(Nelson Mhlongo),也一同見證慈濟大愛在社區,能夠發揮互相關懷及時援助的功能。
接著,志工傳遞五十七年前,遠在萬里之外的一個小島——「臺灣」,證嚴上人慈悲喜捨,不忍人間疾苦,創辦「慈濟」,並以行動身體力行,慈悲心大愛無國界的精神,感恩今日的好因緣,來自臺灣的愛在這裡撒播大愛種子,祈願來日大愛種子,再撒播到各個角落,讓人間無苦難。
英文版的〈祈禱〉在廣闊的空間,現場約有五百位鄉親,人人合十虔誠祈禱,願人心淨化、社會祥和、天下無災難。
中午約十二點後,圓滿善後撤場,全體人員回到工廠,以防疫清消器為志工行的成員噴灑消毒後,開始進行發放後的心得分享。
貝德雷警官分享:「今日關懷的社區照顧戶,多數是從鄰近國家,或其他省分移居來接近大城市的區域謀生,兩年多來,疫情的衝擊就業機會急速下降,也造成更多的單親孤兒、年紀稍長的中老年人、無身分居民等,許多無經濟來源的家庭陷於飢餓。」
◎暗角微光 共振善循環
發放時的一位村婦(化名)説:「家裡的食物櫃已經見底了,幸好慈濟志工及時送來的愛心米與食物包,內心充滿感恩」。
回顧發放現場中,還有一位二十三歲的年輕媽媽Kelly(化名),抱著一歲多的女嬰,夾雜在人群中,幼小的嬰兒看上去是營養不良的不正常成長,著實令人心疼。
然而放眼看去,真的還有很多年輕媽媽抱幼攜小的,一簇簇成群的孩童在場地外玩耍著,不難看出,這個社區的社會資源真的是有限,要如何能讓居民好好過生活呢?需要各界人士共同來幫助;社區社工代表布蘭達那后羅(Brenda Naholo),真誠感恩疫情期間,慈濟伸出援手,來得正是時候。
慈濟志工李慶隆,感恩上人創辦慈濟,讓我們有因緣在地球的另一端相聚,我們要擴大個人的家庭小愛,為社區鄰里的大愛互相幫助,深信暗角微光的「善循環」可以共振,「大愛膚苦難、世界定祥和」將指日可待。
圖左 :慈濟志工Tumelo行前叮嚀鉅細靡遺,及發放開場,簡單的歡迎介紹慈濟。[攝影者:陳美娟]
圖右 :疫情下的發放,志工貼心的將臺灣愛心米和物資生活包,成行成列地工整擺放,如行軍隊伍靜候著。[攝影者:陳美娟]
圖左 :組織負責人布蘭達 那厚羅(Brenda Naholo)女士,真誠感恩疫情期間,慈濟伸出援手,來得正是時候。[攝影者:陳美娟]
圖右 :志工貝德雷(Petele)警官,一同見證慈濟大愛在社區,能夠發揮互相關懷及時援助的功能。[攝影者:陳美娟]
圖左 :二十三歲的年輕媽媽Kelly(化名),抱著一歲多的女嬰,幼小的嬰兒看上去,是營養不良的不正常成長,著實令人心疼。[攝影者:陳美娟]
圖右 :放眼看去,夾雜在人群中前來領取發放物資的,有很多都是年輕媽媽抱幼攜小的,只為圖有一頓溫飽。[攝影者:陳美娟]
圖左 :一簇簇成群的孩童,蹲在場地外玩耍著,不難看出,這個社區的社會資源真的是有限。[攝影者:陳美娟]
圖右 :慈濟志工李慶隆的員工, 組成一支有紀律高效率的志工隊伍,讓現場井然有序。[攝影者:陳美娟]
圖左 :慈濟志工李慶隆,深信暗角微光的善循環可以共振,大愛膚苦難 ,世界祥和將指日可待。[攝影者:陳美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