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12月02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歐洲 歐洲 機緣難遇 Joey扮演盧布林援烏重要推手

機緣難遇 Joey扮演盧布林援烏重要推手

E-mail 列印
穿過老城區,沿著盧布林城堡(波蘭語:Zamek Lubelski,現為博物館)走下石板路,臺灣留學生Joey像護衛般地陪伴著前方的慈濟志工步行,回到下榻的旅館。不遠處波蘭紅白二色大國旗在盧布林市中心的 圓環高高聳立,迎風搖曳。這樣的路程,從三月底,他已經不知道走過多少趟了。

◎單槍匹馬 飛往八千公里

2017年畢業於慈濟大學醫學檢驗生物技術學系的Joey,服役後,依著專長進入臺北慈濟醫院擔任醫檢師。做著做著,他興起想當醫師的念頭,在沒有告知家人的情形下,他做了出國學醫的準備,直到出國門的前三週才告知,把家人嚇了一大跳。

幸好,家人尊重他的決定,就這樣,他單槍匹馬飛到八千多公里外的盧布林,就讀醫學大學。

「既來之則安之,反正一切就是這樣子,慢慢就習慣了。」習慣了繁重的求學生活,卻逢上COVID-19爆發,使得回家成了漫長的旅程。「就等畢業再回家吧!」Joey做了這樣的打算。

沒想到2022年一場俄烏戰事,卻改變了他平靜的生活,他開始變得忙碌起來,而且是很忙很忙!

◎想起慈濟 想起懿德爸媽

「是什麼觸動我,應該要幫助烏克蘭人?」其實Joey也不知道為什麼,就突然有一天起床後,想到這場戰爭,又想到認識慈濟以來,就是在幫助全世界的人,就連絡上平時常聯繫的懿德媽媽練玉珍,並問起:「如果慈濟想要來波蘭幫忙,或許我可以先在地觀察,看看有沒有機會可以幫忙。」

單純的一個心念、一個動作,引發善的漣漪。恰好練玉珍認識慈善基金會熊士民副執行長的太太,很快地,他被邀入群組,開始了援烏計畫的討論。

此時,自從2月24日俄烏戰爭爆發後,烏國人民開始出逃,每天的新聞報導也都有關戰事,證嚴上人的憂慮日益加深。慈濟人的群組,開始傳出是否有認識住在鄰近烏克蘭的親友,希望能取得聯繫,設法合作援助烏國人民。Joey的出現,恰恰是慈濟在茫茫人海中渴求的浮木,但他不僅似一塊木頭,他像艘船,載運群生,度群生從此岸到彼岸。

因為他的帶動,盧布林醫學大學的學長姊、學弟妹們,一起投入發放,固定常來的學生志工差不多有十幾位,最高紀錄曾經有五十多個人一起來。最近因接近學校期末考,大家還是得先顧好課業,暫停協助發放。但大家有個默契,待暑假時若有需要人力,一定會再來支援。

◎老幹新枝 二人一見如故

從一開始和慈濟「搭上線」,Joey就承擔了很重要的聯繫任務,「很多事情要處理,例如核對名單或者是要聯絡政府單位,聯絡其他的NGO,寫了很多的email,打了很多電話。畢竟慈濟在波蘭,基本上大家都不認識,也因為聯繫了很多政府單位,很多的烏克蘭人和波蘭人都認識了我們。」

同學們知道他有很多事要忙,而提供考試重點給他參考,他也很有效率的做好考前預習,通過一門又一門的課業。

「阿母」,德國志工陳樹微,是其他留學生口中的乾媽。三月底陳樹微從德國來到盧布林,和Joey二人一見如故,他自然叫起她「乾媽」。其他人跟著乾媽長乾媽短,他於是換了個稱謂,稱呼陳樹微為「阿母」,可見陳樹微在他心中的地位。當在盧布林忙,阿母去哪裡,都有他陪著打點一切,時而站在臺前,時而退居幕後,淺淺的笑容始終掛在臉上。

Joey當起貼心的「兒子」,看阿母六十幾歲了還要開著九人座的大車東奔西跑,他自願承擔起司機的工作,捨不得阿母那麼辛苦。載物資、到車站接送志工、去兒童臨終關懷中心,甚至開五六個小時車程到奧坡雷(Opole),他都不喊累。

不過,要說不累是不可能的,在Joey心中,有件事他更在意,志工的歲數都已高,「樹微阿母、慈直阿嬤(奧地利志工游月英),她們非常需要熱血青年。」因此他號召更多年輕人一起來投入志工的工作。

後來抵達的英國志工蔡麗娜也加入陣容,他說:「三位志工加起來快兩百歲了!」經過這段期間,Joey對慈濟的了解,覺得慈濟是容納百川,「如果有心想幫助人的人,都可以加入這個團體。」

老與少,還是須要經過一些磨合。他求好心切,志工則希望能更謹慎,讓援烏的行動更加圓滿,也因為大家幫助人的心都是一樣的,所以不能說誰對或是誰錯,只是方法不一樣而已。

過程中,Joey調整自己的步伐,陳樹微和宗教處同仁也理解他的出發點,一起求得共識,一起共行。可貴的是,他不因意見沒有完全被接納,就拂袖而去,反而更虛心地接受考驗。他腰彎得更低地發放物資給烏克蘭鄉親,態度也更謙和地提出想法,因為他要幫阿母、阿嬤,更重要的是要做「師公上人」想做的援烏大事。

◎盡其在我 一生難遇機緣

另一件事,也是他念念不忘的,「每天都在想要怎麼樣可以幫助更多人,怎樣可以讓這些錢花到正確的地方,因為我覺得這些錢都不是我的,而是很多捐款人的愛心,所以我必須要給他們有所交待。」Joey希望跟慈濟有緣的烏克蘭人、波蘭人,能夠遇到慈濟,成就「施與受」、「愛與被愛」,兩者間都能找到各自的幸福。

正因為他很在意要將發放的購物卡和毛毯,交到最需要人的手上,每次發放,他都會和烏克蘭以工代賑志工坐鎮在電腦前,不論是核對資料、確認身分,他都仔仔細細地,每一筆都不容疏漏掉。

而遇有空檔,需要搬運毛毯,他也主動一大疊一大疊地接過來排放整齊;烏克蘭鄉親有疑難雜症找上他,他也都想方設法解決。同時,當愛灑活動需要主持人時,他更挑起大樑,用英文說明,再透過烏克蘭志工翻譯,傳達心中最深的愛與關懷。

「我也是遇到了,才想看看可不可以幫忙,不是每個人每次都有這種機會。」Joey把握這一生難遇的機緣,並立願「以後在臺灣當醫生,如果能幫助別人,我也很樂意來幫助。」

一念三千,Joey和慈濟牽起一分不可思議的因緣。當每一次有機會與精舍連線,他總是用一口流利的臺語跟「師公上人」分享所見所聞,對於未來,他別無所求,只有小小的心願:「回到臺灣見到師公上人!」

圖左 :Joey口中三位年紀加起來將近二百歲的慈濟志工,右起為德國志工陳樹微(阿母)、奧地利志工游月英(阿嬤)和英國志工蔡麗娜。[攝影者:朱秀蓮]
圖右 :發放前,Joey(左)與烏克蘭以工代賑志工一起檢視的電腦資料。[攝影者:朱秀蓮]

圖左 :臺灣留學生Joey(後)陪伴慈濟志工步行回下榻的旅館。[攝影者:朱秀蓮]
圖右 :「友誼之家」第一場發放即將展開,Joey協助布置會場。[攝影者:朱秀蓮]

圖左 :毛毯抵達,Joey協助拆封取出,接手後準備排放到發放的桌上。[攝影者:朱秀蓮]
圖右 :Joey(左二)與烏克蘭鄉親一起虔誠祈禱。[攝影者:朱秀蓮]

圖左 :發放購物卡和毛毯前,Joey(右三)做最後的資料核對。[攝影者:朱秀蓮]
圖右 :協助盧布林The little prince兒童臨終關懷中心發放圓滿,歡喜合影。[攝影者:朱秀蓮]
圖左 :臺灣留學生Joey(右一)與烏克蘭以工代賑志工George(右二)合作,培訓奧坡雷(Opole)當地的烏克蘭志工。[攝影者:呂佩玲]